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监督与法 > 近七成受访者担心网络“烂梗”泛滥影响青少年“好好说话”

近七成受访者担心网络“烂梗”泛滥影响青少年“好好说话”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4-12-13 13:17:12 | 点击:555

网络流行语已成为当代年轻人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但与此同时,一些烂俗恶趣味的,甚至隐含暴力、歧视等内容的“烂梗”也悄然滋生,并大有向青少年群体蔓延的趋势。

前不久,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此前,中央网信办在《关于开展“清朗·网络戾气整治”专项行动的通知》中强调坚决打击7类突出问题,其中就包括打击编造网络黑话、恶意造梗,打击通过拼音、谐音、指代词等方式,恶意编造低俗烂梗、不良流行语,污染网络风气的问题。

“有些网‘梗’因为被滥用而变得烂俗无聊,成为‘烂梗’,而有些‘梗’本身的内容很低俗,像前几年流行的‘化粪池警告’‘绞肉机警告’,这种由严肃刑事案件造出来的‘烂梗’,缺乏对生命的尊重,甚至丧失道德底线。”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周妍说,这一代青少年不再只通过文字获取信息了,短视频的普及让他们可以轻松地获取网络中的内容,但也更容易受到网络“烂梗”的影响。

网络“烂梗”会给青少年带来哪些影响?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341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69.0%的受访者担心网络“烂梗”泛滥影响青少年“好好说话”,乱用词汇和养成不文明的语言习惯被认为是主要的影响。让青少年远离网络“烂梗”侵扰,68.1%受访者建议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帮助青少年正确对待网络文化。

网络“烂梗”向青少年蔓延

“你个老六”“双肩包”,江苏常州的90后家长陈兴说,有时在小区里带孩子玩,能听到年纪稍微大些的孩子说这些词汇。“刚开始还不太懂他们说的是什么,后来上网查了才知道‘双肩包’是由‘神经病’的首字母演化而来,‘老六’大意是指那些玩阴险手段的人。”

在北京工作的00后刘彤有个正在上初中的弟弟,她说像“寄了”“嘎了”之类的网络流行语是弟弟比较爱说的,“大多是从游戏中听到的,之后就可能会成为‘口头禅’”。刘彤说,自己平时浏览网络信息比较多,大概能了解弟弟所说的“梗”,有些“梗”的含义不太健康向上,但对父母那辈人来说,很难理解这些词是什么意思,也很难判断是好是坏。

网络“烂梗”为何会在青少年中传播?调查显示,71.8%的受访者认为是青少年触网机会和时间增多,容易被网络热点裹挟;55.3%的受访者认为是青少年出于好奇心理,玩“烂梗”以彰显个性。其他原因还有:“烂梗”简单有趣,易于传播流行(46.8%);青少年对“烂梗”缺乏辨别力,不自觉使用(46.3%);周边人都在用,为了融入集体(46.1%);只是为了好玩(19.8%)。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宏艳指出,网络“烂梗”的渗透性越来越强,不仅有文字、图片、表情包,有的还渗透到商品中,如文具、书包、文化衫,几乎无孔不入,青少年接触到“烂梗”的机会增多了。

“另外,从青少年的成长特点来看,网络‘烂梗’对其有特别的吸引力。”孙宏艳表示,青少年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网络“烂梗”可以使他们产生猎奇心理;另外,青少年还特别渴望得到同龄人的认同,会不由自主地使用同伴们喜欢的“烂梗”,从而形成“群体狂欢”;有的青少年特别喜欢与众不同、彰显个性,家长和老师说“不可以”的事他们更想去尝试。“青少年群体还面临着学业等方面的压力,网络‘烂梗’常常使他们获得放松。因此,青少年会因为好玩、减压而使用网络‘烂梗’,使网络‘烂梗’在青少年中传播得格外广泛和迅速。”

过半受访者担心网络“烂梗”泛滥会让青少年乱用词汇

安徽的小学教师苏静发现,学生中说网络“烂梗”的现象比较常见,而且一旦有人开始说,会迅速在学生中传播,即使跟他们强调不要使用网络上的“烂梗”,也很难完全禁止。“网络‘烂梗’大多内涵空洞、苍白,如果任由这些词汇在学生中传播,会破坏他们正确使用文字的能力,影响他们的正常表达。”

周妍指出,网络“烂梗”对成年人和青少年的影响程度是完全不同的。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听说读写能力养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还没养成基本的汉语能力和素养时,就接触到网络“烂梗”,会影响个体学习规范的汉语和正式的表达,而且语言不仅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更是个人思维方式的具象化呈现,过早接触网络“烂梗”,会破坏语言逻辑和思维方式。

