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文化·旅游 > 走读南浔:“原味”古镇不难寻

走读南浔:“原味”古镇不难寻

来源:新华社 | 时间:2024-08-19 11:02:34 | 点击:3477

新华社杭州8月18日电 题:走读南浔:“原味”古镇不难寻

新华社记者张典标、段菁菁

朝暾初露,氤氲河道间偶有小篷船穿行而过,两岸的石阶小码头上,阿婆淘米浣洗,开启一天的生活。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770多岁的南浔古镇就在这熹微晨光中醒来。

64岁的翁丽美早早出门,到一公里外的菜市场采购食材。她和丈夫利用自家老宅经营餐馆和民宿,正值暑期旺季,忙得不亦乐乎,“游客冲着我家的私房菜而来,更是奔着‘原汁原味’的古镇而来”。

“江南古镇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灰瓦白墙、淼淼水波,初看南浔古镇,和其他江南水乡并无二致;走进一间间旧宅、庭院,才能体味南浔在一众江南古镇中独树一帜的奥秘。

清晨,南浔古镇景区写生的学生记录运河古镇美景。(沈勇强 摄)

传统江南厅堂与浪漫欧式建筑被高墙揽入一院,中式连廊铺设着进口釉面花纹地砖,工艺失传的法国蓝晶玻璃在木质窗棱上闪耀百年前的光辉……在当地商贾张氏旧宅建筑群内,中西合璧的艺术审美让游客啧啧称奇。

商贸往来中,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浔商逐步接受了西方文化艺术,并体现在生活中。东西方建筑交相辉映,形成了南浔古镇的独有特色。

在南浔,浔商留下“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的传奇。如今,人们不仅可以在此感受兼容并蓄的古镇气韵,更可体悟从商向善的家风文化。

在古镇最大的私家园林小莲庄内,坐落于廊榭亭阁间的叔苹奖学金展览馆引得游客驻足。20世纪30年代,由“四象”之一顾家创办的“叔苹奖学金”,一直延续至今,累计奖励学生近万人。“浔商百年,‘得诸社会,还诸社会’的气度与担当,让人感佩。”游客叶清兆有感而发。

有形的宅第园林与无形的文化精神得以保存,离不开当地的远见和定力。

地处长三角腹地的南浔,坚持“没有想好之前坚决不动”的原则,留住了一个“人家尽枕河、水巷小桥多”的古镇。

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保存完好的南浔古镇作为运河遗产点之一,成为全国首个整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古镇。

为打造“活着”的古镇,南浔在规划古镇时特地保留景区北部的居住功能。南浔古镇百间楼社区原党总支书记李剑平说,近年来,古镇5000余名原住民自愿以老房置换新房的方式迁出。对留下来的原住民,当地改善基础设施、允许屋内改造,让他们过上舒适的现代生活;同时鼓励他们参与景区服务业,共享古镇发展红利。

夜幕降临,游客乘坐游船欣赏古镇灯光秀。(沈勇强 摄)

82岁的原住民陈锦林说:“古镇里还能见到沿街叫卖的菜贩,河边洗衣的居民,这里还保留着我们童年的记忆、亲情的味道。”

古镇是故乡人心中的乡愁,也是外乡人眼里的风景。这两年,退休后的上海游客汪锦良几乎每年都要来南浔住上些时日。“随着东大街重开、宝善河水系修复,古镇越来越美,人气也越来越高,但烟火气和人情味,是南浔不变的底色。”他说。

生活着的古镇,活态的文化。与小莲庄隔溪相望的嘉业堂,是我国近代规模最大、藏书最富的私家藏书楼之一。这里不仅对外开放,馆内珍藏的雕版也发挥“余热”——雕版印刷传习基地的建立,让传统技艺在藏用之间被“唤醒”。

河岸随处可见的茶馆里,“南浔三道茶”——甜茶、咸茶和清茶三种茶品,向游客展示着南浔的待客文化和处世之道。70岁的朱国华经营的茶馆常常排起长队,“卖了十几年‘三道茶’不涨价,为的是让更多人知道南浔茶文化。”

每年一届的南浔古镇桨板公开赛在南浔古镇举行,来自各地的300余名选手参与角逐。(沈勇强 摄)

近年来,南浔国际亲子艺术节、古镇桨板公开赛、运河音乐节等活动,为南浔古镇注入了文化新“活水”。今年6月,第一次来南浔参加桨板公开赛的匈牙利选手丹尼尔感叹:“现代体育赛事与古镇的结合,赋予了古镇新活力和新可能。”

2024年“五一”假期,各地游客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古镇景区游览。(沈勇强 摄)

