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名医·健康 > 青少年控烟 我们能做什么

青少年控烟 我们能做什么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5-03-17 14:13:15 | 点击:473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到20%。调查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群吸烟率为24.1%。这意味着吸烟率需再降4.1%。

“我们还能做什么?”近日,在一场由中国控烟与健康协会主办的“控烟与健康”研讨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烟办主任肖琳表示,“吸烟率想下降1%,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我们离2030控烟行动目标还有不小差距。”

不少专家学者认为,关注儿童、青少年控烟是破题的重要方向。但近年来“烟卡”、电子烟在青少年中流行,为青少年控烟工作增添了阻碍。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会场内外都有关注控烟的声音。“我们在分组讨论时谈及青少年健康发展,有不少委员提到了青少年收集‘烟卡’等社会现象。”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制作人刘洪悦做了16年的健康科普类节目,她认为,推动中国吸烟率持续下降,青少年是关键人群,控烟要提升全社会的重视程度和普及力度。

“我希望全社会能够关心这个社会议题,守护青少年的健康权利。”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郑频频认为,社会应该倡导“吸烟行为去正常化”,“烟草本来是有害物质,但是烟草制品的精美包装,用色彩、图形等设计吸引消费者,弱化了烟草制品带来的危害,在无形之中提升了青少年尝试吸烟的概率”。

近年来,有不少城市要求持续加强对烟草、烟草制品及变相烟草广告(含电子烟等新型烟草制品广告)的监测、监管和执法。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对禁止发布烟草广告的媒体、媒介作出了明确规定,但一些影视作品、互联网营销内容中仍散发着“浓浓的烟味”。

刘洪悦表示,随着青少年触网率的提升,影视剧作品或社交媒体上频繁出现社会公众人物吸烟的画面、话题,会对未成年人产生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可能加剧未成年人跟风效仿。她呼吁,影视剧作品应树立正确导向,比如在影视剧作品中不展示吸烟镜头,或对吸烟画面进行模糊处理。

考虑到媒介传播的“曝光效应”,刘洪悦建议加强地铁、交通、楼宇广告等公共大屏,以及视频平台对于控烟的宣传力度,比如制作有震慑力的科普内容、增加相关科普频率等。她说,全社会应该形成常态化的控烟科普宣传,将烟草预防的关口前移。

结合此前的调查研究,肖琳特别提到了电子烟带来的不利影响:“2022年政策调整后电子烟使用率有所下降,但青少年使用率仍需关注。”刘洪悦也有同样的疑虑:“青少年在互联网上购买电子烟是否会有严格的监管?”

互联网上精准的烟草营销策略正对青少年进行一场无声的“入侵”,肖琳提到,有一些公众号打着‘希望年轻人勇敢尝试’的口号,试图获得青少年的认同。“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吸烟是一种危害健康的行为,不应该用任何积极美好的词语去粉饰。”郑频频说,目前我们正在大力倡导无烟文化,把吸烟行为去正常化。近些年,公众对吸烟的态度有了明显改善,“人们把不在孕妇和儿童面前吸烟作为基本共识,控烟政策的落地有效减少了吸烟行为,削弱了烟草作为社交的属性”。

郑频频认为,社会各界要利用好健康教育阵地,不断强化青少年抵制烟草诱惑的意识,让“青春很贵,烟草不配”的无烟文化成为一种新时尚。

此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理事杨洋谈到,要培养青少年积极健康的生活习惯,让他们内心充实,从文艺体育等兴趣爱好中获得快乐,而不是追求烟草带来的感官刺激。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精神卫生科副主任医师廖艳辉表示,近期她接诊的未成年人的吸烟诱因都与心理健康问题有关。“他们或多或少在生活或学习上感到压力和不快,试图通过吸烟找寻出口。有些人吸烟时间不长但吸烟量大,发现身体出现问题主动选择就诊,但大多数未成年人是吸烟行为暴露后被动就诊。”

此前有不少专家表示,在未成年群体中,“烟卡”的流行有着更为复杂的心理原因。刘洪悦呼吁,消除“烟卡”行为既要有“硬约束”,又需要“软关怀”,用其他教育方式满足孩子们需要关注、需要认可的心理需求。她建议,学校应更早地对低年级学生开展控烟教育,通过设置奖项等方式,鼓励小朋友劝告身边有吸烟行为的家长戒烟或减少吸烟量,防止因内外部因素导致的青少年尝试吸烟率反弹。

