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焦点网谈 > 数字赋能 全民共享——第33届书博会见闻

数字赋能 全民共享——第33届书博会见闻

来源:新华社 | 时间:2025-07-31 10:20:22 | 点击:725

书籍的海洋,阅读的盛宴。7月25日至28日,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重庆举行,全国各地千余家出版发行单位参展,知名作家、各地读者齐聚山城,共赴一场阅读盛会,感受书香中国之美。

  精品图书云集彰显新气象

  本届书博会主会场展区面积达8万平方米,设5大展馆、4500余个展位,线上线下展出图书超100万种。

  在“阅见中国——全国图书精品展”展区,集中展出1500余种图书,涵盖主题出版、文学艺术、少儿科普等多个门类。“研究主题出版的学者,带孩子读科普的家长,都能在这里找到‘心头好’。”新华书店总店新华互联公司总经理助理王丽说。

  读者在“阅见中国——全国图书精品展”展区阅读《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系列图书。(王丽 摄)

  近年来,“国学热”与“博物馆热”持续升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热图书市场。书博会上,多家出版单位推出《中华文明的精神追求》《惹木与蓝》《菁菁中国草》等传统文化相关主题新书。

  在“龛韵千年——中国石窟寺出版作品展”上,各类石窟题材图书集中亮相,敦煌、麦积山、云冈、龙门、大足等石窟文化精华汇聚,《写给青少年的敦煌故事》《大足石刻十八讲》等大众类读物尤为受欢迎。“书展让石窟文化跳出地域局限,直接跟大众见面,让更多人真正了解并喜欢上它。”大足石刻研究院陈列展览中心馆员余尧玉竹说。

  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书博会特设“抗战长歌”展区,192种抗战主题图书集中呈现,涵盖战场纪实、人物传记、史料研究等。“让读者直接看到历史、触摸历史,是最好的教育。”重庆市重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周勇表示。

  文化活动也接连上演。“红沙发”访谈、“陆海讲读堂”等邀请近200位作家、学者与大众面对面交流,不少作家也携新书亮相书博会。青年作家徐鹏的长篇小说《曾家岩》在书博会上正式发布。他说:“很荣幸新书能在书博会上与读者见面,借这个交流平台,我也想让年轻人透过文字看见重庆的过往。”

  数字赋能阅读新体验

  本届书博会通过“蚂蚁找书”平台提供导览、找书、推荐等服务,操作简单便捷,读者可边逛展、边购书。AI朗读、互动绘本等设备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与可及性,实现“遇见阅读”“参与阅读”。

  与传统“卖书场”不同,本届书博会展区推出了沉浸式“文化空间”。“书驿栖光——特色书店展”打造复古阅读小屋,“智印未来”展区设有雕版体验台,观众不仅能看书,也能感受传统技艺。

  观展者体验文创产品。新华社记者肖瑶 摄

  融合体验成为今年书博会的关键词。“真理之光——党的创新理论出版成果展”通过图书著作、实物模型、文创产品、VR体验和互动答题,让阅读在视觉、触觉上更具张力。

  让阅读之风走进千家万户

  重庆借书博会契机,不仅展示出版实力与文化温度,也让全民阅读理念进一步在城市空间中扎根。

  书博会上人头攒动,各展区前围满了读者:白发老人戴着老花镜逐页翻看线装古籍,孩童踮脚仔细阅读绘本里的插画。

  展会期间,重庆围绕全年龄段策划多样阅读场景:儿童展区融入绘本导读与亲子互动,银龄享书区精选适老图书。200万元惠民购书券通过“蚂蚁找书”平台发放,为全民阅读注入便利与实惠。

  观展者在“蚂蚁找书”区域休息娱乐。新华社记者肖瑶 摄

  重庆精典书店店长石蕾说:“书博会给爱书人搭平台,聚集这么多品种的书,选择多,也划算。热闹又实在的氛围,让更多人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重庆城市充满书香,阅读正融入城市肌理:防空洞里的“军哥书屋”成为青年人打卡地,24小时城市书房灯火不息,轨道交通的“巴·掌书”借阅柜,让市民在通勤间隙也能“捧书片刻”。

  近年来,重庆持续推进“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建设,1800余家图书馆分馆覆盖全市,农家书屋深入山村田野。中小学生(幼儿)办理的免押金借阅卡超203万张,全年开展“阅读之星”“红岩少年”等活动80余场,吸引超300万人次参与。

  书博会南岸区、大足区分会场同步举办数字文化展、非遗文创展等活动,展现城乡一体的阅读生态;“巴渝书市”联动线上书店与线下书房,打造触手可及的书香路径。据统计,2024年重庆成年居民综合阅读率达92.09%,“书香重庆”连续四年跻身全国全民阅读品牌传播影响力前十。

  阅读已深深扎根巴渝大地,从古代诗篇到现代书卷,重庆在书页中与时代同频,也在阅读中不断刷新城市的人文表达。(记者肖瑶、周文冲)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多国合作、寻找月球水,嫦娥探月还担负哪些使命?