2023年初,南浔古镇主动打开大门,向全球游客永久免票,与游客共享原味古镇。当年接待游客量达1235万人次,预计今年游客将突破2000万人次。

“南浔古镇正成为全区发展的‘发动机’和彰显文化自信的‘金名片’。” 南浔区委书记温建飞说,“未来,我们将以南浔古镇为引擎,推动区内双林、菱湖等古镇集群的复兴,继续做好‘保护先行、文化传承、活化利用’三篇文章。”

责任编辑:吴闻达】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古韵新章绘就两桥盛景——陈德民《两桥赋》艺术特色鉴析

每日新闻网讯:(王平 作者胡道林) 近读当代作家陈德民9月19日发表于《作家文汇》的《两桥赋》一文,宛如置身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强烈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带给读者的内心震撼。作者以优美的文字、精巧的结构和丰富的意象,全方位展现...

上海发布三项通告,加强第八届进博会期间安全检查和安全管理

央视网消息:据“上海发布”公众号消息,为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确保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顺利举行,上海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强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安全检查的通告》《关于加强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枪...

中韩携手启新程 双校联办开新篇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与韩国京东大学联合举办的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等教育项目开班仪式隆重举行       10月18日,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与韩国京东大学联合举办的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等教育项目

共探高质量就业新路径!职业院校就业发展研讨会在烟台高新区召开

每日新闻网讯:文图/吕本政 刘丽宁  10月15日,艾多美(中国)再度携手山东省普觉公益基金会,捐赠30万元优抚与救助专项基金,用于帮扶因公牺牲、受伤、患病或面临家庭困难的公安民警、辅警及其家属。本次捐赠仪式在...

电车出行折射中国“十四五”绿色转型力度

中新社北京10月20日电 题:电车出行折射中国“十四五”绿色转型力度  中新社记者 王梦瑶  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假期期间,中国高速公路新能源汽车充电量达到1.23亿千瓦时,日均充电量同比增长超45%,创历史新高。  如今,...

何以中国丨“金龟婿”的来历,竟与新疆这枚兵符有关?

  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博院(博物馆)的展厅里,有一枚小巧的铜龟符,别看它只有4.15厘米长、1.9厘米宽,厚度也才0.45厘米,却是一件响当当的国家一级文物!千年前,它可是能调动西域千军万马的“军事密码”。  198...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举行建校5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

每日新闻网讯(文/图 吕本政 宋雨新)10月18日上午,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建校50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学校体育馆举行。本次大会以“五秩荣光 育人兴粮”为主题,来自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行业协会、学会嘉宾,全国各地的校友代表和...

西安交通大学规培2503团支部开展“墨润启心,笔润芳华书法”美学探索系列团日活动

每日新闻网讯:(文图/吕本政胡柏楠)10月15日,宣纸上的温润墨痕取代电脑荧屏的冷光,毛笔与纸张触碰的细小声响覆没了敲击键盘的机械声。为唤醒青年学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与热爱,西安交通大学规培2503团支部以“墨韵启...

特朗普称俄乌应按当前战线“割裂”顿巴斯地区

  美国总统特朗普19日表示,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应按当前战线“割裂”顿巴斯地区,划界停火、各自撤兵。美国媒体解读,按照特朗普的方案,顿巴斯地区大部分土地将交由俄罗斯控制。  特朗普当天在总统专机“空军一号”上说,俄乌现有...

日本维新会将在首相指名选举中投票给高市早苗

△高市早苗(资料图)  当地时间20日,日本维新会举行该党国会参众两院议员总会,决定在临时国会首相指名选举中,投票给自民党总裁高市早苗。  据日本广播协会(NHK)报道,为推进与执政的自民党联合执政,日本维新会20日下午...

2024
08/19
11:02
浏览量: 3477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新修订的《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有何亮点?

新修订的《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有何亮点?

当古诗遇见国画:《我爱读古诗——小学经典古诗文(名家领读版)》新书发布暨美育体验展在首都图书馆开幕

当古诗遇见国画:《我爱读古诗——小学经典古诗文(名家领读版)》新书发布暨美育体验展在首都图书馆开幕

百米长卷颂朝阳 赞红山诗词辽宁朝阳市书画展盛大展出

百米长卷颂朝阳 赞红山诗词辽宁朝阳市书画展盛大展出

以非遗探访峡江文脉  促聚焦发展荆楚文化

以非遗探访峡江文脉 促聚焦发展荆楚文化

安徽南陵:春茶抢“鲜”开采忙

安徽南陵:春茶抢“鲜”开采忙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