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社会热点 > 北京平谷用艺术点亮乡村 “我土了,村子潮了”

北京平谷用艺术点亮乡村 “我土了,村子潮了”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4-12-02 11:18:40 | 点击:507

很难将眼前这个身穿夹克、皮肤黝黑、笑容憨厚的汉子,和留着长发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联系起来。

作为北京市平谷区南独乐河镇南山村第一书记,孟超如今一看就是“村里人”。他所在的南山村位于京津交界处,倚靠盘山,风景秀丽,却面临着北方一些传统农村普遍的发展困境。

14.6平方公里的南山村有735户村民,在村居民平均年龄68岁。“户籍人口2300多人,但实际上长期在村居住的人口只有1/3。”南独乐河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贾静宇说,大部分人外出务工,村里的闲置宅基地和荒山荒地较多。

一些传统产业难以让村民增收致富。一个极端的案例是,镇里入户调研时发现,一位老太太种了200棵核桃树,年收成只有几千元。

“树老了,产量低,今年核桃收购价只有七八毛一斤,再说,老人上山摘核桃也不安全。”贾静宇深深感到,村民单靠种植,远远解决不了收入问题,因此才造成年轻人外流;农村的产业没有人来做,收入就更低,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推进乡村振兴,南山村选择了艺术气息最浓的一种“方案”。平谷区位于北京一小时交通圈,以农业见长,去年,入选首批63个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南山村也正在建设全国首个“平急两用”乡村社区。平谷区主动联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希望合作发展南山村。

“搞活动可能是一时的热闹,只有人真正扎根在这个地方,扶持乡村的工作才做得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覃川说。

孟超主动请缨。他的博士论文方向是“大地艺术与乡村振兴”,博士后期间研究文化产业的赋能。他想走到田间地头,通过实践印证理论。

像剃须明志般,孟超剪去了长发,决心要在南山村干出一番事业,“希望我土了,村子变潮了”。

初到南山村,孟超就感觉“时间慢下来了”。孟超说,南山村内没有大马路穿过,有种静谧安逸的世外桃源之感,适合打造成以艺术特色为主的休憩度假式乡村。

在孟超看来,北京的乡村文旅起步较早,但随着时代发展,乡村旅游的业态也需要更新。年轻人不再只满足于一顿特色餐饮,还要有住宿、交通、无线网络等各方面的良好体验。

曾有游客来到南山村后问,为什么没有跑步的地方?跑道的需求启发了孟超:“乡村的美好生活不见得比城市落后,乡村可以发展出城市里没有的业态。要把艺术元素融入城乡建设中,把更好的艺术成果服务于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乡村需要美,但乡村之美和城市美术馆画廊里的美不同。今年7月,南山村邀请京津冀8所艺术院校的300多名师生,在村子里进行2-3个月的驻村创作实践,学生和村民同吃、同住、同交流,了解村民需求。

中央美术学院燕郊校区城市设计学院的大三学生孙嘉田用精微素描和绘本等形式,记录下南山村的生活风貌和田野风趣,这些作品未来将展示在乡村民宿等公共环境中。

平谷大桃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南山好物”主理人戴上到南山村采风,向村民了解桃子的历史。在他眼中,桃子不仅是实体的农产品,更是可在社交媒体上传播的文化产品。他创作各类桃子周边以及文创视觉形象的插画,打造“南山好物”IP。

更多当地村民参与到民宿的运营和建设中。83岁的段云珍总会在家门口摆上自己摘的蔬菜瓜果,院子里有七八只小猫四处玩耍。去年,她家老院翻新改成民宿,排水系统等设施也统一更换。一谈到现在舒适的新家,段云珍就赞不绝口。

“你看,村里没有线杆林立、飞线凌乱的情况。”贾静宇介绍,南山村做了强弱电入地升级。去年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后,由于地上线杆抗压能力较弱,受灾区水电路损毁严重。因此,南山村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希望打造各项基础设施整合性投入建设的示范点,避免重复性投资。

在贾静宇看来,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是乡村筋骨的再搭建,各式业态是对乡村整体风貌的塑形,文化则为乡村凝心聚力。

“农村不仅有农业,未来的农村也不只有农民生活。”秉持这一理念,在最新的规划中,南山村构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良性机制,推动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3类人群融合就业居住,全面改变农村发展传统模式。孟超说,艺术引流后,要切切实实落到产业上,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艺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湖北省公安县创新“五查”督导机制 筑牢公平竞争审查防线

每日新闻网讯(王伟)公安县积极探索公平竞争审查新路径,创新构建“五查”督导工作机制,通过系统化布局、智慧化赋能与实效化推进,有力破除隐性壁垒,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构建闭环体系,实现全程覆盖。...

