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人民视点 > 动力电池回收市场潜力大

动力电池回收市场潜力大

来源:经济日报 | 时间:2024-12-03 16:52:40 | 点击:463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和电池产业快速发展,新能源动力电池回收问题受到关注。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会长王小康表示,现阶段我国新能源电池产业从生产到应用再到回收利用,已经实现全产业链的全球领先地位。未来,我国将面临动力电池大规模集中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市场潜力巨大。

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472万辆,占汽车总保有量的7.18%,创历史新高。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为1813.4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73.35%。王小康预测,到2030年,我国动力及储能电池的累计退役量将超过300万吨,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400多亿元,相比2022年的实际市场规模,增长率可能超过9倍。其中,梯次利用市场的规模有望在2025年后实现快速增长。

专家介绍,动力电池一般在容量衰减至额定容量的80%以下时即可进行回收。回收方式主要包括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两种:梯次利用是将废旧电池进行检测、分类、拆分、重组等处理后用于其他领域;再生利用则是提取电池中的锂、钴、镍等高价值金属材料,重新用于电池生产。若退役电池未得到规范处理,将存在触电、起火等安全隐患,并可能造成环境污染。

加强新能源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是能源和工业行业落实“双碳”战略、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国检验认证集团副总经理万鑫铭分析,动力电池回收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粗略估算,回收1公斤材料可减少7%至10%的碳排放。同时,鉴于我国镍、钴等关键资源的对外依存度较高,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将成为缓解资源缺口、降低对外依存度,以及加强新能源产业循环利用的重点领域。

目前,我国新能源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产能正快速增长,2023年的综合利用量已达82.5万吨。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李力介绍,截至今年10月底,我国已遴选培育了5批共148家规范企业,并在全国327个地市级行政区设立了1万余个回收服务网点,基本实现了应收尽收,初步构建了多元化的回收网络。

然而,新能源动力电池回收产业仍面临商业模式、行业监管、技术等方面的挑战。如何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整治行业乱象,规范行业发展,攻克技术难点,推动电池回收实现良性循环,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我国动力电池回收渠道的多样性导致了电池一致性较差,一站式回收处理面临诸多阻碍,给梯次利用带来了难题。尽管工信部已陆续发布了5批符合规范的企业名单,但市场上仍存在大量不规范的小作坊,这不仅带来了安全风险,还造成了资源浪费。

今年8月份,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征求意见稿,要求整车企业和电池企业在产品研发时就需要考虑环保回收要求,推进电池的标准化,以实现电池全生命周期价值的最大化。专家表示,从国家标准层面对企业布局与项目选址、综合利用能力、产品质量、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有助于加强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的管理,提高废旧动力电池的综合利用水平。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副会长李边卓建议,应创新商业模式,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合理配置资源,减少回收网点的重复建设,以降低回收成本,构建良好的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网络。同时,应强化动力电池流向的管理,提升各渠道废旧动力电池流向的监管约束力,明确动力电池回收企业的准入条件,确保后续综合利用环节的安全环保可控。

在新能源动力电池回收监管方面,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副主任韦洪莲建议,要做好监管的“最后一公里”,完善回收服务网点和回收体系的标准,明确并落实处理技术、污染防治要求。

针对回收技术的完善问题,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兼执行秘书长王建新表示,电池产业链企业应强化核心技术专利布局,提升各类电池回收技术,以增强产业链的竞争力。同时,应加快资源开发、提炼等技术的攻关,实现关键材料的循环利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共同提升保障能力。

李力表示,下一步,应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提升管理政策法律层级,逐步将管理办法从部门规章升级为管理条例或法律文件,以加大规范管理力度。针对现阶段的薄弱环节,应强化标准研制,加快废旧电池绿色设计、残值评估、产品质量、废料进口、碳核算等重点标准的研制。同时,应严格按照综合利用企业的规范条件,实行规范企业的动态管理,鼓励区域协同构建“回收—梯次—再生”的闭环回收利用体系,实现就近回收。此外,相关部门还应通过专项支持、基金、政策补贴等方式,充分调动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积极性,加强产学研联合攻关,鼓励突破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经济日报记者 赖奇春)

责任编辑:张丽艳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烟台高新区组织开展开捕前渔业安全专题培训

每日新闻网讯(文图/吕本政 尹健)随着开捕期日益临近,为切实加强渔业安全生产管理,提高渔民安全生产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筑牢即将到来的渔业生产季海上安全防线,近日,烟台高新区积极组织开展了开捕前渔业安全主题培训活动,...

