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讯:(王平 作者胡道林) 近读当代作家陈德民9月19日发表于《作家文汇》的《两桥赋》一文,宛如置身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强烈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带给读者的内心震撼。作者以优美的文字、精巧的结构和丰富的意象,全方位展现了南京雨花台两桥地区的巨大变化与蓬勃发展的景象,彰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文采斐然,华章生辉。
陈德民的美文《两桥赋》,语言典雅华丽,善用对仗句式,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开篇“夫金陵形胜,虎踞龙蟠;雨花灵秀,凤舞鸾骞”,对仗工整,气势磅礴,仅十六字便勾勒出金陵的壮丽地势和雨花的灵动神韵,尽显文本的精致之美。“昔时棚户连绵,今朝宇楼参云;旧日荒榛蔽野,此刻瑶阶映日”,通过今昔对比,以整齐的句式描绘出两桥地区翻天覆地的变化,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震撼。在描述各区域景观时,如“时空环廊悬飞檐之韵,粉黛花田泛霞蔚之云。追光跑道嵌智慧明珠,花语驿站涵生态玄机”,两两相对,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景观的独特魅力,让读者跟随作者的脚步,身临其境,共享人间大美。这种精灵的语言运用,不仅增添了文章的文采,更凸显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
作者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巧妙地运用今昔对比手法,将雨花台两桥地区的过去与现在进行鲜明对照,使读者深刻感受到其发展的巨大成就。昔日的“棚户连绵”“荒榛蔽野”与今朝的“宇楼参云”“瑶阶映日”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展现了从破败到繁荣的转变。在产业发展方面,“甲午年初定立项之策”到“春秋五度,日夜兼程,产业雏形,荣列金陵头等鸿猷”,体现了从规划到初步成型的跨越。通过这些对比,读者能清晰地看到两桥地区在短时间内发生的质的飞跃,对其发展成就有更直观的认识,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二、布局精巧,意象丰富。
文章整体布局合理,层次清晰,按照总 - 分 - 总的结构展开。开篇总述两桥地区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为后文的叙述奠定基础。中间部分分别从产业发展、景观建设和秦淮新河等方面进行详细描述,每个部分又有具体的景点和项目介绍,内容丰富而有条理。如在景观建设中,先介绍徐工片区的楼盘和学府,再着重描绘雨花公园的独特景观,最后提及数据线公园和万象天地等,层层递进,使读者对两桥地区的新貌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结尾以赞语总结全文,升华主题,既呼应前文对两桥地区的赞美,又将其意义提升到“盛世之昌兴”的高度,使文章的主旨得到进一步深化。
作者善于运用丰富的意象来营造优美的意境,使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虹桥飞驾,三廊贯若蟠龙”,将虹桥和三廊比作蟠龙,形象地展现了建筑的雄伟壮观;“粉黛花田泛霞蔚之云”,把粉黛花田比作云霞,营造出如梦如幻的氛围。“半亩月湾聚沉浮生态,两桥阳台瞰起伏峰峦”,通过月湾、峰峦等意象,勾勒出一幅宁静而又壮阔的山水画卷。这些意象的运用,不仅增添了文章的美感,还使读者在欣赏文字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两桥地区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韵,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世界之中。
三、讴歌时代,贴近现实。
文章紧扣雨花台两桥地区的产城融合发展这一主题,既展现了其在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方面的巨大成就,又强调了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产城融合开新局,文脉绵延续旧盟”,体现了两桥地区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同时,对生态景观的详细描绘,如秦淮新河的风光带和植被区等,也反映了两桥地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章最后将两桥地区的发展提升到“盛世之昌兴”的高度,表达了对国家繁荣昌盛的赞美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使文章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积极的社会意义。
《两桥赋》以其卓越的艺术特色,为读者呈现了一幅两桥地区的发展新画卷。它不仅是对两桥地区变迁的生动记录,更是对时代发展的热情讴歌,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胡道林,报告文学作家、诗人。曾任东海县文协第一届理事会秘书长,《中国视点》杂志社记者,《国际日报》社主任记者;连云港市作协会员,朱自清研究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在全国各报刊、出版社发表报告文学、散文、诗歌、评论约百万字。
责任编辑:MR Z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