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头条快讯 > 强化依法治水 携手共护黄河——黄河保护法施行开启依法治河新篇章

强化依法治水 携手共护黄河——黄河保护法施行开启依法治河新篇章

来源:人民网 | 时间:2023-04-07 07:51:36 | 点击:794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2023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施行。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保护黄河立法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这部江河流域保护标志性法律的出台,为在法治轨道上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九曲黄河,奔腾向前。随着黄河保护法的施行,古老黄河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开启了中华民族治理黄河史上的新篇章。

用法治力量护佑黄河万里生态长廊

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的千年期盼、“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足迹遍及黄河上中下游9省区,两次主持召开座谈会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指出,要抓紧开展顶层设计,加强重大问题研究。

护佑黄河安澜,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用制度和法治力量守护好母亲河。

生态环境脆弱是当前黄河流域最大的问题。刚刚施行的黄河保护法对症施治,就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河口整治、生态流量等作出了全面规定。

春天的高西沟,绿意点点。这条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小山沟,曾经土地瘠薄、十年九旱。

生态林2300亩、经济林1000亩、淤地坝126座、集雨窖5个、水库3个……2021年秋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省米脂县高西沟村考察调研,山谷间果园、林地、梯田、淤地坝错落有致,黄土高原上一片绿意盎然。

高西沟村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副局长朱小勇说,近年来,沿黄省区持续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进入黄河的泥沙量不断减少,生态环境呈向好态势。

黄河保护法明确,国家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加强黄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城乡生活污染等的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推进重点河湖环境综合整治。

这是2021年5月25日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拍摄的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内的鄂陵湖(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占轶 摄

在黄河源头,29岁的护鱼员多门久和同伴进行日常的巡护。这位来自青海曲麻莱县麻多乡扎加村的护鱼员,其工作包括察看河流生态、制止破坏鱼类资源的行为、捡拾垃圾和向当地牧民宣讲政策等。

“以前有人来黄河源头放生外来鱼种,对生态危害极大,我们会及时制止并进行口头劝告教育。黄河保护法施行后,放生外来鱼种对黄河造成严重后果的,将处以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罚款。”多门久说,有了法律,护鱼员向周边牧民开展政策宣传就有了抓手。

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春日阳光下,芦苇摇曳,鸟儿云集。水波荡漾间,一群水鸟飞向天空,形成巨大的“鸟浪”。长期在这里工作的保护区湿地修复工程专班工程师王立冬,工作之一是保护区的生态补水。每年3月至7月,他根据黄河流量及湿地需求,采取不同措施把水引入湿地,目前正根据黄河水量适时进行春季补水。

这是2021年12月25日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鸟群(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杨斌 摄)

得益于黄河生态补水和湿地修复项目的启动,保护区已成为鸟类的乐园。

“向黄河三角洲进行生态补水等相关内容写进了黄河保护法。我们要落实好保护法,依靠法治力量筑就黄河万里生态长廊。”水利部政策法规司司长于琪洋说。

在位于陕西省合阳县的合阳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内,群鸟翔集嬉戏(2023年2月3日摄)。新华社发(赵晓罡 摄)

依法做好水资源文章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

水资源短缺是黄河流域突出的生态矛盾。

这样一组数据,足见黄河流域之“渴”——水资源总量仅是长江的7%,却承担了全国12%的人口、17%的耕地、50多个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务,水资源利用率高达80%,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7%……

“有多少汤泡多少馍”,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

黄河保护法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坚持精打细算,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这是2019年8月28日拍摄的山西省永和县黄河岸边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曹阳 摄

“对黄河流域来说,节水控水是一场深度攻坚战。必须强化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于琪洋说,黄河保护法针对水资源短缺这个最大矛盾,对用水总量控制、强制性用水定额、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等作出全面规定。

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黄河沿线地区努力做好水资源文章。

在陕西,水利部门把“节水优先”摆在灌溉用水工作首位,督促各灌区持续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让群众明白用水,放心交费。各灌区优化灌溉制度,指导农民科学灌溉、节水灌溉,提升灌溉工作精细化水平。

在山东,一些灌区利用数字灌区体系,实时监测旱情、墒情,并实现自动量测、自动传输,为灌区精准调度、供水计划动态调整提供决策支持,推进节约用水、高效用水。

这是2023年3月28日拍摄的黄河下游山东省最大灌区——位山灌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在山西灵石县工业园区,中水回用的管道正在加快建设中。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预计今年6月建成通水,届时3家焦化企业将用上污水处理厂生产的中水,极大地节约水资源。

黄河保护法规定,黄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推进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支持企业用水计量和节水技术改造,支持工业园区企业发展串联用水系统和循环用水系统,促进能源、化工、建材等高耗水产业节水。

灵石县节水办负责人吴晓琳说,对再生水进行市场化配置,有助于破解区域内企业超指标用水难题和新增企业用水增量问题。随着黄河保护法施行,地方探索节水的积极性会更高。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沿黄河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在黄河沿岸的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曾经的矿山渣坡,已是草木茂盛、动物成群。小秦岭是全国重要的产金地,但历史原因形成的无序开采,造成山体破坏、污水横流等严重环境问题。当地“壮士断腕”,不惜每年暂时损失上百亿地区生产总值,全面修复小秦岭生态环境。

黄河流经的三门峡市努力实现从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蝶变”,加快形成现代黄金、新材料、煤及煤化工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8个500亿级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当前,黄河流域发展质量仍然有待提高。黄河保护法规定,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应当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优化调整区域经济和生产力布局。

