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人物·访谈 > 【中国网评】中非携手共筑高水平命运共同体,共赴现代化新征程

【中国网评】中非携手共筑高水平命运共同体,共赴现代化新征程

来源:中国网 | 时间:2024-09-03 12:15:35 | 点击:3720

中国网评论员 华章

9月4日至6日,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将在北京隆重召开。届时,中国和论坛50多个非方成员领导人、非洲地区组织和国际组织代表将再次齐聚北京,为中非共筑高水平命运共同体,共赴现代化新征程擘画蓝图。

成立于2000年的中非合作论坛,是中国和非洲国家之间在南南合作范畴内的集体对话机制,主要工作机制包括部长级会议、高官级会议以及非洲驻华使节与中方后续行动委员会秘书处会议三个层级,部长级会议和高官会轮流在中国和非洲国家举行。中非合作论坛犹如一座跨越亚非的友谊之桥,将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紧紧联系在一起;又如一位忠实的见证者,亲眼目睹了中非双方在新千年携手并进、共同发展,不断将合作推向新的高峰。

24年来,中非政治互信不断深化,中非关系完成了“新型伙伴关系”向“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再向“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三级跨越;经贸投资合作亮点频现,贸易额从2000年的105亿美元增至2023年的2821亿美元,中国对非投资存量从2000年不足5亿美元增长至目前超400亿美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主席的亲自引领和推动之下,中非关系迈入蓬勃发展的新时代。

2013年3月,习近平担任中国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就前往非洲,提出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为新时代的中非友谊开启新的篇章;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中非历来是命运共同体”;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呼吁“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成为携手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

2013年以来,依托中非合作论坛和共建“一带一路”平台,中非务实合作不断推进,结出丰硕成果:中国在非洲参与建设6000多公里铁路、6000多公里公路、80多个大型电力设施,打通了非洲发展的大动脉;建成2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推广300多项先进适用技术,带动相关地区农作物平均增产30%至60%,非洲国家100多万小农户从中受益;中企在非洲投资建设的经贸合作区覆盖农业、加工制造、商贸物流等行业,为当地纳税增收、出口创汇作出重要贡献。中方以实际行动给非洲大陆带来新发展新变化,忠实践行了“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也让全世界看到了从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广阔前景。

在2023年中非领导人对话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一直坚定支持并愿做非洲现代化道路的同行者。同年举行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我们追求的不是中国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期待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共同实现现代化。可见,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抓手,也成为新时代中非务实合作、推动中非共赴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着力点。

目前,中企在非洲实施了一大批清洁能源项目,为非洲提供锂电池、光伏产品等优质新能源产品;双方共建10余个双边联合实验室或联合研究中心,在资源遥感、可再生能源、生态农业等领域开展联合研究;中企帮助非洲国家新增和升级通信骨干网约15万公里、网络服务覆盖约7亿用户;双方共同制定并发布《中非数字合作发展行动计划》,未来3年将共建10个数字转型示范项目,共同培养1000名数字人才。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中非合作要给中非人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和实惠”。如今,中非合作不仅在“实”的方面愈加丰厚,更在“新”的领域不断向纵深拓展,真正践行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帮助非洲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赢得了非洲民众的广泛支持和认可。津巴布韦前驻华大使马丁·切东多曾感慨:“谁才是真正帮助非洲国家开拓资源、创造财富的人,答案不言而喻。”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当前全球局势复杂多变、国际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即将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必将成为中非开启更高水平互利合作的新起点,为全球南南合作和国际对非合作提供新的范式,为促进全球平衡协调包容发展以及国际治理体系变革注入新的动力。

编审:蒋新宇 张艳玲 蔡晓娟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人大常委会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海事审判体系最完善的国家

 新华社北京10月26日电(记者冯家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海事审判工作情况的报告26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报告显示,人民法院依法公正审理各类海事案件,充分发挥海事审判职能作用,为建设海洋强国和...

“十五五”期间让中国大市场成为全球大机遇 持续擦亮“投资中国”品牌

央视网消息:24日上午,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发布会上,商务部党组书记、部长王文涛表示,“十五五”期间,要把中国大市场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让中国大市场成为全球创新的应用场;要让中国大市...

年休假能跨年休吗?官方解答来了

央视网消息: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微信公众号消息,我们都知道,职工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具体怎么休呢?  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  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  已满20年的...

领航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时代我国国家安全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十四五”时期,国家安全得到...

总书记的关切·落地的回响 | 直达基层,文化惠民底色更亮

今日中国,文化的力量根植中华大地,生长在广袤的阡陌街巷、城市乡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把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群众身边”。“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建立优质文...

红星照耀中国 | 南泥湾精神为何依然熠熠生辉

央广网延安10月20日消息(记者 苏睿楠)这是一片被歌声传唱了八十年的土地:“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  当记者踏上南泥湾的土地,映入眼帘的不是历史的尘封,而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无...

【文化中国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精神传承谱新篇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10月22日是红军长征胜利89周年纪念日,历经五年多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整合长征沿线15个省区市文物和文化资源,通过修复革命遗址、科技赋能展陈、打造研学课堂等形式,让沿线红色地标重焕光彩,在新时...

坚持自我革命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与启示述评之七

 新华社北京10月20日电题:坚持自我革命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与启示述评之七  新华社记者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

划重点! 一图读懂“十四五”成就硬核知识点

“十四五” 规划高质量收官,哪些成就是应知应会硬核知识点?本图梳理权威信息和数据,盘点五年来的发展亮点,带你看懂成就背后的发展密码。 编辑:甄涛 责任编辑:刘亮

学习卡丨科学谋划“十五五”,总书记强调这些关键点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研究制定“十五五”规划建议。编制和实施“十五五”规划,对于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  如何准确把握阶段性要求,科学谋划“十五五”?习近平总书...

2024
09/03
12:15
浏览量: 3720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专访“当代郑和”刘建军的精彩人生故事

专访“当代郑和”刘建军的精彩人生故事

让黑土地变成金土地

让黑土地变成金土地

雪落倾歌·王圣松 | 河上有风

雪落倾歌·王圣松 | 河上有风

留住精气神 弘扬正能量 — 写在刘宏新书出版之际

留住精气神 弘扬正能量 — 写在刘宏新书出版之际

《路》-文集前奏曲

《路》-文集前奏曲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