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文/孙仲兴 董占坤
国网朝阳供电公司河坎子供电所坐落于辽宁凌源市河坎子乡,四周崇山峻岭环绕,工作条件极为艰苦。建所26年来,供电所的八名员工肩负着9个行政村4800户客户的供电服务,管理着2条10千伏线路。他们始终牢记“不管社会怎样发展,无论人心如何变化,我们只要记住‘人性的热度’和‘人情的温度’这两个词,并坚持付诸行动就心安了”的所训,一代代用扁担挑起了与乡亲们的深厚情谊,让“人民电业为人民”的誓言在大山深处落地生根。
“一根扁担,一头挑着国家电网员工认真履职的钢铁责任,一头挑着服务十里八村父老乡亲的朴素情怀。”这是对河坎子供电所“扁担精神”的生动诠释。有着37年党龄的老党员李才,早在1995年就是北杖子村东梁的管片电工。东梁地处大山坳,他发现村民任兴革夫妇因患佝偻病出行困难,买药和日用品成了难题,便主动在检修时顺道帮忙捎带。
后来,他的帮助范围扩大到村里其他出行不便的村民,妻子还特意为他缝了大背囊。2000年东梁农网改造时,为兼顾运送施工材料与村民物资,李才挑起家里的扁担,一头是施工材料和安全工器具,另一头是乡亲们的生活用品,“扁担电工”的称号由此传开。那年春天,东梁用上大电网的电,村民们过上了看上电视、安上电话的好日子。多年来,李才用坏的扁担已数不清,供电所珍藏了其中一根,成为传承为民情怀的信物,新员工入职时,总会听到这根扁担的故事。
1960年出生的张清,是拥有26年党龄的老党员,2020年退休前在河坎子乡供电所担任台区经理。21年间,每次进山检修,他都会把家里的扁担放在摩托车上,方便给村民捎带生活物品,这份坚持让他荣获“辽宁省道德模范”“辽宁好人”“朝阳好人”等多项荣誉。
26年来,供电所员工换了一代又一代,但服务百姓的使命从未改变,帮助村民解决用电及生活困难早已成为大家的习惯,代代传承。2015年夏天,新担任东梁台区经理的徐立志,在暴雨后去抢修线路并顺路给村民捎带农药时迷了路,途中村民讲述的“扁担电工”故事,让他深受触动。2023年10月,第一次踏上东梁山路的台区经理王海光,直面突兀巨石与悬崖峭壁,深刻体会到前辈们的艰辛,却也更加坚定地接过了承载着奉献精神与社会责任的“扁担”。
如今,科技为供电服务注入新力量。2024年4月,河坎子供电所迎来第一架无人机,王海光兴奋地说:“有了无人机,巡线轻松多了,站在山下就能通过摄像头查看线路安全隐患,能第一时间修复故障,更好地守护村民的幸福之光。”但他心里始终装着乡亲,“要是有载物无人机就好了,村民一个电话,急需的生活用品就能及时送到,让他们的日子好上加好,我手中的扁担也就能退休了。”
几十年来,以李才、张清、徐立志、王海光为代表的供电所员工,徒步五万多公里,义务为乡亲捎去生活物资上万公斤。新一代传承“扁担精神”,创造了服务零投诉的佳绩,综合指标在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排名第一。
第九任供电所长冯林阁说:“人民电业为人民,让扁担精神一代代传下去。”河坎子供电所被称为朝阳最美的供电所,不仅因山林环绕的美景,更因这群勤勉务实、勇敢执着、善良坚韧的电力人。他们在原本无路的大山、悬崖峭壁、荆棘怪石间,踩踏出一条意味深远的羊肠小道,而那根扁担,始终担着沉甸甸的乡亲情,在岁月流转中愈发厚重。
编辑:唐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