调查显示,69.0%的受访者担心网络“烂梗”泛滥会影响青少年“好好说话”。进一步分析发现,受访家长对此更为担忧,比例为74.4%。

“那些被用烂了但不是很负面的‘烂梗’,我不会太在意,但如果是那些负面的、含有歧视意思的‘烂梗’泛滥,我就很担心孩子学会那些不文明的话,影响和同学之间的交往。”陈兴说。

网络“烂梗”泛滥会给青少年带来哪些负面影响?调查中,受访者将出现词汇乱用(52.5%)及养成不文明的语言习惯(51.8%)排在前两位。47.6%的受访者认为会导致网络语言代替正式表达、正式词汇贫乏的情况,42.1%的受访者认为会容易写错字、错词。其他还有:失去对优美语言的鉴赏力和运用能力(41.2%);盲目跟风追热点,影响独立思考能力(37.5%);把时间精力用在网络上,破坏学习兴趣(37.1%);有些“烂梗”具有攻击性,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35.1%);有些网络“烂梗”低俗无意义,影响青少年正确“三观”的养成(31.4%);影响与他人良好沟通和交流的能力(30.4%)。

孙宏艳认为,网络“烂梗”泛滥不仅会破坏青少年准确规范使用语言的能力,更令人担忧的是,“烂梗”背后的娱乐化倾向使青少年在转发、评论、模仿的过程中,逐渐对其他事情也抱有娱乐至上的态度,面对严肃话题也一笑了之,即使是低俗的、不合乎道德规范的事情也认为“就是好玩而已”,失去判断力和思考能力。

“更重要的是,不健康的网络文化会深度侵蚀青少年的精神生活,影响青少年的精神状态。”孙宏艳曾在调研中发现,不少青少年会把“废柴”“废人”挂在嘴边,这些比较消极、比较“丧”的“烂梗”,使青少年容易形成比较消极的思维定式。

68.1%受访者建议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帮助青少年正确对待网络文化

“小孩子说的语言一般是模仿学习来的,让孩子好好说话,家长要以身作则。”陈兴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家长要与时俱进,主动了解孩子在网络上接触的内容,为孩子辨别什么样的“梗”是不好的、不能说的,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苏静平时会了解学生常说的网络用语背后的含义,帮学生分辨那些扭曲的、低俗的网络“烂梗”,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语言。

虽然网络“烂梗”在青少年中传播,但并非所有青少年都热衷于此。孙宏艳在青少年接触“丧文化”的研究中发现,学习负担重的学生对一些“丧文化”“烂梗”更感兴趣。她认为,老师和家长要特别关注青少年成长中的困难、压力等,关心青少年不同时期的心理感受与心理需要,及时解决青少年成长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还要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使青少年能接触到更多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

“青少年喜欢玩‘梗’有其特殊心理需求,如获取认同、给自己解压等。家长和教师要重视网络现象、网络亚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适时帮助青少年提高思辨能力和网络素养,同时也要特别注意一味批评反而可能触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此外,孙宏艳指出,社交媒体平台也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主动发挥正向引领作用,把好语言、内容关,为青少年推送健康向上的网络内容。

让青少年远离网络“烂梗”侵扰,68.1%的受访者建议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帮助青少年正确对待网络文化;57.6%的受访者认为教师应加强对青少年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引导;56.2%的受访者建议家长以身作则少说网络语言,并合理安排孩子的上网时间和内容。其他还有:创新教学方式,让青少年认识到语言文字的美(55.9%);加强网络平台监管和整治,营造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36.6%)。

“在互联网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的背景下,想让孩子不接触网络、不受网络影响不太可能,我们能做的是思考怎样保护孩子。”周妍认为,非常需要加强对互联网平台的监管。一方面,要加强对青少年模式下的内容审核,过滤掉烂俗的、不健康的网络语言;另一方面,现在很多视频的配音和字幕都由AI工具生成,其内容不仅含有各种“烂梗”,还存在谐音字、错别字,也会对青少年的语言文字表达产生负面影响。“互联网平台要从技术上、机制上加强对内容的审核,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上网环境。”

周妍指出,学校教育要加强语文教育,从青少年的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出发,引导他们多阅读经典文本,用更多优美的语言塑造他们的表达方式,增强对网络“烂梗”的抵抗力。

此次调查的受访者中,青少年家长占78.7%。来自一线城市的占38.0%,二线城市的占40.6%,三四线城市的占16.6%,县城或城镇的占3.5%,农村的占1.3%。

(应受访者要求,陈兴、苏静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志伟

责任编辑:宋静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北京:持续完善涉外法律服务体系

 今年3月,第112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在成都开幕,吸引来自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6600余家企业参展。会后不久,北京市司法局收到一封来自法国驻华大使馆的感谢信,为会上的高质量公证法律服务点赞。  原来,从2017年起,北...