最新消息显示,我国嫦娥七号任务计划于2026年前后发射,将首次奔赴月球南极,开展月表环境勘察与水冰探测等关键科研任务。若成功证实月球上存在水,中国有望成为全球首个在月球上发现水的国家!  当前,嫦娥七号任务进展顺利,探测...

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 直博会见证中国直升机产业新图景

央视网消息:10月16日开幕的第七届中国天津国际直升机博览会,通过馆内静展、室外静展、飞行表演等多种方式,集中展示了中国各型直升机、无人机等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呈现中国直升机全产业链的发展成效...

第13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开幕 演出精彩亮点多→

  10月16日晚,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第13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在广东佛山开幕。来自五大洲13个国家的艺术团体与中国艺术团共500余位艺术家联袂登台,共赴一场跨越山海的文化之约。  艺术节在开场舞蹈《风起岭南》...

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暴雨蓝色预警

央视网消息:中央气象台10月16日18时继续发布暴雨蓝色预警,预计,10月16日20时至17日20时,四川东北部、重庆西部和北部、陕西东南部、湖北北部和西部、河南大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山东南部以及云南西部等地部分地区...

秋季限定风光已“上线” 五彩斑斓的秋日盛景在神州大地次第铺展

央视网消息:金秋时节,正是秋色最美的时候。近期,五彩斑斓的秋日美景已经从北到南,在全国各地渐渐铺展开来,很多人趁着秋高气爽,出门到户外登高、望远、赏秋,感受秋日好时光。我们先到位于辽宁丹东的天桥沟景区,看一看那里的五花山...

副热带高压给西安城墙送来“限定皮肤” 专家解读背后原因

9月以来,陕西省已连续经历多轮连续阴雨天气。近日,西安城墙部分区域因持续阴雨天气长出了青苔,这一现象引发市民游客关注。  在西安城墙永宁门至文昌门段,记者看到,城墙墙体表面已经覆盖了一层绿色的青苔。专家解释,近期连续阴雨...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

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 10月16日出版的第20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9...

两部门联合发布连阴雨和农田渍涝灾害风险预警

农业农村部和中国气象局今天(10月14日)联合发布连阴雨和农田渍涝灾害风险预警,预计15日至17日,陕西中南部、华北西南部、黄淮、江汉等地将有中到大雨,局地有暴雨,甘肃陇东、陕西中南部、山西西南部、河南大部、山东中南部、...

生意“向上生长”!用科技探索国际贸易新趋势 数字技术让市场采购增添新羽翼

央视网消息:10月14日上午,浙江义乌第六代市场核心标志项目——全球数贸中心正式开业运营。新市场有哪些新变化?  新布局:从“单一市场”到“复合生态”综合体  义乌全球数贸中心正式打开大门,迎接全球客商。记者和众多采购商...

“干”字当头!各地多举措保“三秋”生产 全力守护群众“粮袋子”

央视网消息:为应对持续阴雨天气影响,陕西咸阳农机部门指导农户对农机采取加装浮力轮、改装三角履带等举措,全力保障“三秋”生产。日前,在咸阳市泾阳县的一处机收现场,一台台履带式收割机在松软的泥地里来回穿梭,完成收割、脱粒等工...

2025
07/31
10:20
浏览量: 725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2024台北国际旅展开幕

2024台北国际旅展开幕

共绘亚洲品牌新蓝图 ——第19届亚洲品牌盛典在北京举行

共绘亚洲品牌新蓝图 ——第19届亚洲品牌盛典在北京举行

"扁担电工"担起乡亲情

"扁担电工"担起乡亲情

活“荔”湾区  共赢未来

活“荔”湾区 共赢未来

瑞雪兆丰年,越博动力终于迎来了重大喜讯!

瑞雪兆丰年,越博动力终于迎来了重大喜讯!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