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沂南县政协常委、山东石崇崮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武光军

每日新闻网北京讯(徐小芮)【人物简介】:武光军1977年生于山东沂南,临沂市沂南县政协常委,新联会会员、临沂市关爱退役军人协会会员,山东石崇崮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1996年参军,三年的军旅生涯,培养了他坚定的政治信仰和优秀的意志品格;2016年他响应乡村振兴政策,回老家承包了三千多亩荒山,打造了独具特色的石崇崮民俗大院,带动了当地文旅发展和村民创收。为此,他先后获得了部队“优秀士兵”、企业“先进职工”、地方“民宿发展带头人”“拥军标兵”等荣誉称号。
》》年少远行为报国 壮志寻根回故乡
走进沂南县铜井镇三山沟村,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延绵不断、植被茂密的群山,在这群山之中,有沂蒙七十二崮最高的一个崮——石崇崮,石崇崮下,有一个石屋窑洞集群民宿,这就是石崇崮民宿文化大院。
石崇崮民宿大院的创建者武光军,就出生在崮下三山沟村。
1996年,19岁的武光军高中毕业后,报名参军,被分配到山西晋城解放军某部当了一名政治部文员、电影班班长。军旅生活,对他是一种历练,是一种塑造,是一种升华。三年后退役,他就在临沂城区内打工、开出租车,一月能挣几百元就感到很满足。

一个偶然的机会,武光军应聘为翔宇集团司机,由于他依然保持着军人的干练、睿智和吃苦耐劳精神,后被安排给集团领导开车,领导经常出发,有时到外地办完事连夜返回,一天要跑一千八百公里,武光军都安全圆满地完成了工作人物。后来到某银行给领导开车,开拓了眼界,与爱人共同努力,省吃俭用,慢慢也有了些积蓄。
当时,国家正大力提倡建设美丽乡村,看到老家的父母整日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他经过反复思考,不顾家人反对,决定回村创业。2016年,他倾尽所有,又到银行贷了部分款,与村委签订了“石崇崮”千亩荒山的承包权。
》》栽下梧桐凤凰至 出水才看两腿泥
武光军回乡开发建设的举措,有支持的,有反对的,也有惋惜何不理解的。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下,正值沂南旅游开发的大发展,地处沂南县沂蒙生态大道边上的三山沟村也
多了游客车来车往。加上村庄翻新改造,打造一处朴素原始、符合老家风土人情民宿大院的想法在武光军的心中油然而生。
武光军要开发石崇崮,首先得到了沂南文旅和农业部门的支持。
但他的父母、妻子及亲人开始都不支持,因为他的工作比起在工厂打工要舒服的多,他美忘记当年与父母一起在临沂一家预制厂上班,辛苦一个月三个人才挣一千多元。武光军仔细给他们讲解了国家鼓励乡村振兴的政策和自己的打算,最终说服了父母。
他的计划很快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说干就干,2016年春天开始动工,从基础规划到设计图纸,从装修风格到设备安装,武光军事无巨细的打造着这座乡土情怀的民宿大院。老父亲亲自带领村民给他运石破石建石屋窑洞。很快,一个可容纳几百人餐饮住宿的“石崇崮民俗大院”脱颖而出。
回想起创业开始时的艰辛,武光军感慨万千:“要想富,先修路,光修建通往山顶的路就花了100多万元。”
石崇崮上面有很多可利用的生态资源,但因山路陡峭,村民们都不远上山收庄稼了,武光军的父辈就在崮顶有一部分田地,以前他的爷爷专门在石崇崮上用石头建了“牛栏”,干完活就把牛关在“牛栏”里,自己攀援着山路下山回家。如今上面栽植了100多名亩的板栗、核桃等果树,并因地形栽植了大量的的松柏,山上已是瓜果累累 、鸟语花香。为此也吸引了大量游客观光。
武光军也很感激妻子,她为了支持自己的事业,毅然从临沂市区的教学岗位调回了沂南。他的岳母甚至悄悄地把自己多年的积蓄塞到他的提包里,这也更增加了他要发展好石崇崮大院的信心和决心。以前不理解他的单位领导和同事,当得知武光军建成了2A乡村旅游景区,有时间都挣着前来体验。
》》欲穷千里登崮顶 再续传奇日月长
石崇崮是沂蒙七十二崮里较高的崮,立在群山之间,其下青山幽谷,屋舍错落。石崇崮大院就在崮下,环境适宜,也非常适合发展乡村旅游。石崇崮大院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区位优势,有着沟深谷幽、茅舍错落、溪绕门前、小桥流水的独特魅力。石崇崮大院采用最原始的建筑方式,千锤百炼、精刻细琢,纯石头垒建的两层屋舍,如军人般憨厚、内敛,像一首充满韵味的诗,一幅耐人寻味的画,在清晨阳光照耀下,分外惊艳。
“住石屋大院,烤崮顶黑山羊,炒沂蒙老公鸡,吃原生态野菜,品原住民居滋味,享返璞归真生活。”石崇崮大院已经成为沂蒙民宿的一张靓丽的名片,2018年12月被沂南县铜井镇评为“精品民宿带头人”。
武光军说,石崇崮已顺利完成了一期开发和建设,二期规划和招商正在筹划中。
从小在石崇崮下长大的武光军知道,石崇崮 不仅有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更有底蕴丰厚的人文资源和红色资源。“山高不压虎屯顶,望海楼子触着天”。这句古语要从泰山老母到此一游的传说讲起。

