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人物·访谈 > “考古要同时握着铲与笔”(讲述·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当代华章)

“考古要同时握着铲与笔”(讲述·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当代华章)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时间:2024-07-16 08:51:40 | 点击:4770

  徐天进开讲座授课。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供图

  人物小传

  徐天进,1958年生,浙江永康人。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他扎根商周考古40余年,先后参与并主持多项重要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发表论文30余篇。近年来,他致力于推动考古走向大众,曾策划“郁郁乎文哉:西周晋国玉器精品展”等备受欢迎的展览。

 

  几场夏雨唤醒了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一塘睡莲,一旁的稻田生机勃发。田地里,几名农民躬身打理着庄稼。

  遗址公园建成后,世代居住于此的村民回来了,继续耕作在五千年前先民耕作过的土地上。这很符合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院长徐天进的理念,“遗址和所在地的居民,应该有最密切的关系”。

  千年岁月如逝水,映照出时空交错的叠影,流淌着今夕何夕的和声。徐天进说:“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其来有自,良渚就是实证。”

  “不要放过任何一处小小的考古发现”

  徐天进祖籍浙江永康,小学毕业后,跟随父母到陕西生活。1974年,陕西临潼的农民偶然间发现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地点离当时徐天进就读的新丰中学不远。徐天进总是在下课后骑车去发掘现场看。“那时对考古没有什么概念,但觉得有趣,所以填报大学专业志愿时,优先填报了考古专业。”徐天进说。

  1982年,徐天进从西北大学考古专业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师从著名考古学家邹衡,钻研商周考古。当时,邹衡正带考古专业本科生在山西曲村遗址进行田野考古实习,徐天进也参与其中。

  徐天进记得,当时由于经费有限,给发掘现场和出土文物拍照时,大家都生怕多用胶卷,想尽法子蹲着拍、跪着拍、趴着拍,一张张计算着拍。“那时的考古工作者,一辈子没有留下几张工作照,因为根本舍不得用胶卷来拍人。”

  2003年12月,徐天进带领学生在陕西岐山县周公庙附近发现先周时期的两片刻辞甲骨。通过这两片先周甲骨,他揭开了周公采邑——周公庙遗址的神秘面纱,也正式开启了大周原考古的实践历程。随着一座座城址、大型聚落的发掘,密集的先周、西周遗址群相继现世,周人先祖“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的开拓历程日渐清晰,我国先周、西周考古迎来了重要的转折与突破。徐天进将研究视角从单个遗址点拓展到更广阔的范围,构建了一个视野宏大且内在关系紧密的研究体系,开创性地提出了“大周原考古”的理论。

  徐天进常说,考古是一门“技术+学术”的学问,“考古要同时握着铲与笔”。对待任何历史遗迹的研究,他都尽可能做到精益求精。“不要放过任何一处小小的考古发现,要放眼更宏大的历史背景,探究无尽的可能。”他一直记着邹衡的教诲,也将这种态度传给了自己的一批批学生。

  “我想让更多人感到,文物并非那么神秘”

  数十年来,徐天进取得了一系列考古成果,但他的脚步始终不曾停止。

  徐天进是国内较早组织和推广公众考古的学者,他希望能推动考古事业走入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生活。

  “在发掘现场,经常里面干得热火朝天,外面对此却一无所知。”回想起少年时骑车看发掘现场的经历,徐天进不禁想:“如果一个孩子连自己脚下挖出了什么文物、是怎么挖出来的都不知道,长大后怎么会关心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呢?”

  2008年,他推动组织北京大学全国中学生考古夏令营。当初参加夏令营的学生,如今有人读了考古学博士,有人成了考古专业的老师。徐天进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书稿,他校阅得很仔细。“参加考古夏令营的孩子把日记和感想集成了一本书,我还欠他们一篇序言。”徐天进摩挲着书稿笑着说。

  从事考古的年头越久,徐天进越是感到,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不能光靠考古队和博物馆。只有让考古由神秘变为亲切,让文物由刻板变为有趣,才能把更多人吸引过来。

  徐天进会把自己手绘的文物三视图配上文字说明,发到朋友圈。“没想到,一下子就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徐天进说,现在有越来越多人“追更”,他也乐此不疲,“我想让更多人感到,文物并非那么神秘。”

  “我不仅要守好良渚这扇门,还要让它开得更大更敞亮”

  2022年春天,已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退休的徐天进来到良渚,受聘成为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首位外聘院长。

  上任时,徐天进说自己是来“守门”的:“我不仅要守好良渚这扇门,还要让它开得更大更敞亮,让更多人都愿意走进这扇通向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大门。”

