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头条快讯 > 如何做好短视频生态下青少年的科学教育

如何做好短视频生态下青少年的科学教育

来源:中青网 | 时间:2025-06-22 16:43:11 | 点击:737

 我国未成年人网络普及率已达97.3%,未成年人网民规模已上升至1.96亿人。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未成年人获取信息和学习的方式呈现出突出的“互联网+”的特点,短视频是新媒体时代的主要媒介产品与平台,不仅是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科普教育、科学传播的新动能、新优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从2024年8月开始,在中西部选取河南、甘肃、四川、广西、陕西5个省(自治区),对小学生和初中生进行了调查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短视频生态下中小学生科学教育需求,为培养热爱科学、树立科学精神进一步提供经验支撑。

  用好新媒体平台 为青少年提供优质科学教育资源

  科学兴趣是科学教育的前提,要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有趣的科普内容是基础。本次调查显示,七成多中小学生对科学感兴趣,95.7%的学生近一年观看过科普视频,这是其接触最频繁的形式;其次是科普电视(89.7%)、看老师做实验(87.6%)、科普图书(86.3%)。科普短视频具有内容丰富、短小精悍、形式多样、通俗易懂、互动性强等特点,打破了知识传播的壁垒,跨越地域和人际界限,能够随时获得感兴趣的科普知识。

  要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普短视频让学生接触到有趣好玩、直观好懂、与时俱进的科普内容,使孩子们从小形成浓厚的科学兴趣。教师和家长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看短视频,要接纳中小学生喜欢短视频并做好支持和引导。短视频平台也要积极承担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使命与责任,加大科学教育的宣传力度,整合平台上的优质教育资源,使中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激发科学兴趣。

  聚合科普力量 借助短视频提升教学能力

  科学教师是青少年学习科学知识、启蒙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的“引路人”。本次调查发现,虽然课堂学习是青少年科学教育的主阵地,但近三成学生感到科学教师少、科学课开设不足,三成多学生感到科学讲座少。强教要先强师,强大的师资队伍是提升科学教育质量的关键。即使我国科学教育师资队伍在不断壮大,但许多学校的科学教师数量还是不足。短视频平台有多元化的、庞大的教育力量,可以为科学教育和科普工作做好弥补和助力。例如,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院士刘嘉麒的“刘嘉麒院士讲地质”、物理学教授戴树玺的“爱较真的戴老师”、重庆大学副教授周思益的“弦论世界”等短视频内容,既吸引孩子们的兴趣,也成为乡村教师特别需要的“云课件”。

  科学短视频可以成为科学教师尤其是中西部教师教学工作的好帮手。通过多引入云上科学教育资源,为科学教师“减负”,也能使乡村和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科学教师学习到先进的科学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不断提升专业性与教学能力,从而实现科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建立联动共享机制 用好社会大课堂

  本次研究发现,只有不到三成中小学生从家庭学习科学知识,只有一成多中小学生在校外能得到专业人士指导,能与科普专家等专业人士直接交流的中小学生不足一成。科学教育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家、校、社协同开展科学教育是新时代提升中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必然之路。

  因此,建议建立联动共享机制,争取更多社会资源来充实科学教育支持系统。例如,青少年宫、博物馆、科技馆、科研机构、企业、重点实验室等,都可成为科学教育很好的支持单位。短视频平台要在共建共享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主动为数字化教育平台、智慧教育平台等提供支持,打造网络“第二课堂”。学校和家庭要善于用好社会资源丰富科学教育的支持系统,更好地形成科学教育合力,共同呵护好青少年的科学梦。

  以孩子为中心 打造科学教育共同体

  高质量的科普内容能更好地满足求知者的认知需要,使科学知识与科学理念得到更好的传播。95.7%学生希望 “增加更多优质科普内容”,95.3%学生则认为“内容要更完整全面”,95.2%学生期待“内容更深入”,93.5%学生要求“准确可靠”。高质量的科普内容能更好地满足求知者的认知需要,使科学知识与科学理念得到更好的传播。科普短视频的质量还要进一步提升与优化,核心是优质内容,适合孩子们的内容才是真正高质量的内容。

