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名医·健康 > 2024年食品安全与健康10大热点来了

2024年食品安全与健康10大热点来了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5-01-15 14:29:44 | 点击:514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回首2024年,食品领域发生了哪些大事?2025年1月8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2024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发布“食品安全与健康十大热点”,反映了2024年食品安全领域的主要关注点。

“脱氢乙酸钠”标准调整引发公众热议,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它?在网上被频频娱乐化、被拍成搞笑段子的“毒蘑菇致幻”中毒事件,可以当儿戏轻视吗?“中药奶茶”等中式新潮养生法在年轻人中走红,它们是否能拯救“当代脆皮年轻人”?食用油燃烧变“沥青”又是怎么回事呢?“神仙酒”真有神奇功效吗?

关于这些公众对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的疑虑,如何用科学知识来真实地化解?新年伊始,对于这些曾在2024年引发公众广泛关注的食品安全与健康十大热点,陈君石、孙宝国、谢明勇、金征宇等多位来自食品科技界的院士及专家学者在会上进行了权威的科学解读。

1、以假乱真、以次充好涉嫌食品欺诈

以“以假乱真”“以次充好”为代表的食品欺诈近年来仍时有发生,严重侵害消费者的权益,打击消费者对食品供应的信心,也扰乱了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解读专家:陈君石,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

要通过完善法制、行业自律、科普宣传、加强监督等,共同构建食品真实性社会共治共建的良好生态。

2、减油、增豆、加奶,做好健康加减法

围绕“合理膳食、健康生活”主题,针对我国居民油摄入过多,豆、奶类食品摄入不足等膳食结构现状,国民营养健康指导委员会提出“减油、增豆、加奶”的针对性改善措施。

解读专家:李宁,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研究员

“减油、增豆、加奶”旨在呼吁大众多吃奶类和大豆类食品,同时减少烹调油的摄入量,这对于促进我国居民合理膳食结构形成,提升健康素养,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实用知识:

根据国民营养健康指导委员会给出的核心信息,“减油、增豆、加奶”的主要改善措施建议如下:

1.减油的重点在于减少烹调油,建议成年人每天烹调油摄入量以25-30克为宜,家庭烹饪可使用带刻度的控油壶。定量用油、总量控制,建议选择蒸、煮等烹调方法,少煎炸;吃畜肉宜选瘦肉,建议每人每周畜肉摄入不超过500克。

2.大豆及其制品营养丰富,可提供优质蛋白质,适合所有人群。常吃大豆及其制品对儿童生长发育有益,可降低成年人心血管疾病、乳腺癌、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等发病风险,有助于延缓老年人肌肉衰减。建议成年人平均每天摄入15克-25克大豆或相当量的大豆制品,20克大豆相当于北豆腐约60克、南豆腐约110克、豆腐干约45克、豆浆约300克。

3.奶及奶制品作为钙与蛋白质的优质来源,充足摄入有利于肌肉和骨骼健康,专家建议每天摄入300-500毫升液态奶或相当量的奶制品。

3、“脱氢乙酸钠”标准调整引热议

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告,2024年3月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24)中,删除了脱氢乙酸及其钠盐在淀粉制品、面包、糕点、焙烤食品馅料等食品中的使用规定,同时降低了它在腌渍的蔬菜中的最大使用量,由原先的1克/千克调整为0.3克/千克。新版标准将于2025年2月8日开始实施,有一年的过渡期。这一标准调整也一度引发了公众关注。

解读专家:孙宝国,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教授

脱氢乙酸钠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为保障公众健康和食品产业发展,我国对食品添加剂一直实行严格的准入和淘汰机制,开展持续的、动态的跟踪评价,不断调整其使用范围和使用量,并对部分物质禁止使用。强制性标准实施前都会设置一定的过渡期,给予食品生产企业以调整的过程,要科学、理性看待标准的调整。

4、食用油燃烧变“沥青”?陈年老梗莫恐慌

几个月前,有网友爆料称,在炒锅里放了食用油后忘记关火,结果加热几分钟后,里面的油被烧成了类似沥青的东西,于是担心油里是不是掺杂了某种不安全的物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解读专家:王兴国,江南大学教授