  “良渚博物院已经成立30年了。三十而立,立起的,应该是什么?”这是徐天进思考最多的问题。

  两年下来,他渐渐有了自己的答案:“要在每一位前来参观的观众心中,树立起对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自豪感。”

  徐天进策划了一系列展览,比如,让观众成为文物摄影师,也让观众的摄影作品成为下一次展览的主背景板。他的新想法层出不穷,良渚博物院二期建设、良渚文化大走廊规划……他还畅想过“良渚号”高铁和航班,舱内读物是良渚的图录,就连扶手和行李架都是文物的造型。

  良渚博物院与相关机构联合出版了盲文版图书资料,将良渚的文物以浮雕的形式呈现在铜版纸上,让盲人观众能够通过触摸感知先人的智慧和匠心。大家参观展品时流露出的兴奋、惊讶和喜悦,让徐天进感到欣慰和幸福。

  徐天进说,过去常有人问起考古的用处,如今面对越来越多来良渚“打卡”的观众,他觉得,“文物就像压在箱底的小学作文本和奖状。长大后,人们或许会忘了它们,但小时候的奖状往往能够解释你何以成为今天的自己。我们的责任就是,用文物和展览唤起远古的记忆,把中华文明数千年前的奖章展示给今天的人们。”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16日 07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坚持自我革命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与启示述评之七

 新华社北京10月20日电题:坚持自我革命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与启示述评之七  新华社记者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

划重点! 一图读懂“十四五”成就硬核知识点

“十四五” 规划高质量收官,哪些成就是应知应会硬核知识点?本图梳理权威信息和数据,盘点五年来的发展亮点,带你看懂成就背后的发展密码。 编辑:甄涛 责任编辑:刘亮

学习卡丨科学谋划“十五五”,总书记强调这些关键点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研究制定“十五五”规划建议。编制和实施“十五五”规划,对于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  如何准确把握阶段性要求,科学谋划“十五五”?习近平总书...

台风“风神”已加强为强热带风暴级

央视网消息:据海南气象微信公众号消息,台风“风神”已于20日14时由热带风暴级加强为强热带风暴级,14时其中心位于北纬18.4度、东经115.9度,即在三沙市永兴岛东偏北方向约415公里的南海东部海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

744万亿次、80亿人、100亿元 “数”说澎湃算力为经济发展积蓄强劲新动力

央视网消息:“十四五”以来,中国开启新一轮数字基础设施大布局,全国一体化算力网连通东西南北。算力总规模跃居全球第二,不仅为中国数字经济的成长浇筑新的基座,也创造了增长的新机遇。  12颗计算卫星进发太空,500公里高的太...

打通能源“动脉” “电”点亮美好生活 我国“十四五”能源高质量发展成绩斐然

央视网消息:能源被誉为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和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十四五”以来,中国能源事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成为世界能源转型的重要推动者,14亿多人的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绿色低碳发展举世...

实现毫秒级“动态定格” 中国科大破解神经传信“微观密码”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毕国强教授团队通过自主研发的毫秒级时间分辨冷冻电镜技术,揭示出大脑高效传递信息的“微观密码”,解决了神经科学领域长达半个世纪的关键争议。《科学》杂志发表了这项神经科学领域的突破性研究成果。...

杭州警方:男子造谣“新娘向摄影师发送涉黄信息”被行政拘留

央视网消息:杭州市公安局临平区分局10月16日发布警情通报,近日,杭州市公安局临平区分局在工作中发现“杭州新娘与摄影师的瓜”的信息在网上传播,迅速开展核查。经调查,10月9日,网民曾某某(男,38岁)为博眼球,编造“新娘...

北京市发布寒潮蓝色预警

央视网消息:北京市气象局发布寒潮蓝色预警,受强冷空气影响,预计16日夜间至18日夜间北京市将出现寒潮天气,最低气温降幅8℃左右,17-18日夜间平原地区最低气温降至4℃左右,请注意防范。 编辑:邢斯馨 ...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发布2025年第三次“中国好人榜”

新华社乌鲁木齐10月15日电 2025年第三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10月15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举办。经各地推荐、网友评议和专家评审等环节,共有138名助人为乐、见义勇为、...

2024
07/16
08:51
浏览量: 4770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专访“当代郑和”刘建军的精彩人生故事

专访“当代郑和”刘建军的精彩人生故事

让黑土地变成金土地

让黑土地变成金土地

雪落倾歌·王圣松 | 河上有风

雪落倾歌·王圣松 | 河上有风

留住精气神 弘扬正能量 — 写在刘宏新书出版之际

留住精气神 弘扬正能量 — 写在刘宏新书出版之际

《路》-文集前奏曲

《路》-文集前奏曲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