强化协同治理确保黄河岁岁安澜

九曲黄河流到河南省兰考县东坝头镇时,拐出最后一道弯。近代以来黄河最大的一次决口,就发生在1855年的这里。新中国成立后,治黄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实现了黄河岁岁安澜。

这是2021年6月18日在河南省兰考县黄河湾风景区拍摄的黄河(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李金雷 摄)

然而,洪水依然是黄河流域最大的威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尽管黄河多年没出大的问题,但丝毫不能放松警惕。“要保障黄河长久安澜,必须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

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水少沙多,含沙量和输沙量均为世界大河之最。

在陕北黄河边,有一支“悬崖造林队”。他们用绳子拴住腰,将人吊在悬崖间,“吊威亚”般在黄河西岸的悬崖峭壁上垒坑种树。连续19年,他们在陕西宜川县种下近4万亩、至少280万棵树,其中有一万多亩种在水土极易流失的黄河西岸悬崖、陡坡等生态脆弱区。

这支“悬崖造林队”最早种下的小树苗,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他们常年奔波的沿黄山峁间,现在已是满目苍翠。

黄河保护法规定,黄河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综合整治、黄土高原塬面治理保护、适地植被建设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

4月1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山东东阿黄河河务局水政监察大队中队长张道强,参加了东阿黄河河务局与当地司法局、法院、检察院等联合开展的黄河保护法宣传活动,推进行政执法机关与司法机关协同配合。

黄河保护法规定,国家加强黄河流域司法保障建设,组织开展黄河流域司法协作,推进行政执法机关与司法机关协同配合,鼓励有关单位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法律服务。

“这条规定既为水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协作配合提供了平台,也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长期奋战在执法一线的张道强说。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滚滚黄河水,浩荡向东流。黄河保护法的施行,正在开启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以法治力量守护母亲河,正在成为亿万人民的实践。在保护法的保障下,黄河必将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来源:新华社  2023年04月06日08:52

分享到:

(责编:陈悦、刘军涛)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美方“缉毒”行动被批侵犯主权 委内瑞拉:对美防御就绪

新华社北京10月19日电 美国总统特朗普18日称,美军日前在加勒比海域对一艘“运毒潜艇”进行打击,打死两人,另有两人被遣返至原籍国。  美方近期在该海域军事行动遭到地区国家强烈批评。哥伦比亚谴责美方行动侵犯该国主权;委内...

【文化中国行】近300个稀有剧种,正蹚出繁花绽放新路

 阅读提示  9月的河北邯郸武安东太行景区,雁北耍孩儿的变脸绝技让台下掌声雷动,同州梆子《忠保国》的唱腔穿透山谷……首届《举世无双·稀有剧种盛典》(以下简称盛典)正在这里录制;10月1日,盛典在央视多平台播出,30多个稀...

新物种+1 四川发现九寨沟盆距兰

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联合西南科技大学、四川大学、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及重庆师范学院,在九寨沟风景区发现一种兰科盆距兰属植物,根据其形态特征与分子证据确定其为新物种,将其命名为九寨沟盆距兰。相关研究成果...

渝万高铁石沱长江大桥首节钢梁成功架设

10月17日,随着首节钢梁顺利吊装到位,重庆至万州高速铁路石沱长江大桥全面进入结合梁施工阶段,为全线按期建成通车打下坚实基础。  石沱长江大桥正线长度1416.9米,是渝万高铁项目建设关键节点及控制性工程,大桥建成通车后...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

10月16日出版的第20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9月至2025年9月期间有关重...

习近平给中国农业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强调 弘扬优良办学传统矢志强农报国 努力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专业人才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中国农业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在中国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向全校师生员工、广大校友表示祝贺。  习近平强调,新征程上,希望你们弘扬优良办学传统,矢志强农报国,深化教育...

相约艺术盛会 奏响时代强音——写在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开幕之际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100余台(个)优秀舞台艺术作品,1000余件美术、书法篆刻和摄影作品,174个群众文艺作品……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将于10月16日至11月5日在重...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丨城乡融合、协同创新双提速——长三角一体化涌动发展新活力

新华社南京10月13日电 题:城乡融合、协同创新双提速——长三角一体化涌动发展新活力  新华社记者杨绍功、魏一骏、胡洁菲  金秋时节,稻香蟹肥。丰收秋景里的长三角,涌动着蓬勃的发展活力。曾经“多不管”的毗邻区,正变身为城...

今日起新疆2条自驾公路实施冬季性封闭

今日(14日)起,新疆两条自驾公路实施冬季性封闭:一、伊昭公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省道237线(伊昭公路)K35+000-K72+000段有降雪天气,部分路段已结冰,冬季有严重的风吹雪和雪崩等灾害,不具备车辆通行条件,存...

今年下半年来最强冷空气来袭 降温日历看看你家何时降温

中国天气网讯 进入10月,冷空气频繁影响我国。今年下半年来最强冷空气即将抵达,今天(10月14日)起将自北向南横扫我国,影响范围可直抵华南。华北北部、东北地区南部、湖南、贵州等地将为降温核心区,不少地方气气温降幅可超10...

2023
04/07
07:51
浏览量: 794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秋色正浓 北京大觉寺千年银杏已至最佳观赏期

秋色正浓 北京大觉寺千年银杏已至最佳观赏期

习近平会见荷兰首相吕特

习近平会见荷兰首相吕特

铁路迎来“五一”假期客流高峰

铁路迎来“五一”假期客流高峰

孟宪明一行参访曹瑾纪念馆

孟宪明一行参访曹瑾纪念馆

掘金控股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梁辉先生获评“中关村创业合伙人”高级创业导师

掘金控股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梁辉先生获评“中关村创业合伙人”高级创业导师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