事实上,食用油在不完全燃烧后都会形成黑色胶状物,这是油脂的共性,是高温加热的缘故。将食用油烧热变“沥青”与“问题油”挂钩的说法是错误的。

对此,专家呼吁,各方应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传播食品营养和安全信息,以免误导公众。同时,消费者在家庭烹饪时可多采用蒸、煮、炖或水焯的烹调方式,尽量减少高温煎、炒。

5、大肠杆菌污染洋葱汉堡 食源性疾病仍为“头号杀手”

该热点事件源自2024年10月在美国多地爆发的大肠杆菌污染导致的群体感染事件。根据相关报道,美国境内某连锁快餐店出售的一款汉堡被O157:H7型大肠杆菌污染,数十人食用“问题汉堡”后身体不适,并引发了死亡案例。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汉堡中的洋葱可能是污染源。这一事件也引发了全世界对于食源性疾病的关注。

解读专家:刘秀梅,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食品安全首席专家、研究员

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是全球普遍关注的重大食品安全问题,仍然称得上是饮食健康的“头号杀手”之一。大肠杆菌O157:H7极易污染生肉、生乳和生鲜蔬菜,引发人群疾病的负担加大。国内外正逐步完善基于其风险的控制措施,我国社会各界都应予以高度重视,食品企业要加强对食品原料、生产经营过程的风险管理。

6、中药奶茶爆红,食药物质圈粉年轻人

2024年,融合了中药元素的新型饮品“中药奶茶”火出圈,商家和中医馆把各式具有保健和调理功效的中药材“花式植入”奶茶中,成为年轻人追捧的热门饮品。

解读专家:谢明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南昌大学教授

食药物质是指传统作为食品,且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物质,食药物质的创新应用是我国食品行业健康转型的重要方向。

对此,专家也做出提醒,相关行业在应用食药物质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我国相关法规的要求,同时加强食药物质的基础及应用研究,建立我国食品功能声称管理体系,为食药物质相关产品的市场定位提供标准化依据。

7、溴酸盐达上限 乌龙事件“水”落实出

2024年,多款品牌的天然矿泉水被指溴酸盐含量达到欧盟标准上限,引发公众关注。

解读专家:王竹天,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食品安全与标准技术分会主任委员、研究员

用欧盟对天然矿泉水中溴酸盐含量的标准评判饮用天然水产品,属于标准套用错误,而对于“溴酸盐达上限”的表述也易引起公众误解。

事实上,溴酸盐在涉事产品中的含量符合标准要求,且远低于能够引发健康风险的量。对此,专家呼吁,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应遵循科学、严谨的态度,避免造成消费者恐慌。

8、“见手青”出圈 蘑菇中毒非儿戏

野生的“见手青”多属于条件食用菌,味道鲜美,但同时可能含有多种有毒物质,其中毒机理复杂,中毒后果严重。网络上部分网友将中毒后的表现和体验拍成段子用来调侃。

解读专家:范志红,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

网络中将“见手青”中毒体验娱乐化,是十分危险的行为。公众应坚持“不采、不买、不吃”不认识的野生蘑菇,相关部门要强化相关科普宣传。专家呼吁网络平台应加强内容审核管理,规范自媒体行为。

9、节粮减损——耕好“无形良田”

做好“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减损,控制好“舌尖浪费”,将大大减少我国食物资源的浪费。依靠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建立节粮减损的长效机制,实现“藏粮于食品”。

解读专家:金征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江南大学教授

政府、行业、企业和消费者要多方协同,推动全社会形成节约粮食的良好风气,向“舌尖”餐桌要食物。

10、央视揭秘“神仙酒” 神奇功效原是虚假宣传

喝酒能对抗肿瘤、提高免疫力、改善深度睡眠质量?去年的央视3·15晚会曝光了一瓶价值高达数万元的“神酒”,一度引发公众关注。

解读专家:钟凯,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中心主任

食品企业在市场营销时应严格遵守相关法规要求,确保产品宣传的真实性。普通食品不应宣称具有保健功能,更不应宣传能治疗或预防某些疾病。消费者购买保健功能酒类产品时应查看“蓝帽子”标识,并按标签、说明书要求使用。牢记“小酌怡情,酗酒伤身”,坚持健康饮食。

据了解,此次发布的“2024年食品安全与健康十大热点”,主要基于2024年12月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征集的近10家主流媒体筛选的热点事件,以及在社交平台上受到高度关注的相关新闻,涵盖食品安全、营养健康、科技创新、监督管理、标准法规等多个方面。

责任编辑:张建伟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生活观察丨流感季即将到来 科学防护保健康

新华社北京10月26日电 题:流感季即将到来 科学防护保健康  新华社记者顾天成、徐鹏航、龚雯  近期,全国多地气温骤降,呼吸道传染病进入高发季节。国家流感中心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南方省份流感活动呈现上升趋势,部分地区...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十条”如何守护健康成长路?这些务实举措一起了解!