  因此,科学教育要听听孩子们怎么说。短视频平台要发挥平台优势,配合打造科学教育共同体。同时加强对创作者的扶持,对不同科学主题从多角度进行闭环创作,增强科学短视频对青少年的吸引力。

  (作者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

  孙宏艳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6月22日 03版

责任编辑:高秀木

首页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尾页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图什市发生3.9级地震,震源深度29千米

央视网消息:据中国地震台网微信公众号消息,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10月20日17时45分在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图什市发生3.9级地震,震源深度29公里,震中位于北纬40.17度,东经77.22度。  基础背景  震中地形:...

《窗外是蓝星》总票房突破5000万元

据网络平台数据中国首部太空实拍电影《窗外是蓝星》总票房已突破5000万元这是首部挂总台电影台标并登陆全国院线的电影自9月5日全国公映以来迅速掀起观影热潮  累计总票房破5000万  票房口碑双丰收  今日(10月20日)...

美方“缉毒”行动被批侵犯主权 委内瑞拉:对美防御就绪

新华社北京10月19日电 美国总统特朗普18日称,美军日前在加勒比海域对一艘“运毒潜艇”进行打击,打死两人,另有两人被遣返至原籍国。  美方近期在该海域军事行动遭到地区国家强烈批评。哥伦比亚谴责美方行动侵犯该国主权;委内...

【文化中国行】近300个稀有剧种,正蹚出繁花绽放新路

 阅读提示  9月的河北邯郸武安东太行景区,雁北耍孩儿的变脸绝技让台下掌声雷动,同州梆子《忠保国》的唱腔穿透山谷……首届《举世无双·稀有剧种盛典》(以下简称盛典)正在这里录制;10月1日,盛典在央视多平台播出,30多个稀...

新物种+1 四川发现九寨沟盆距兰

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联合西南科技大学、四川大学、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及重庆师范学院,在九寨沟风景区发现一种兰科盆距兰属植物,根据其形态特征与分子证据确定其为新物种,将其命名为九寨沟盆距兰。相关研究成果...

渝万高铁石沱长江大桥首节钢梁成功架设

10月17日,随着首节钢梁顺利吊装到位,重庆至万州高速铁路石沱长江大桥全面进入结合梁施工阶段,为全线按期建成通车打下坚实基础。  石沱长江大桥正线长度1416.9米,是渝万高铁项目建设关键节点及控制性工程,大桥建成通车后...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

10月16日出版的第20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9月至2025年9月期间有关重...

习近平给中国农业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强调 弘扬优良办学传统矢志强农报国 努力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专业人才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中国农业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在中国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向全校师生员工、广大校友表示祝贺。  习近平强调,新征程上,希望你们弘扬优良办学传统,矢志强农报国,深化教育...

相约艺术盛会 奏响时代强音——写在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开幕之际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100余台(个)优秀舞台艺术作品,1000余件美术、书法篆刻和摄影作品,174个群众文艺作品……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将于10月16日至11月5日在重...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丨城乡融合、协同创新双提速——长三角一体化涌动发展新活力

新华社南京10月13日电 题:城乡融合、协同创新双提速——长三角一体化涌动发展新活力  新华社记者杨绍功、魏一骏、胡洁菲  金秋时节,稻香蟹肥。丰收秋景里的长三角,涌动着蓬勃的发展活力。曾经“多不管”的毗邻区,正变身为城...

2025
06/22
16:43
浏览量: 737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秋色正浓 北京大觉寺千年银杏已至最佳观赏期

秋色正浓 北京大觉寺千年银杏已至最佳观赏期

习近平会见荷兰首相吕特

习近平会见荷兰首相吕特

铁路迎来“五一”假期客流高峰

铁路迎来“五一”假期客流高峰

孟宪明一行参访曹瑾纪念馆

孟宪明一行参访曹瑾纪念馆

掘金控股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梁辉先生获评“中关村创业合伙人”高级创业导师

掘金控股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梁辉先生获评“中关村创业合伙人”高级创业导师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