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人物·访谈 > 以舞台创作回溯历史致敬崇高

以舞台创作回溯历史致敬崇高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4-11-20 13:39:27 | 点击:572

评剧《母亲》剧照。

导演张曼君。

本报记者 王润

2014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上的讲话中,特别提到了北京密云一位名叫邓玉芬的母亲——她把丈夫和5个儿子送上前线……

中国评剧院将这位英雄母亲的故事改编成评剧现代戏《母亲》搬上舞台。这部红色题材精品剧目,荣获第十五届文华大奖和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并入选201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回忆起当初创作这部作品的过程,该剧导演张曼君表示,“以舞台创作回溯历史,致敬崇高,弘扬民族信仰之光,是我们创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让主旋律创作有趣有智

评剧《母亲》通过一位母亲讲述自己一生故事,用倒叙手法,以小见大地向观众展示了中国母亲的坚韧和抗战的残酷,进而引导观众铭记历史,反对战争。该剧以情动人,没有说教,给观众以巨大的精神震撼和强烈的艺术感受,是一部难得的舞台力作,上演后受到各界好评,荣获多项大奖。

导演张曼君回忆道:“当年,我们去了几次密云到邓玉芬妈妈的家乡采风。编剧锦云老师特别感慨,说:‘如果邓妈妈的儿子小仔还活着,跟我一样大!’我说你就从这个角度写吧。”因此,死在母亲怀中的小仔成为这部戏的主要叙述人,他的出现贯穿全剧——他看见自己的生,看见自己的死,看见自己的父母结婚,看见父亲的离去,也看见哥哥们的参军和壮烈牺牲……使整个故事视角具有很神奇的戏剧性效果。这样的奇妙结构,把一个命题作文,新、奇、绝地立在舞台上,并且让歌舞并重的戏曲赢得了诗意表达的形象空间,借由中国戏曲手段,上天入地,可你可我、可进可退的自由通达,使得舞台的组接方式和表达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如何表现母亲这一角色的情感?张曼君认为既要悲壮,又要让这个人物看上去内心平静淡然,还要让观众看着痛彻心扉。她选用了倒叙加插叙的叙述方式,演员在台上塑造人物时无泪,却让观众更加为之伤心动容。“生与死,母与子,是每个人内心最柔软的一面。我们要做的是去挖掘这份悲情之中的抒情与浪漫,让每一个场景都显示出母爱的宽厚与挣扎。”张曼君导演特别强调艺术创作中,在坚持正确方向、历史真实和民族力量的同时,要注重艺术地表达,要把故事表现得有趣有智。她表示,“有时候我们过多追求新技术带来的舞台效果,而忽略了最本质、真诚的情感。只有回归到本质,我们才能探索出更动人心魄的表现手法。”

以“新歌舞演故事”

由于张曼君一向不喜欢程式化的排演风格,她的创新往往围绕着“民族、民间、民俗”这“三民”,整个演出表现手法别具匠心。这也和张曼君独特的成长经历有关。

张曼君出生在江西赣南,很年轻就进入剧团,在基层院团担任主演,演过各种各样的剧种,“我当时是文工团员,既是独唱演员,又演过话剧、歌剧、京剧、花鼓戏、采茶戏、赣剧、评剧……在表演方面达到一个很杂学的状态,这个经历现在看起来简直不可思议,但对我来说是宝贵的财富。”张曼君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后,对舞台有了更多思考。当时她只有20多岁,就提出了关于“扩展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戏剧文化”的观点,她认为:“我们要敢于拿来,要勇于借鉴,在这个基础上,万变不离其宗,因为我们的根脉,我们的语言,我们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表达方式,其实都是长在血液当中的。”

她特别强调,中国式审美源自生活,“我们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形成了舞台艺术最好的基座,所以我们就应该向生活、向民间寻找,再通过我们理解和掌握的一些手段,把它综合而成一种新歌舞方式……”在这个基础上,张曼君大胆引入新的歌舞形式,以非程式化的“新歌舞演故事”将地方戏曲向地方音乐剧发展,逐渐形成她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艺术追求。