石崇崮位于沂南县铜井镇西北部,海拔高度为596.6米,与西边体形苗条、挺拔秀丽的猴子山对视着。两山都树木葱茏,山间有一条流水淙淙的小溪蜿蜒向南流去。北边大山连绵不断,东边紧挨着虎头顶的山头还有大望海楼子和小望海楼子两座山,据说这方圆百里包括石崇崮在内有一百作大小山峰。
传说,很久以前,泰山老母在虎头顶上落脚,她想数一数这里的山头有多少,够100个就在这里住下,不够100个就去泰山。可是数来数去却只有99座,她无奈地掉了两滴眼泪,恋恋不舍地去了泰山。实际上,这里的山头正好100个,当年泰山老母坐在虎头顶上数山头时,刚好把屁股底下的虎头顶给数漏了,现在虎头顶上泰山老母庙和她的石座位还在,山腰上有两个水渊子,深不见底,无论多么干旱的年份,从来没有干过,因为这是当年老母奶奶掉的两滴眼泪。
传说仅是传说,但山下百姓至今还有供奉泰山老母的习俗。

武光军介绍说,经过石崇崮东南方向1公里处公路边还有著名的凤凰石刻,凤凰石刻已经被保护,两块刻石构图简单疏朗,刻画古拙,显出一种古朴的原始趣味,有待科学考证。石崇崮西北的山峰上面是一圈用石头垒砌而成的围墙,尽管大多都已倾塌,但每隔几十米就有一处疑似瞭望岗楼遗迹。听老人说,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在这里依托有利地形阻击过日本鬼子。
目前,武光军在石崇崮开发“石崇崮大院”和绿化荒山建设上,已累计投入资金两千多万元。武光军说,目前亟需整合资源,进一步开发,石崇崮上面很大一块平地可以以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集约开发新项目,山上两眼山泉可以申批矿泉水项目;依托山下村庄的生姜、小米产业,可以以农业产业合作化形式整合资源,抱团发展,为村民创造更大的收益。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武光军用行动诠释了退役不褪色、传承红色基因的理想和信念,石崇崮大院建成后,他首先把3名退役军人安置到自己的公司就业,每年建军节、春节,他都到优抚对象家中走访慰问,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在他的关心带动下,全村“双拥”工作热情高涨,适龄青年踊跃报名参军。武光军还积极投入到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村里对大街小巷实行硬化改造,武光军带头捐出2.1万元;疫情期间,他积极参入“白衣天使、乡野疗愈”计划,无偿提供30间客房给予抗疫归来的医护人员疗养住宿,并免费就餐;每年汛期,为预防山洪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他都提前腾出客房,供危险地段的村民居住。2021年“八一”前夕,他联合沂南老区建设促进会和沂南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在石崇崮大院搞了“石崇崮上唱红歌”文艺汇演活动,邀请了部分退役军人及优抚对象参加,受到上级的表扬和群众的称赞。几年来,武光军用在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方面的捐款及捐物折款30多万元。
2021年5月,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联播报道特别报道了退伍老兵武光军返乡创业振兴乡村的典型事迹,同年10月3号CCTV台焦点访谈再次报道了他的事迹。新华社及二十多家全媒体、临沂电视台、沂南电视台等都给予了报道,石崇崮民宿大院歌曲“春相约石崇崮”被中央电视台农业农村频道入选中国村晚必唱节目。
再游石崇崮,秋收的季节,更让游人醉! 编辑:王明 审核:同期声


浏览量:
9984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