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9月的河北邯郸武安东太行景区,雁北耍孩儿的变脸绝技让台下掌声雷动,同州梆子《忠保国》的唱腔穿透山谷……首届《举世无双·稀有剧种盛典》(以下简称盛典)正在这里录制;10月1日,盛典在央视多平台播出,30多个稀有剧种的经典片段触达超5000万人次。这场盛会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稀有剧种走向大众的大门。
“还有这么多人还能记得我们这些小剧种,太不容易了!”北京曲剧名家许娣站在盛典后台,看着台上排练的年轻演员,眼眶有点红。
“我们剧种还很年轻,还需要不断自我完善,现在就得跟大剧种们抢市场,有时候真觉得难。”但这场盛典,让许娣觉得“苦没白受”。
据了解,中国348个剧种中,近300个属稀有范畴,227个剧种生态脆弱(其中有121个“天下第一团”——该剧种全国仅有一团、106个剧种无国办院团)。如今,这些藏着地域魂脉的“活化石”,正在普通人的坚守与创新里,慢慢蹚出“活下来、传下去、火起来”的道路。
让稀有剧种被看见
盛典的缘起,是2024年底的纪录片《天下第一团》。当时主创团队拍到大同市耍孩剧种传习中心不畏风雨、下乡招生,为耍孩儿下一代积蓄力量;拍到宁波市甬剧团的青年演员在“山与海”的叩问中,通过“开渔节千人宴”“送戏上山”“甬剧进校园”等场景解锁宁波甬剧的青春表达;汉调桄桄演员则乘着新媒体的“东风”在互联网平台中踏浪前行;当新昌调腔遇见德国人、西式婚礼遇见“帮腔团”的独特献礼,新昌调腔剧团为观众留下了“喜上加喜”的独特记忆……纪录片播完,当地政府显然加大了对这些戏曲院团的投入——这让团队觉得,得搭个更大的舞台,让更多稀有剧种“走出山沟沟”。
一年调研里,团队没挑“名气大”的,只认“有魂有人”:600年的雁北耍孩儿有变脸绝技,浙江台州乱弹的鲍陈热说“嫁给了乱弹”,云南的傣剧能唱出雨林风情……最终31个剧种来赴约,拼成了一幅“全国戏曲地图”。
盛典上的“合土纪”仪式,成了所有人的泪点:30多个剧种的代表人,捧着家乡的土走上台——雁北的黄土沾着风沙,赣南的红土带着茶香,德宏的黑土裹着水汽,一起倒进“千壤一器”。京剧名家尚长荣的声音响起来:“愿所有剧种繁花绽放!”台下的稀有剧种传承者们心潮澎湃。
晚会播完,网络播放量超3000万,“稀有剧种”第一次冲上微博热搜。许娣看到了,笑着说:“这就是我们要的——让小剧种也能被看见。”
稀有剧种的难题
“年轻人不爱学,老艺人怕丢了本,这坎儿难迈啊!”边肖是道情戏传承人,他跑遍甘肃、陕西等地,最揪心的就是“没人接班”。老艺人们的“保守”也让边肖头疼,可不变又不行,年轻观众觉得“老气”,跟不上当下的审美要求。
钱的事儿更难。“一年发了1394元的工资。”邯郸市平调落子剧团的王国伟清楚地记得1995年、1996年时剧团的窘境。随着排演《黄粱梦》,剧团的声誉和热络回来了。去年,几十年没进过一个新人的剧团,新招进来了13个孩子。在王国伟看来,他们不仅是剧团的希望,也是剧种新的根脉。
尚文波的台州乱弹团更难:“不但包吃包住,我们还包介绍对象,只为把年轻人留住。”作为浙江台州唯一的地方剧种,台州乱弹虽然2006年就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相当长一个时期,命运多舛,一度停息了近30年。2010年的时候,剧团在演出途中发生车祸车上41人,19位重伤。给这个本来就传承者稀少的剧团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但他们没有打退堂鼓,仅用27天就复排了7本大戏。之后更是将台州乱弹带上了更多、更大的舞台。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戏曲史论学者王馗的话让人心疼:“106个稀有剧种没有国办院团,全靠民间班社撑着。”
正因如此,面对每个能让稀有剧种走进大众生活的机会,他们都格外珍惜。为了达到总台的播出标准,由申梅芳、何长宏、冯明出演的同州梆子《忠保国》,经历了3次删减、4 轮改词以及5次录音。要知道,这只是一家县级剧团,无论是财力还是人力,对于这个院团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战。然而,就是这群朴实的戏曲工作者,凭借着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让观众看到了同州梆子的坚定决心以及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当《忠保国》里那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吵架”名场面在太行山下唱响之时,同州梆子的当家人何满堂由衷地感叹道:“一切都值了!”
多方携手蹚出“活传火”新径
稀有剧种的破局,从不是某一个人的战斗,而是地方政府、剧团演员、老新艺人,在不同角落用不同方式,共同编织的一张“守护网”。
时任邯郸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的李春红看着东太行景区的青山绿水,突然想:“为啥不能让游客白天看山,晚上看戏?”于是,一条文旅融合的路蹚开了。盛典就办在这个景区里,平调落子《黄粱梦》特意改了舞台设计,演员变装的瞬间,身后舞美灯光全亮,虚拟梦境与太行实景叠在一起。这之后,景区干脆推出“戏曲体验游”。
把老剧种搬上舞台,就算“传承”了吗?盛典的主创们觉得是“还不算”。真正的传承,不是把剧种“放进博物馆”,而是让它“活进当代人的生活里”,年轻人愿意学、愿意看、愿意聊,这才是“有未来”的传承。
为了让稀有剧种“不脱节”,主创团队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但始终守住一个底线:“创新不丢本,融合不生硬”;稀有剧种可以很“潮”,但“潮”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内核。比如《声戏潮涌》,邀请二人台名家武利平与湖剧新秀费昊天现场搭戏,借湖剧经典《吃螺蛳》的底子,与邯郸美食相融合,在喜剧演员的插科打诨中,让戏曲表演融合进入日常生活当中;在《幻影千年》中,数字光影技术与“中国神话IP”创新融合。当蒲州梆子吹火遇见凤凰涅槃、打城戏铙钹震彻山谷、新昌调腔双剑舞动火焰山,借助炫酷的光影效果,这些绝活儿在舞台上展示出更加震撼的视觉效果,传统的戏曲技艺正以年轻人喜爱的方式重新包装,焕发出新的艺术张力。
盛典总导演蒲力铭表示:“我们想让更多年轻人知道,传承并非只是老一辈的事。有人愿意学一句碗碗腔,有人乐意拍一段傣剧短视频,还有人把铙钹玩出溜溜球般的趣味。 其实,中国戏曲很酷,我们可以让日常生活因它变得更酷。”
编辑:高士佳 责任编辑:刘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