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人物·访谈 > 高分年代家庭剧 《小巷人家》调动年轻观众表达欲

高分年代家庭剧 《小巷人家》调动年轻观众表达欲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4-11-19 10:38:58 | 点击:483

闫妮扮演的黄玲和蒋欣扮演的宋莹

蒋欣在《小巷人家》中扮演宋莹

电视剧《小巷人家》收官在即。截至目前,它不仅在以中老年观众为主的传统播出平台收视夺冠,在以年轻观剧群体为主的豆瓣等阵地,也以8.1分夺得2024年年代家庭情感剧最高分。“蛇瓜”梗、“卧龙凤雏”林栋哲和庄筱婷在上海交大毕业分配后的情感归宿、宋莹和黄玲这对好闺蜜最终能否重逢等,牢牢勾住观众的心。

《小巷人家》是一部以温情细腻为基调的家庭剧,用邻里间的相处点滴勾勒出时代变迁中的人情冷暖,矛盾点到即止,让人笑得会心,泪水也落得悄无声息。为何这样一部作品最终能全面调动起年轻观众的参与感和表达欲呢?

黄玲宋莹的“闺蜜情”

小巷人家的主题曲叫《消失》,这个名字其实就是答案。不少人怀念上世纪八十年代,打开记忆的“闸门”后,缓缓流淌出的是那些梦境般的“复古”生活点滴;是在当下的现实之外,对消逝的懵懂童年、昂扬奋斗过的青春抱以深情的回望。《繁花》《大江大河》《风吹半夏》《梦中的那片海》,以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为时代背景的年代剧每每成为“国民剧”,验证了国人对那个蓬勃时代的特殊感情。《小巷人家》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用大时代大视角,而是沉浸在寻常百姓家,用鲜少在国剧中看到的,也是当代都市生活中几近稀缺的“邻里情”来引领这场关于八十年代的“复古潮”。

闫妮扮演的黄玲和蒋欣扮演的宋莹,一个是隐忍的良母,一个是泼辣的“刺儿头”,两个棉纺厂普通女工从最初的陌生邻居到互为盔甲、肝胆相照的好闺蜜,她们的生活智慧和相濡以沫是《小巷人家》的戏核,也是全剧最动人的情感。刺头宋莹永远是最时髦的,衣服颜色总是鲜艳。在她的影响下,黄玲渐渐从隐忍到自由,衣着也不再单调寒酸;宋莹本来咬紧牙关攒钱买电视机,最后却借给黄玲为图南买自行车,后来黄玲又借钱给宋莹,让她如愿以偿把电视机买回家。兜兜转转的深情厚谊不乏现实考量,落脚到日常里却显得格外珍贵;“舌战庄家”时黄玲没哭,却被宋莹一句话说哭了,精神上的彼此理解与互相支持,拥有穿透年代疗愈和温暖的力量。

年代气息复古又丰满

黄玲和宋莹的“邻里情”,更是在点点滴滴的细节中丰富起来的,从如何持家,到教育子女的理念,从处理夫妻、社会关系到针对现实问题的见招拆招,勾连出1977年到1994年间中国人的真实经历。大到恢复高考、知青返城、改革开放、工厂改制,小到书摊看连环画、打苍蝇、交谊舞、诗歌热,这些不仅是“60后”至“80后”的集体记忆,更打着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鲜明烙印。

特别是她们作为纺织女工身份的塑造,格外丰满和真实,家庭生活也越来越清晰。比如纺织工人三班倒,宋莹会对黄玲说:庄老师不在家,玲姐你上夜班时,林武峰买菜帮你带一份;上世纪八十年代,棉纺厂兴起文化、技术双补教育,所以庄超英鼓励黄玲、宋莹读高中……那个年代纺织工人的工作生活状态立住了,小巷的烟火气自然升腾起来。这些真实还原的生活流,是《小巷人家》让观众沉浸代入回忆的珍贵土壤。

物质匮乏但有滋有味

闫妮接受采访时曾透露,《小巷人家》的剧本封面是用黄色宣纸印的,上面写了一句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这是张开宙导演对这部剧很重要的一个理解。作为一部反映时代巨变中普通人生活变迁的年代题材,《小巷人家》没有回避物质条件、居住条件、教育资源都极度匮乏的环境,带给家庭、个人的苦难和矛盾,但它更加浓墨重彩地再现了当时乐观、善意,守望相助,充满希冀与感恩的人情味和时代风气。这样的格调也是观众喜爱“小巷”的重要理由。