央视网消息:教育部近日发布通知,提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包括:有效缓解学生考试升学焦虑、全面落实“体育每天2小时”、保障...

湖北荆州食药检所 六措并举 全力守护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药瓶子”

每日新闻网讯(作者刘正、李明湘、雷丹、曹燕),10月24日,从湖北省荆州市食药检所获悉,今年以来,该所坚持党建引领,始终秉持“科学、公正、准确、满意”的质量方针,六措并举,助推检验检测业务上台阶,在全力守护百姓的“米袋子...

警惕生活“妙招”变“险招”

前不久,一女子使用网上推荐的“白糖加醋烧开”方法去除保温壶水垢。她将白醋、白糖和水的混合溶液烧开,倒入保温壶约1分钟后,壶内高温液体突然喷出,导致其面部烫伤。该事件被多家媒体报道,引发广泛关注。  那么,用白醋和白糖去水...

“数字复活”茶学界泰斗引发争议

“我活到108岁,试茶80多年了……”被誉为我国茶学界泰斗、20世纪十大茶人的张天福近日突然“出现”在公众视野,为某茶企代言。  这段出自人工智能之手的商业广告视频引发社会热议。因为视频中的张天福已于2017年6月逝世,...

抗阻训练会让孩子长不高?孩子年龄太小不能练?别误会抗阻运动|运动是良医

传统观念往往认为,青少年只要进行有氧运动就足够了,抗阻运动被视为会阻碍生长发育的危险活动。然而,科学研究已经证实,科学合理的抗阻训练对青少年来说不仅是安全的,而且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抗阻运动助力青少年全面...

AI赋能医院病案内涵质量提升

每日新闻网讯(文图/吕本政 郭健)为深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提升医疗质量安全水平,建设有特色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烟台市烟台山医院建设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医疗数据全生命周期质控系统,该系统引入了深...

免疫力下降、致癌!炒菜时的这个动作,可能会威胁全家健康→

炒菜是家家户户每天都要做的事情  但错误烹饪方式  比如油过热了、冒烟了再放菜  竟可能致癌、伤心脏、毁大脑!  如何选对烹饪方式?  厨房中还有哪3大隐藏“杀手”?  一起来看看  01 厨房中的隐藏“杀手”  油温太...

大米粥是“升糖高手”不能喝?注意这5点 一起科学健康喝粥

说到大米粥,在健康饮食的争论里,它的处境很微妙:它既是很多人早餐、生病、没胃口时的首选,又因为“升糖快”“缺乏营养”的标签而饱受质疑。  有人可能会说:“老祖宗喝了几千年粥,怎么到我们这大米粥就成了‘升糖高手’不能喝了?...

美国一大学宿舍发生枪击 或因派对上“意见不合”

  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一带19日清晨发生枪击事件,造成包括一名学生在内的至少三人受伤。据推测,这起枪击事件或与早些时候一场校外派对上发生的争执有关。  美联社援引该大学的校警警官迈克尔·贝克纳的话报道,校警接到地方警...

2025
01/15
14:29
浏览量: 514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德厚医精 守护生命之花  精诚昭彰 诠释生命尊严

德厚医精 守护生命之花 精诚昭彰 诠释生命尊严

古埃及文物展北京开展

古埃及文物展北京开展

河南洛阳:幼童不慎异物入体  妇幼专家巧手排除

河南洛阳:幼童不慎异物入体 妇幼专家巧手排除

党建引领医卫聚合力,健康生活科普进万家

党建引领医卫聚合力,健康生活科普进万家

“候鸟”心梗脱危险,患者感激寄锦旗

“候鸟”心梗脱危险,患者感激寄锦旗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