唯有运河活水来|解读仰化镇“六月黄”金螯蟹抢鲜上市、撬动水乡致富经的背后密码

每日新闻网讯(王权、李进、金平眉、邵苏干、朱寿三)立秋刚过,暑气尚未完全褪去。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仰化镇的水产养殖基地里已是一片繁忙景象。清晨五点,薄雾还笼罩在中运河的水面上,蟹农们便撑着小船穿梭在蟹塘间,抄起网兜打捞起今...

发展权不是口号,而是行动:中非合作筑牢人权根基

  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为此提供了基本遵循。以此为起点,中国与非洲国家近80年来始终秉持平等互利、真诚相待的精神,以相互理解为基础,通过广泛深入的合作,在减贫、教育、医疗、基础...

“十四五”时期我国体育强国建设取得新成就 体育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亮点

 本报北京8月19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郭剑)8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司长丁东、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司长张新、国...

【文明交通】万荣交警持续开展老年人交通安全精准宣传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的逐渐变弱有的老年人反应速度会逐渐下降加上交通安全意识淡薄老年人成为交通事故易发群体而且一旦发生意外他们的损伤往往较为严重每日新闻网讯:(刘彤鑫)为进一步提升老年人群体的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我安全保护能...

高等教育从“宽出”到“严出”的转型突围

 中国高等教育用24年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近百年的发展历程。1999年启动的扩招政策,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00年的12.5%跃升至2002年的15%,正式进入大众化阶段;至2023年,这一指标突破60%,标志着我国全面...

山洪+积水内涝双预警 北京这些地区需注意防范

  央视网消息:据“水润京华”微信公众号消息,北京市水务局与市气象局今天9时30分升级发布山洪灾害黄色预警:预计18日20时起,北京市山区可能发生山洪灾害,其中房山区、怀柔区、密云区、平谷区发生山洪灾害可能性较大(黄色风...

四川绵竹一啤酒节现场发生桁架倒塌 官方通报

  央视网消息:四川绵竹应急管理局8月16日发布情况通报:2025年8月15日21时50分许,绵竹仟坤集团第十四届啤酒节现场因强对流天气发生桁架倒塌,造成人员受伤。事发后,绵竹市立即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应急救援、医疗救治、善...

俄称两国元首会谈非常积极 拒绝记者提问有原因

  当地时间15日,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表示,俄罗斯总统普京和美国总统特朗普之间的会谈非常积极。佩斯科夫称,此次会谈有助于双方继续共同推进寻求解决方案的进程。  佩斯科夫还表示,会谈结束后,两位领导人发表了全面声明,因...

万荣交警携手交通安全“小天使”上线提醒您戴头盔啦!

每日新闻网讯(刘彤鑫)"叔叔阿姨,骑电动车请戴好头盔!"稚嫩的童音在路口响起。8月12日,万荣县交警大队组织开展"交通安全小天使"文明劝导活动,20名身着荧光绿马甲的小志愿者手持劝...

2024
12/03
16:52
浏览量: 463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新起点 新征程 共筑辉煌未来

新起点 新征程 共筑辉煌未来

机关大楼-goodbye!

机关大楼-goodbye!

第五届两岸媒体人峰会在北京举行

第五届两岸媒体人峰会在北京举行

飞行汽车正成低空经济新热点

飞行汽车正成低空经济新热点

长安欧尚X7 PLUS车机不升级、缺失手机投屏功能遭集体投诉

长安欧尚X7 PLUS车机不升级、缺失手机投屏功能遭集体投诉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