黑龙江肇东市:政校企三方携手共启低空经济新篇章

每日新闻网黑龙江讯(张长江)“三方携手开启低空经济领域人才培养的战略合作,必将为龙江低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为龙江全面振兴贡献更多的低空力量。”黑龙江财经学院校长于长福在肇东市表示。大会现场(邹建宇 摄)10月2...

盐城滨海:首乌花蜜“甜”满振兴路

每日新闻网讯(中国江苏网盐城) 在位于盐城市滨海县八滩镇界山村的白首乌种植基地核心区,148个棕黄色蜂箱如整齐列队的“小营房”,箱体缝隙里传出的“嗡嗡”声此起彼伏,交织成充满生机的自然交响曲——一场非遗资源与生态养殖碰撞...

坐拥青山看世界 更以豪迈写华章

——记沂南县政协常委、山东石崇崮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武光军每日新闻网北京讯(徐小芮)【人物简介】:武光军1977年生于山东沂南,临沂市沂南县政协常委,新联会会员、临沂市关爱退役军人协会会员,山东石崇崮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

烟台“十廊百河千村”行动正式启动 全民共绘幸福河湖新画卷

每日新闻网讯(文/图 吕本政 刘丹)10月24日上午,烟台市“十廊百河千村”行动启动仪式暨“清流永续·河湖共护”主题巡河活动在烟台滨河公园举行。来自政府、企业、社区、学校和志愿者群体的代表们齐聚一堂,共同发出护河倡议,标...

出海记丨中国海外产业园区:对外经济合作的闪亮名片

“我现在用滴灌技术来灌溉棉花,这样水分能直接到达棉花根部,不仅节省时间,还节省用水和人力。来园区工作后,我的收入增加了一倍。”受雇于乌兹别克斯坦上合组织农业基地中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棉农乌兹别科夫边检查着棉花种植情况,...

筑牢公平竞争“防火墙”—湖北省公安县“四措并举”激发市场活力新篇章

每日新闻网讯(向芳)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公安县市场监管局以创新举措和扎实行动,推出“四措并举”工作法,全面织密公平竞争审查网络,为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打下坚实基础,助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高位推动,嵌入决...

中国人寿财险全力以赴 守护秋粮丰收

粮归仓,秋收忙。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作为金融央企主力军,中国人寿财险聚焦农业风险防控,通过构建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推动服务从“灾后赔付”向“灾前预防”转型、强化科技赋能与产品...

前三季度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17.2%!强劲增速折射中国消费市场蓬勃脉动

央视网消息:记者10月23日从国家邮政局了解到,今年前三季度,快递市场蓬勃发展,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17.2%。国家邮政局最新数据显示,1至9月,我国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1450.8亿件,同比增长17.2%。其中,9月快递业...

外媒聚焦中国“十四五”非凡成就 期待“十五五”再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国际在线专稿:“十四五”规划收官在即,“十五五”征程即将开启,全球目光聚焦北京。近日,多家海外主流媒体发文回顾中国“十四五”时期非凡成就,称赞五年规划不仅加速了中国经济崛起与科技腾飞,更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2024
12/02
11:18
浏览量: 507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反洗钱法修订草案作多项规定 更好保护数据安全和公民个人信息

反洗钱法修订草案作多项规定 更好保护数据安全和公民个人信息

焦作市修武县:依托资源优势 发展连翘产业

焦作市修武县:依托资源优势 发展连翘产业

<<爱之旅>>系列纪录片2024年工作会在燕郊召开

<<爱之旅>>系列纪录片2024年工作会在燕郊召开

药膳馆,食药同源探索者

药膳馆,食药同源探索者

十六化建承建稻花香项目主体结构全面封顶

十六化建承建稻花香项目主体结构全面封顶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