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讯:刘正
一、一纸判决改变的人生
2022年3月2日,黑龙江省方正县人民法院一纸判决书,将原方正林业局有限公司社会事务部市场管理员张成林定为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两个月,缓刑二年,并处罚金一万元。这份编号为(2022)黑0124刑初10号的刑事判决书,成为张成林人生轨迹的分水岭。
然而,时隔多年,这名中年男子手持厚厚的申诉材料,踏上了控告之路。一起看似简单的“诈骗案”,背后却是证词反转、真相被掩盖的扭曲现实。

二、案件核心争议:借款还是诈骗?
据张成林陈述,整起事件源于2021年5月的一次市场改造计划。当时,分管市场的副部长鹿先印与他讨论改善市场环境,包括统一摊床、修建遮阳棚、平整路面和公厕改建。因资金需公对公账户流转,前期费用多由个人垫付。
关键节点出现在2021年5月31日,张成林向朋友刘某借款4万元。他明确表示,这些金额用于市场开支。数月后,单位收取的2.7万元卫生费因财务人员未及时入账,被他用于支付市场改建人工费,此事已向鹿先印汇报。为归还这笔费用,他与鹿先印共同向他人借款2.7万元并交至财务。
“所有借款均在2021年10月15日前还清,办案单位10月25日找的我,有微信聊天记录为证!”张成林强调,“从未虚构'建设钢结构棚'或'给领导送礼'的理由借款,何来诈骗?”

[垫资付款证据节选截图等]
三、关键证人证词反转:从知情到否认
案件审理中,最令人质疑的是两位关键证人的证词反转。市场改造分管领导鹿先印,最初明确知晓并同意张成林的垫资行为,甚至在张成林被调查后,鹿先印还在两年内陆续给张成林退补市场工程垫资三万三千元。然而,在案件审理过程中,鹿先印的证词发生180度转变,否认知晓张成林的借款和垫资情况。同样,财务人员孙丽娜也改变了最初的证词,对关键财务流转细节的陈述与之前完全不同。张成林直言:“这是彻头彻尾的伪证!鹿先印手中还有我未核销的票据,他怕担责才撒谎!”
四、作假证者反获升职的扭曲现象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地方纪检部门介入调查并核实基本事实后,作假证的鹿先印不但未受任何处分,反而在近期被提拔为安全部部长。
这一反常现象引发深思:在方正林业局,作伪证、掩盖真相者可以获得晋升,而坚持事实、维护权益者却遭受刑事处罚,这究竟是怎样的用人导向和组织作风?林业局内部的这种“逆淘汰”机制,不仅伤害了张成林个人的权益,更损害了组织的公信力和健康生态。它向社会传递了一个危险信号:在这个系统内,诚实者受罚,作假者得利。
五、被忽视的无罪证明与断裂的证据
案件审理中,张成林曾提交多项证据:微信聊天记录证明还款事实;市场改造设计图纸及证人证言。鹿先印最初知晓垫资情况的说明。然而,这些证据均未被充分采纳。相反,基于反转后的证词,警方认定其“虚构建设意向”。证人证言的矛盾未经过充分交叉质证,无罪证据被系统性忽视,有罪证据则被过度放大,这背离了“疑罪从无”的刑事司法原则。
六、 执法程序争议与基层办案隐患
回顾案件办理过程,方正县警方在执法环节存在的若干争议不容忽视。尽管办案民警的行为尚待权威部门最终认定,但案卷中显示的证据收集不全面、对证人证词重大变化核查不足等问题,确实直接影响了案件的走向与结果。当关键证人证词出现根本性反转、且与其他书证矛盾时,办案单位未进行充分、细致的复核,使这起本可厘清的民事借款纠纷,最终演变为一起存在诸多疑问的刑事判决。
此类“重口供、轻核实”“重有罪证据、轻无罪证据”的办案倾向,在基层实践中仍有一定普遍性,不仅容易酿成错案,更易为“人情案”“关系案”提供操作空间,最终损害的是法律应有的公正与权威。
七、维权路径:从申诉到揭露
2023年起,张成林开始向各级部门申诉,但始终未获实质性回应。如今,他选择实名揭露这一作假证者反获升职的扭曲现象。 “我不怕面对法律,但要在公正的法庭上!”张成林表示,“我更希望揭露这种作假者得利、诚实者受害的畸形生态。”
八、深层反思:基层政治生态的警示
本案折射出基层政治生态中的多重问题:
1.作假证者获益的畸形导向
鹿先印从作假证到获提拔的经历,暴露出某些基层单位在干部任用上的价值错位。
2.责任回避与转嫁机制
证人证言的反转,反映了一些干部为回避责任而不惜违背事实、损害他人。
3. 监督机制的失效
即便在纪检部门介入后,作假证者仍能获得晋升,表明监督结果未能有效影响干部任用。
结语:每一起冤案都是司法与政治生态的双重创伤
此案暴露的不仅是个人命运的不公,更是基层司法和政治生态的警示——
当作假证言可以左右判决,当责任回避成为晋升捷径,当监督结果不影响干部任用,司法的公信力和组织的权威性必将双双崩塌!
唯有让每起案件经得起阳光照射,让每个干部的行为经得起良心拷问,才能守住“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誓言。
编辑:唐玲


浏览量:
3749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