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辽宁讯:(李世义)近日,盖州市自然资源局原党组副书记、局长徐德旭的违纪违法案情通报,在当地干部队伍中引发强烈震动。这位深耕岗位多年的“老局长”,本应是守护一方自然资源的“守门人”,却在2016年至2021年的五年间,一步步突破纪律红线——多次接受管理和服务对象的宴请,坦然收受礼金礼品,甚至把权力关联的“人情往来”当成“寻常小事”,最终从“局长”沦为“案中人”,落得开除党籍、取消待遇并移送司法机关的惨痛结局。这起案例,绝非个别现象的偶然,而是“小节失守”酿大祸的典型警示,更应为盖州市所有领导干部敲响长鸣的警钟。
徐德旭的堕落轨迹,藏着最易被忽视的“温水煮青蛙”陷阱。作为自然资源局局长,他手握土地审批、资源监管等关键权力,服务对象的宴请、礼金看似是“碍于情面”的“小心意”,实则是瞄准权力的“糖衣炮弹”。起初或许只是一次推杯换盏、一份薄礼,可当“接受宴请”成为习惯,“收受礼金”不再忐忑,权力的边界便在一次次“小节”的妥协中逐渐模糊。他错把“岗位便利”当成“个人特权”,将“服务对象”视为“私人资源”,忘记了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当为人民谋利,最终在“人情往来”的幌子下,一步步触碰纪法底线,让多年的仕途与声誉毁于一旦。
徐德旭案的教训,对盖州市各级局长及领导干部而言,既是“镜鉴”更是“戒尺”。自然资源、住建、市场监管等领域的领导干部,手中或多或少握着与群众利益、市场秩序紧密相关的权力,稍有不慎便可能成为“围猎”对象。这就要求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清醒认识到:“一顿饭”“一份礼”从来不是小事,而是检验初心与纪律的试金石。若觉得“偶尔一次没关系”“数额不大不打紧”,实则是在为自己的堕落埋下伏笔;若把“服务对象的尊敬”错当成“个人魅力的体现”,实则是对权力风险的盲目轻视。唯有从思想上筑牢“不想腐”的防线,把纪律规矩当成“行为底线”,对任何形式的“围猎”“腐蚀”保持零容忍,才能守住权力的边界,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严”的主基调从未改变。徐德旭被严肃查处,彰显了纪检监察机关“打虎拍蝇”的坚定决心,也印证了“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铁律。希望盖州市各级领导干部能以徐德旭案为戒,常敲思想之“钟”、常紧纪律之“弦”、常思贪欲之“害”:在日常工作中,划清与服务对象的交往界限,不越“雷池”、不踩“红线”;在生活中,管好自己的“嘴”“手”“腿”,不贪小利、不图虚名;在权力行使中,时刻牢记“权为民所用”,让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唯有如此,才能不负人民重托、不负岗位使命,真正成为让组织放心、让群众满意的好干部。 编辑:王明 审核:同期声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