评剧《母亲》中,歌队起到了点题、贯穿,并对情绪推波助澜的作用——她们拿着做针线活的竹篮和新纳的鞋垫,在民歌曲调“望儿归”的歌声中登场,母亲生产时她们鼓盆而歌,诗化抒情的方式突出了中国母亲平凡质朴的形象。

庄严性与民间性结合

张曼君导演还特别提到了庄严性史诗体的作品,如何进行民间性表达的问题。“中国评剧是一个非常有民间基础的剧种,中国评剧院又是一个很有传统的团队,如何在创作中把庄严性与民间性结合,如何与剧院本身的特质结合,如何在戏曲舞台上坚持我们的中国式审美,是特别值得我们思考的事情。”

她表示,“邓玉芬妈妈的事迹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考、震撼和触动,所以评剧《母亲》虽然是非常真实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但是对接了假定性舞台的诗性之美、自由之美、浪漫之美、壮烈之美,才能更充分地展现历史当中我们承受的苦难,我们的挣扎、呐喊、痛苦、悲伤。我们是以人的情怀来展现历史的背景,展现一个民族的集体诉求。特别是在抗日战争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坚持民族的正义,要坚决抵抗侵略者的不义,也要对战争进行深入的反思,呼唤世界和平和安宁。”

张曼君导演至今已经排演了六十多部作品,涉及三四十个剧种,但《母亲》依然是很特别的一部。她说:“这部作品多年后依然会被人关注,为我们面对这类题材创作提供了一个好的方式。”

责任编辑:张晰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人大常委会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海事审判体系最完善的国家

 新华社北京10月26日电(记者冯家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海事审判工作情况的报告26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报告显示,人民法院依法公正审理各类海事案件,充分发挥海事审判职能作用,为建设海洋强国和...

“十五五”期间让中国大市场成为全球大机遇 持续擦亮“投资中国”品牌

央视网消息:24日上午,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发布会上,商务部党组书记、部长王文涛表示,“十五五”期间,要把中国大市场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让中国大市场成为全球创新的应用场;要让中国大市...

年休假能跨年休吗?官方解答来了

央视网消息: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微信公众号消息,我们都知道,职工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具体怎么休呢?  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  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  已满20年的...

领航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时代我国国家安全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十四五”时期,国家安全得到...

总书记的关切·落地的回响 | 直达基层,文化惠民底色更亮

今日中国,文化的力量根植中华大地,生长在广袤的阡陌街巷、城市乡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把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群众身边”。“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建立优质文...

红星照耀中国 | 南泥湾精神为何依然熠熠生辉

央广网延安10月20日消息(记者 苏睿楠)这是一片被歌声传唱了八十年的土地:“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  当记者踏上南泥湾的土地,映入眼帘的不是历史的尘封,而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无...

【文化中国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精神传承谱新篇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10月22日是红军长征胜利89周年纪念日,历经五年多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整合长征沿线15个省区市文物和文化资源,通过修复革命遗址、科技赋能展陈、打造研学课堂等形式,让沿线红色地标重焕光彩,在新时...

坚持自我革命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与启示述评之七

 新华社北京10月20日电题:坚持自我革命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与启示述评之七  新华社记者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

划重点! 一图读懂“十四五”成就硬核知识点

“十四五” 规划高质量收官,哪些成就是应知应会硬核知识点?本图梳理权威信息和数据,盘点五年来的发展亮点,带你看懂成就背后的发展密码。 编辑:甄涛 责任编辑:刘亮

学习卡丨科学谋划“十五五”,总书记强调这些关键点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研究制定“十五五”规划建议。编制和实施“十五五”规划,对于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  如何准确把握阶段性要求,科学谋划“十五五”?习近平总书...

2024
11/20
13:39
浏览量: 572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专访“当代郑和”刘建军的精彩人生故事

专访“当代郑和”刘建军的精彩人生故事

让黑土地变成金土地

让黑土地变成金土地

雪落倾歌·王圣松 | 河上有风

雪落倾歌·王圣松 | 河上有风

留住精气神 弘扬正能量 — 写在刘宏新书出版之际

留住精气神 弘扬正能量 — 写在刘宏新书出版之际

《路》-文集前奏曲

《路》-文集前奏曲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