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北京讯 文/贺雨芃、刘子尧
——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活动在京举行
9月13日的清晨,天刚蒙蒙亮,北京卢沟桥畔便褪去了往日的喧嚣。薄雾如纱,轻轻笼罩着这座见证了民族抗争史的石桥,永定河水静静流淌,仿佛在默默等待着一场与历史的对话。
一阵悠扬深沉的旋律从远处传来——“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这首承载着无数同胞家国情怀的歌曲,在微凉的空气中缓缓飘荡,瞬间将在场者的思绪拉回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循着歌声望去,来自北京城区的一些在校青少年学生们,组成一支身着志愿马甲的队伍,正迈着整齐的步伐款款走来。他们大多是正值青春的少年,脸庞上带着些许青涩,眼神却格外坚定,像是在以青春的姿态向先辈致敬。
队伍缓缓进入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雕塑园,园内三十八座青铜的雕塑在晨光中静静矗立,有的刻画着战士们冲锋陷阵的英勇身姿,有的定格了百姓们支援前线的感人场景,每一道纹路都镌刻着岁月的沧桑,每一个造型都诉说着不屈的抗争。
这场以“铭记历史,传承精神”为主题的纪念活动,是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精心筹备的。80年前,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驱散了黑暗,换来了如今的和平曙光;80年后的今天,年轻一代汇聚于此,用最真挚的方式回望历史、缅怀英烈,让红色基因在时光的流转中代代相传。
活动伊始,全体人员在纪念碑前肃立,广场上只有微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志愿者们缓缓低下头,默哀的一分钟里,时间仿佛被无限拉长。有人悄悄红了眼眶,脑海中浮现出历史课本里那些惊心动魄的战役,浮现出英烈们舍生取义的背影——他们或许只是一个个名字,却用生命书写了“家国”二字的重量。默哀结束后,志愿者们手捧鲜花,依次走到纪念碑前敬献。在晨光的映照下闪烁着微光,如同英烈们未曾熄灭的精神火种,在新时代的阳光下依旧明亮。
随后,学生们在雕塑群前开展了“讲述抗战记忆”活动。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代表们,用稚嫩却饱含深情的声音,将一段段尘封的往事娓娓道来,孩子们的讲述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
那些曾出现在历史书中的人物和事件,经由他们的声音传递,仿佛从文字变成了鲜活的画面——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战士们挥舞着大刀奋勇杀敌;后方的村庄里,妇女们连夜赶制棉衣,孩子们提着小篮子为战士们送水送粮;城市的街头,爱国学生们高举标语,高呼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阳光渐渐升高,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孩子们认真的脸庞上,也照亮了雕塑上那些斑驳的痕迹,历史与现实在此刻交融,英雄的精神在青春的讲述中得以延续。
活动接近尾声时,全体人员共同唱起了《歌唱祖国》。熟悉的旋律再次响起,这一次,歌声更加嘹亮,更加坚定。少年们的目光望向远方,望向卢沟桥,望向这片被先烈们用生命守护的土地。他们的眼神中,有对历史的敬畏,有对英烈的缅怀,更有对未来的憧憬。
晨光渐暖,薄雾散去,卢沟桥畔恢复了往日的生机。这场清晨的纪念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它在每个人心中留下的印记却格外深刻。对于这些少年来说,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活动,更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
他们明白了,和平来之不易,英雄不应被遗忘;他们懂得了,“铭记历史”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将英雄的精神融入血脉,化作成长的力量;他们誓言,要以青春之我,担时代之责,传承先辈的精神,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让红色的基因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供稿:王学会)
编辑:唐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