坚决维护记者正当采访权利

本文作者:钟记平近日,昆明广播电视台记者在采访市民反映的装修问题时,突遭施工方梵高公司人员粗暴阻挠,致记者受伤,设备受损。经调查,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夏某某故意损毁公私财物、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处行政拘留十日...

花式骗术迭出,暑期生活如何避坑?

 机票退改签业务被诈骗分子盯上,有人损失数十万元;暑期兼职,被“轻松赚钱”广告吸引“垫资工作”,有人在转账后被“断联”  花式骗术迭出,暑期生活如何避坑?  阅读提示  近日,针对暑期高发电信网络诈骗,北京公安部门通报了...

公安机关依法严打危害鸟类等野生动物犯罪

 央视网消息:今年以来,公安机关共立案侦办危害鸟类等野生动物犯罪案件70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1万余名,有力保护了鸟类等野生动物资源,全力护航美丽中国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全国生态日”来临之际,公安部公布...

点“绿”成金让生态“颜值”变为文旅“价值” 夏日经济迸发新活力

央视网消息:透过大美中国,聚焦生态文明建设。福建南平光泽县的清溪村地处武夷山国家公园西部,是福建省级传统古村落。近年来,当地统筹推动农文旅融合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文旅产业。这个暑期,清溪村迎来了客流高峰。走进清溪村,青山环...

塞尔维亚总统:将采取措施恢复国家和平与秩序

  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17日说,国内多地持续发生的抗议示威是“纯粹的恐怖主义”,政府将采取强有力措施恢复国家和平与秩序。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资料图)  武契奇当天发表电视讲话说,持续数月的抗议示威由西方策动,其目的是要击...

强对流蓝色预警!辽宁河北等地部分地区小时雨量最大或超70毫米

  央视网消息:中央气象台8月16日10时继续发布强对流天气蓝色预警:预计8月16日14时至17日14时,内蒙古中西部、东北地区中东部、华北南部、黄淮北部、西南地区东部、华南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将有8级以上雷暴大风或冰雹天...

暴雨蓝色预警!10余省区市有大到暴雨 山东海南等局地有大暴雨

  央视网消息:中央气象台8月16日10时继续发布暴雨蓝色预警:预计,8月16日14时至17日14时,吉林东南部、辽宁东部、天津南部、河北南部、山西东南部、山东北部、四川盆地西部、云南北部、广西东南部、广东西南部、海南岛...

福建南安市《信访意见书》确认建房占村道,政府热线回复竟称该建筑在红线范围内,符合程序,不存在违建,南安市诗山镇有关人员如此执法为哪般

每日新闻网:(文/许伟雄 肖胜府)《信访意见书》确认建房占村道30公分(实为60公分),但政府热线回复竟称“该建筑在红线范围内,符合程序,不存在违建”。近日南安市诗山镇凤坡村部分村民向每日新闻网反映,该村民梁某法在202...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对欧盟两家金融机构采取反制措施答记者问

  央视网消息:8月13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对欧盟两家金融机构采取反制措施答记者问。  问:近日,商务部宣布对欧盟两家银行实施反制,请问有何考虑?  答:近期,欧盟不顾中方严正立场,执意以涉俄为由将两家中国金融机构列入...

2024
12/13
13:17
浏览量: 555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华润雪花啤酒以见到销售主管目中无人为由对经销商罚款18000元、 因拒绝给回扣深圳光明一经销商惨遭华润雪花啤酒人员报复

华润雪花啤酒以见到销售主管目中无人为由对经销商罚款18000元、 因拒绝给回扣深圳光明一经销商惨遭华润雪花啤酒人员报复

辽宁营口—芦屯镇多个村中集体土地被承包户私下售卖他人建墓地,村民多次反映未果问题至今未得到有效解决

辽宁营口—芦屯镇多个村中集体土地被承包户私下售卖他人建墓地,村民多次反映未果问题至今未得到有效解决

辽宁鲅鱼圈芦屯镇驼台铺村多户村民将几百亩果园林地私下出卖改变土地性质变脸为私家墓地

辽宁鲅鱼圈芦屯镇驼台铺村多户村民将几百亩果园林地私下出卖改变土地性质变脸为私家墓地

山西潞安化工集团五阳煤矿连年发生事故,这个安全责任,应该谁来负?

山西潞安化工集团五阳煤矿连年发生事故,这个安全责任,应该谁来负?

兰陵两户民房再现强拆

兰陵两户民房再现强拆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