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头条快讯 > 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马在京决出冠军 机器人一小步 产业一大步

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马在京决出冠军 机器人一小步 产业一大步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5-04-20 14:01:33 | 点击:520

4月19日,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颁奖仪式,嘉宾为获得第一名的机器人颁奖。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迪/摄

离发令枪响还有30分钟的时候,主席台旁的音响循环播放这场比赛的最大亮点:人类运动员和机器人选手将共同奔跑。

4月19日,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暨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举行。这是全球首场有人形机器人报名参赛的半程马拉松,20支机器人赛队同场竞技。

6时25分,记者在现场看到,机器人赛道旁已经挤满了数百名中外记者,镜头对准了尚未开机的机器人选手。与机器人选手相隔一道栅栏,不少运动员举起了手机,在开跑前与机器人自拍留念。

发令枪响,多名人类运动员冲出起跑线,而隔壁赛道的60901号机器人选手“天工Ultra”先是原地踏步,随后小步出发。根据赛事组委会在比赛前一天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竞赛规则》,参赛机器人依次发枪起跑,每个参赛机器人出发间隔1分钟,原则上不超过两分钟。

在观众的加油和欢呼声中,钉上42码黑色运动鞋的“天工Ultra”,跑出了机器人选手半马赛的第一步。

第七个出发的城市之间科技队机器人“笨笨”出师不利,走到接近起跑线的位置时侧倒在地。经过1分多钟的调试,“笨笨”站起来了,还向观众招了招手。在观众的鼓励下,“笨笨”顺利出发。

“参赛即胜利、完赛即英雄”,这是20支参赛机器人队伍的共识。在机器人身后的技术人员眼中,比关注机器人“开小差”更重要的,是站上赛场的勇气。

比赛途中,小顽童队机器人松延动力N2头部摔落,被技术人员扶起来后仍然以无头状态继续奔跑。在它的旁边,有不少人类运动员放慢了脚步,等着和这个身高只有1.2米的小个子选手再出发。

10时后,气温逐渐升高,机器人也开始面临机身发热、动力不足等问题。有机器人停止奔跑,在补给站前更换电池,或是直接更换选手。

根据比赛规则,更换机器人或更换电池需要向随行裁判示意,并经随行裁判同意后进行换电、更换机器人的操作。更换机器人须罚时。

“来了!”比赛进行了两小时40分左右,终点线处附近开始人头攒动,“天工Ultra”向终点稳步奔跑。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赛后宣布,“天工Ultra”以两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跑完21.0975公里,夺得这场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的冠军,创立人形机器人运动性能发展的全新标杆。

“(天工)差不多是正常发挥了机器人的水平。”熊友军说,这场比赛的意义不只是争夺冠军,也是在真实环境中对人形机器人综合性能的系统性检验。

具体而言,机器人奔跑时,双脚交替重踏地面,持续的冲击和振动给机器人本体带来极大的强度和疲劳损伤。“天工Ultra”通过结构优化实现腿足的刚柔耦合设计,最终实现长距离奔跑而本体不损坏。

熊友军说,未来将进一步迭代机器人运动控制的能力和上半身操作能力,让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帮助人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甚至是代替人类在一些危险的作业场景中工作。

“天工Ultra”撞线约半小时后,小顽童队机器人也“丝滑”跑过终点,松延动力创始人、95后青年姜哲源高喊着为团队欢呼。

“我们还有一名(机器人),马上过线。”姜哲源顾不上眼前的“小顽童”,一直望着远方旋风小子队的同款机器人,手机里还播放着比赛直播画面。

当“旋风小子”靠近终点时,姜哲源赶紧向队友说“接一下”,指挥队友操控完赛的“小顽童”跑到终点等待“旋风小子”。不久后,“旋风小子”和“小顽童”成功在终点会面,两个身着29码童鞋的小个子机器人吸引了众多关注。

根据规则,本场比赛以计时形式决出前三,机器人成绩为比赛计时与罚时总和。经过统计,最终天工队、小顽童队、行者二号队分别获得冠亚季军。记者看到,颁奖环节的“机器人含量”颇高,人形机器人运送机器人样式的奖牌上舞台。挂上奖牌后的机器人在观众的欢呼中返回休息区,“小顽童”还在舞台旁向观众不停挥手。

