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调查报道:(mrxww011216李世义)在辽宁盖州市九寨镇骆驼岭村,一条本应承载村民日常出行与农产品外运的村路,如今沦为数百米长的“垃圾封锁线”。
相关资料显示,全村120余户村民被迫在酸腐气味与狭窄通道中艰难生活。本村村民通过微信和电话向本网调查中心发出求助:8月19日上午,本网工作人员走进骆驼岭村,村口向前行几百米处便闻到一股刺鼻的酸腐味。顺着气味望去,贯穿村落的村路一侧已被垃圾完全占据:腐烂的菜叶、葡萄、破损的塑料袋、废弃的饮料瓶等垃圾混杂其中,在夏日高温下发酵、霉变,黑色的污水顺着路边沟壑流淌,蚊虫在垃圾堆上成团飞舞。
这个时节,辽宁盖州市九寨镇骆驼岭村的清晨,本该飘着果园的果香与泥土的清新。但如今,村中那条贯穿全村的主路,却被一股浓烈的酸腐味笼罩——绵延300多米的垃圾带像一条"灰黑色的伤疤",不仅堵了3米多宽的村路缩成窄路的村民出行路,更成了压在全村人心里头的一块重石。
垃圾带"吞噬"村民出行路,3米宽路缩成窄道。
村民徐先生告诉每日新闻网新闻调查中心工作人员,"天热时垃圾臭得能熏晕人,孩子书包上有时沾着蚊蝇,他扯着衣角比划,有一回孩子说还看见老鼠从垃圾堆里窜出来,吓得好几天不敢独自出门。"
这堆垃圾已"盘踞"半年之久。从最初零星的塑料袋,到后来成袋的生活垃圾,再到悄悄倾倒的各种垃圾,村民们眼睁睁看着"小污点"长成"大毒瘤"。"一开始有人扔,大家还骂,后来见没人管,慢慢就都跟着扔了。"村民王先生说:如今连收废品的三轮车都绕着走,"嫌这块儿味儿太臭,还怕扎破胎。"
村民唯一出行的村路被"污染":从呼吸到生计全受困。
垃圾带的危害,早已穿透"臭味"与"拥堵",渗透到村民生活的每个角落。
附近60多岁的张阿姨有哮喘病史,家里窗户从6月起就没开过。"一开窗就呛得喘不上气,夜里睡觉都能闻见那股臭味儿。"她指着手臂上的红疹,"村里老人大多有这毛病,医生说是蚊虫叮咬加空气不好闹的,药膏抹了一管又一管。"
"果农徐先生蹲在果园边,看着枝头饱满的葡萄愁眉不展,"收购商的大车进不来,葡萄摘下来有时得雇人拉到村口,1斤成本多花2毛。
困局:每年能收拾一至两次,今年是过年前后才收拾的。
面对垃圾围城,村民们并非无动于衷。"我们找过村委会多少回,每次都说'马上处理',结果就来辆小卡车拉几车,连十分之一都清不完。"村民李女士翻出手机里的照片,5月反映时拍的垃圾堆,到8月现在反而更"壮大"了。
村里的垃圾处理设施本就"贫血":全村百余户人家,仅村口有3个垃圾桶,三四天就满溢。"年轻人还能多走几步扔桶里,老人图方便就扔路边了。"王先生坦言,村民环保意识有差距,但"没地方扔、扔了没人清"才是根本。
期盼:别让"垃圾堵"拖慢乡村振兴的脚。
"我们不想住这样'垃圾村',走这样的垃圾路。"这是骆驼岭村村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他们的诉求很实在:尽快清走现存垃圾,多设几个垃圾桶,让清运车能"按时上门"。
眼下,辽宁正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乡村环境整治是硬指标。骆驼岭村的垃圾困局,暴露的不仅是基层治理的"末梢堵塞",更是对"民生无小事"的考验。一条干净的村路,不仅是出行需要,更是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基本向往。
乡村振兴正深入推进,村容村貌的整洁不仅关乎村民的生活质量,更是乡村文明的直观体现。骆驼岭村的"垃圾围村"困境,亟待村委会、乡镇政府等相关部门关注与解决。唯有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补齐农村垃圾处理的"短板",才能让村民真正告别"垃圾烦恼",让骆驼岭村村民重拾干净与清爽。
结语 :从“通途”到“堵途”,骆驼岭村的垃圾“长城”既是环境之殇,更是治理之痛。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将政策红利转化为民生实惠,考验着基层治理的智慧与担当。——乡村振兴的蓝图,绝不能建立在垃圾围村的地基之上。本网将持续关注事件进展,直至村民重见“清爽路”。
这条被垃圾侵占的村路,何时能变回村民记忆中那条干净、通畅的"舒心路"?骆驼岭村的村民们,还在焦灼地等待着答案。 编辑:王明 审核:同期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