比如该剧第一个火爆的蛇瓜事件,就是为了缓解吃饭问题,黄玲和宋莹合力在小院里种蛇瓜,却吃到看见蛇瓜就想吐,林栋哲还因为蛇瓜在学校挨骂,被迫吃一个月蛇瓜……观众一边笑着调侃“这个家没有蛇瓜得散”,一边感慨当年的苦中作乐。第二个随着短视频火出圈的情节就是黄玲“独战”庄家公婆。这组最有戏剧冲突的家庭关系里,“愚孝”的丈夫庄超英,偏心冷血的公婆,委曲求全的小姑,折射了当时中国式家庭中的矛盾本质;与之相对照,黄玲与宋莹之间没有血缘关系的闺蜜情,既温暖着彼此,也辐射到屏幕外,让人向往“远亲不如近邻”的年代。

随着剧情的深入,该剧主要看点已经从质朴的父母转向年轻一代。庄图南、庄筱婷、林栋哲、鹏飞等从幼时的成长陪伴,到走向社会意气风发的“少年气”,格外戳中人心。他们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奋勇争先,儿时打打闹闹的经历在成年后演变为彼此牵绊的情谊,也是战胜困难的底气。他们之间的信任和牢固的情感链接,也让年轻观众既触动又羡慕。

小巷生活日复一日,有滋有味,看似平淡如水,也在时代浪潮中起伏跌宕。观众喜欢这样的年代剧,既是怀旧,也是审视当下。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对于生活的热望与追求,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已经通过《小巷人家》缓缓流淌进观众心田。

文/本报记者 杨文杰

统筹/于静

责任编辑:王目雨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人大常委会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海事审判体系最完善的国家

 新华社北京10月26日电(记者冯家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海事审判工作情况的报告26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报告显示,人民法院依法公正审理各类海事案件,充分发挥海事审判职能作用,为建设海洋强国和...

“十五五”期间让中国大市场成为全球大机遇 持续擦亮“投资中国”品牌

央视网消息:24日上午,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发布会上,商务部党组书记、部长王文涛表示,“十五五”期间,要把中国大市场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让中国大市场成为全球创新的应用场;要让中国大市...

年休假能跨年休吗?官方解答来了

央视网消息: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微信公众号消息,我们都知道,职工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具体怎么休呢?  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  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  已满20年的...

领航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时代我国国家安全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十四五”时期,国家安全得到...

总书记的关切·落地的回响 | 直达基层,文化惠民底色更亮

今日中国,文化的力量根植中华大地,生长在广袤的阡陌街巷、城市乡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把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群众身边”。“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建立优质文...

红星照耀中国 | 南泥湾精神为何依然熠熠生辉

央广网延安10月20日消息(记者 苏睿楠)这是一片被歌声传唱了八十年的土地:“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  当记者踏上南泥湾的土地,映入眼帘的不是历史的尘封,而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无...

【文化中国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精神传承谱新篇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10月22日是红军长征胜利89周年纪念日,历经五年多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整合长征沿线15个省区市文物和文化资源,通过修复革命遗址、科技赋能展陈、打造研学课堂等形式,让沿线红色地标重焕光彩,在新时...

坚持自我革命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与启示述评之七

 新华社北京10月20日电题:坚持自我革命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与启示述评之七  新华社记者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

划重点! 一图读懂“十四五”成就硬核知识点

“十四五” 规划高质量收官,哪些成就是应知应会硬核知识点?本图梳理权威信息和数据,盘点五年来的发展亮点,带你看懂成就背后的发展密码。 编辑:甄涛 责任编辑:刘亮

学习卡丨科学谋划“十五五”,总书记强调这些关键点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研究制定“十五五”规划建议。编制和实施“十五五”规划,对于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  如何准确把握阶段性要求,科学谋划“十五五”?习近平总书...

2024
11/19
10:38
浏览量: 483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专访“当代郑和”刘建军的精彩人生故事

专访“当代郑和”刘建军的精彩人生故事

让黑土地变成金土地

让黑土地变成金土地

雪落倾歌·王圣松 | 河上有风

雪落倾歌·王圣松 | 河上有风

留住精气神 弘扬正能量 — 写在刘宏新书出版之际

留住精气神 弘扬正能量 — 写在刘宏新书出版之际

《路》-文集前奏曲

《路》-文集前奏曲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