机器人今天跑出的一小步,为产业发展迈出一大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此前提到,此次比赛搭建3个平台,即机器人测试验证平台、机器人展示平台、机器人应用推广平台。比赛中涉及的数据可能转化为行业标准,未来将进一步助推人形机器人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本报北京4月19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尹希宁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20日 01版

责任编辑:刘雅欣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图什市发生3.9级地震,震源深度29千米

央视网消息:据中国地震台网微信公众号消息,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10月20日17时45分在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图什市发生3.9级地震,震源深度29公里,震中位于北纬40.17度,东经77.22度。  基础背景  震中地形:...

《窗外是蓝星》总票房突破5000万元

据网络平台数据中国首部太空实拍电影《窗外是蓝星》总票房已突破5000万元这是首部挂总台电影台标并登陆全国院线的电影自9月5日全国公映以来迅速掀起观影热潮  累计总票房破5000万  票房口碑双丰收  今日(10月20日)...

美方“缉毒”行动被批侵犯主权 委内瑞拉:对美防御就绪

新华社北京10月19日电 美国总统特朗普18日称,美军日前在加勒比海域对一艘“运毒潜艇”进行打击,打死两人,另有两人被遣返至原籍国。  美方近期在该海域军事行动遭到地区国家强烈批评。哥伦比亚谴责美方行动侵犯该国主权;委内...

【文化中国行】近300个稀有剧种,正蹚出繁花绽放新路

 阅读提示  9月的河北邯郸武安东太行景区,雁北耍孩儿的变脸绝技让台下掌声雷动,同州梆子《忠保国》的唱腔穿透山谷……首届《举世无双·稀有剧种盛典》(以下简称盛典)正在这里录制;10月1日,盛典在央视多平台播出,30多个稀...

新物种+1 四川发现九寨沟盆距兰

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联合西南科技大学、四川大学、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及重庆师范学院,在九寨沟风景区发现一种兰科盆距兰属植物,根据其形态特征与分子证据确定其为新物种,将其命名为九寨沟盆距兰。相关研究成果...

渝万高铁石沱长江大桥首节钢梁成功架设

10月17日,随着首节钢梁顺利吊装到位,重庆至万州高速铁路石沱长江大桥全面进入结合梁施工阶段,为全线按期建成通车打下坚实基础。  石沱长江大桥正线长度1416.9米,是渝万高铁项目建设关键节点及控制性工程,大桥建成通车后...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

10月16日出版的第20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9月至2025年9月期间有关重...

习近平给中国农业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强调 弘扬优良办学传统矢志强农报国 努力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专业人才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中国农业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在中国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向全校师生员工、广大校友表示祝贺。  习近平强调,新征程上,希望你们弘扬优良办学传统,矢志强农报国,深化教育...

相约艺术盛会 奏响时代强音——写在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开幕之际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100余台(个)优秀舞台艺术作品,1000余件美术、书法篆刻和摄影作品,174个群众文艺作品……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将于10月16日至11月5日在重...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丨城乡融合、协同创新双提速——长三角一体化涌动发展新活力

新华社南京10月13日电 题:城乡融合、协同创新双提速——长三角一体化涌动发展新活力  新华社记者杨绍功、魏一骏、胡洁菲  金秋时节,稻香蟹肥。丰收秋景里的长三角,涌动着蓬勃的发展活力。曾经“多不管”的毗邻区,正变身为城...

2025
04/20
14:01
浏览量: 520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秋色正浓 北京大觉寺千年银杏已至最佳观赏期

秋色正浓 北京大觉寺千年银杏已至最佳观赏期

习近平会见荷兰首相吕特

习近平会见荷兰首相吕特

铁路迎来“五一”假期客流高峰

铁路迎来“五一”假期客流高峰

孟宪明一行参访曹瑾纪念馆

孟宪明一行参访曹瑾纪念馆

掘金控股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梁辉先生获评“中关村创业合伙人”高级创业导师

掘金控股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梁辉先生获评“中关村创业合伙人”高级创业导师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