郑频频表示,青少年应成为无烟环境的倡导者和无烟文化的缔造者,推动无烟家庭的建设和无烟社会的形成。

责任编辑:高秀木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生活观察丨流感季即将到来 科学防护保健康

新华社北京10月26日电 题:流感季即将到来 科学防护保健康  新华社记者顾天成、徐鹏航、龚雯  近期,全国多地气温骤降,呼吸道传染病进入高发季节。国家流感中心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南方省份流感活动呈现上升趋势,部分地区...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十条”如何守护健康成长路?这些务实举措一起了解!

央视网消息:教育部近日发布通知,提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包括:有效缓解学生考试升学焦虑、全面落实“体育每天2小时”、保障...

湖北荆州食药检所 六措并举 全力守护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药瓶子”

每日新闻网讯(作者刘正、李明湘、雷丹、曹燕),10月24日,从湖北省荆州市食药检所获悉,今年以来,该所坚持党建引领,始终秉持“科学、公正、准确、满意”的质量方针,六措并举,助推检验检测业务上台阶,在全力守护百姓的“米袋子...

警惕生活“妙招”变“险招”

前不久,一女子使用网上推荐的“白糖加醋烧开”方法去除保温壶水垢。她将白醋、白糖和水的混合溶液烧开,倒入保温壶约1分钟后,壶内高温液体突然喷出,导致其面部烫伤。该事件被多家媒体报道,引发广泛关注。  那么,用白醋和白糖去水...

“数字复活”茶学界泰斗引发争议

“我活到108岁,试茶80多年了……”被誉为我国茶学界泰斗、20世纪十大茶人的张天福近日突然“出现”在公众视野,为某茶企代言。  这段出自人工智能之手的商业广告视频引发社会热议。因为视频中的张天福已于2017年6月逝世,...

抗阻训练会让孩子长不高?孩子年龄太小不能练?别误会抗阻运动|运动是良医

传统观念往往认为,青少年只要进行有氧运动就足够了,抗阻运动被视为会阻碍生长发育的危险活动。然而,科学研究已经证实,科学合理的抗阻训练对青少年来说不仅是安全的,而且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抗阻运动助力青少年全面...

AI赋能医院病案内涵质量提升

每日新闻网讯(文图/吕本政 郭健)为深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提升医疗质量安全水平,建设有特色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烟台市烟台山医院建设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医疗数据全生命周期质控系统,该系统引入了深...

免疫力下降、致癌!炒菜时的这个动作,可能会威胁全家健康→

炒菜是家家户户每天都要做的事情  但错误烹饪方式  比如油过热了、冒烟了再放菜  竟可能致癌、伤心脏、毁大脑!  如何选对烹饪方式?  厨房中还有哪3大隐藏“杀手”?  一起来看看  01 厨房中的隐藏“杀手”  油温太...

大米粥是“升糖高手”不能喝?注意这5点 一起科学健康喝粥

说到大米粥,在健康饮食的争论里,它的处境很微妙:它既是很多人早餐、生病、没胃口时的首选,又因为“升糖快”“缺乏营养”的标签而饱受质疑。  有人可能会说:“老祖宗喝了几千年粥,怎么到我们这大米粥就成了‘升糖高手’不能喝了?...

美国一大学宿舍发生枪击 或因派对上“意见不合”

  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一带19日清晨发生枪击事件,造成包括一名学生在内的至少三人受伤。据推测,这起枪击事件或与早些时候一场校外派对上发生的争执有关。  美联社援引该大学的校警警官迈克尔·贝克纳的话报道,校警接到地方警...

2025
03/17
14:13
浏览量: 473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德厚医精 守护生命之花  精诚昭彰 诠释生命尊严

德厚医精 守护生命之花 精诚昭彰 诠释生命尊严

古埃及文物展北京开展

古埃及文物展北京开展

河南洛阳:幼童不慎异物入体  妇幼专家巧手排除

河南洛阳:幼童不慎异物入体 妇幼专家巧手排除

党建引领医卫聚合力,健康生活科普进万家

党建引领医卫聚合力,健康生活科普进万家

“候鸟”心梗脱危险,患者感激寄锦旗

“候鸟”心梗脱危险,患者感激寄锦旗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