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焦点网谈 > 特朗普政策伤害美国高等学府 中国人才磁场效应显著

特朗普政策伤害美国高等学府 中国人才磁场效应显著

来源:中青网 | 时间:2025-06-11 16:16:11 | 点击:736

  4月28日,中国杭州,西湖大学新地标“太空梭”亮相。视觉中国供图

  4月中旬,英国青年阿尔弗雷德·威廉姆森在美国哈佛大学的学习生活渐入佳境。但他突然感到一阵不安,因为当时美国总统特朗普已将矛头对准美国高等教育界。5周后,正在参加海外暑期项目的他收到消息,美国政府禁止哈佛大学招收国际学生。

  昔日的恐慌变成了现实,威廉姆森意识到,自己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子一同被卷入了特朗普政府与美国高校的博弈。哈佛大学的多位教授和研究人员向美国《纽约时报》透露,焦虑、愤懑与不安的情绪在校园蔓延。他们为哈佛抵制美国政府干预“学术自由”的立场自豪,但也担心负面影响已经显现——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国际声誉,以及美国的科技创新发展能力正遭受损害。

  美方一度叫停签证,政府与高校博弈扔继续

  “美方叫停了签证申请,连申请材料都不收了。很多父母向我们咨询情况,他们担心孩子留学美国的计划泡汤。”一家留学中介机构告诉日本TBS电视台。

  综合美联社等多家外媒报道,4月以来,特朗普将矛头对准美国高等教育界,削减联邦科研经费、限制科研方向、驱逐移民……5月22日,美国国土安全部部长诺姆宣布,取消哈佛大学的学生和交流学者项目资质,禁止该校招收国际学生。哈佛现有的外国学生必须转学,否则将失去合法身份。

  面对美国政府的打压和威胁,哈佛大学就相关问题多次提起诉讼。6月5日,该校就特朗普政府禁止其国际学生入境美国的决定提起诉讼。哈佛大学方面表示,特朗普正在回避阻止白宫撤销哈佛大学招收国际学生资格的法院命令。

  “我来美国学习,是因为我坚信美国高校的价值观。我渴望追求那些在世界其他地方难以获得的机会。”威廉姆森告诉《纽约时报》,他从未想过自己竟成为了政府的批评对象。

  集思未来高级副总裁胡光长期关注出国留学相关事宜,他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高校的教育质量、科研经费投入及国际认可度普遍较高。以哈佛大学为例,该校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社会经济流动性等领域有着显著的研究成果。这些都吸引着多国优秀学子赴美求学。

  有哈佛大学教授告诉美国“对话”新闻网,国际学生为课堂注入了诸多活力。他们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孕育出独特的视角,这让课堂讨论更具深度和价值。

  “美国学生和国际学生之间迄今建立的联结,是(美国)未来商业贸易、科学创新和政府关系的重要基石。”美国国务院教育与文化事务局官员斯科特·温霍尔德指出。

  许多高等教育专家和高校学子很困惑,高校应该是多元包容、允许不同观点自由碰撞的场所。特朗普让学术界屈从他的意愿,只会破坏学术自由,终结美国在研究和科学领域的领导地位。

  几轮博弈后,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6月7日,美国国务院已要求美国驻外使领馆为准备前往哈佛大学留学或参加访问学者计划的申请人恢复办理签证。

  不过,胡光注意到,特朗普的政策具有“不确定性”,他和美国高校间的博弈还在继续。未来特朗普或将以“国家安全”为由,通过加强审查等手段,延长签证办理时间。

  “我们就像棋盘上的棋子,被卷入一场我们无法控制的游戏中。”威廉姆森说。

  “美国这是在自毁长城”

  “美国这是在自毁长城。”解剖学专家张晓明对《纽约时报》说。他曾是美国贝勒医学院解剖教学中心主任,2024年正式加入西湖大学医学院,负责医学院基础医学教学中心的组建和教学工作。“自30多年前我赴美以来,美国的研究项目资助了大量外国人,其中不乏中国学者。没有他们,至少在科研领域,美国将难以维持领先地位。”张晓明说。

  已故国际关系学者约瑟夫·奈曾将“美国顶尖高校”称为美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当前情况,前任哈佛大学校长拉里·萨默斯在接受“政治”新闻网美国版采访时直言,在全球人才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伤害高等学府将导致“繁荣度下降、新思想匮乏”。

  胡光注意到,美国近33.3%的诺贝尔奖得主、66.7%的顶尖人工智能领域专家都有移民背景。“对话”新闻网称,许多美国顶尖高校毕业的国际学生或是填补了美国高端劳动力市场的空缺,或是成为了美国的高级管理层。有数据显示,约20家美国独角兽公司的创办者或联合创办者曾是求学哈佛的国际学生。

  胡光认为,对美国高等教育体系而言,国际学生不仅带来了文化多样性,更对经济产生了显著的推动作用。从经济角度看,国际学生减少会导致高校学费收入缩水,同时对留学配套的产业造成冲击,如住宿、零售业及服务业等。在大学集中的城市,或将造成就业岗位减少乃至整个区域的经济受影响。

  《金融时报》报道称,哈佛大学正与美国国内及国际知名高校展开谈判,以期临时安置受禁令影响的国际学生。该举措得到了许多高校的支持,但有高校负责人透露,无论在读还是即将入学的学生,都因签证问题陷入焦虑。“这种状况或将在未来几年产生‘寒蝉效应’。”

  胡光分析称,特朗普此举损害了美国高校的全球声誉。国际学生会认为自己不为美国联邦政府接纳,进而转向其他国家和地区。

  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寻找、吸引和招聘美国研究人员”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重要事项,他们希望抓住机会引进一大批优秀人才。有澳大利亚智库鼓励澳大利亚政府采取行动,称“这是百年一遇的人才培养机会”。

  在多个成员国的敦促下,欧盟近日宣布将在未来两年内额外拨付5亿欧元,旨在增强欧洲对研究人员的吸引力。

  据法新社报道,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将投入1.13亿欧元以吸引美国研究人员。该国多家学术机构也加大了相关资金投入,例如艾克斯-马赛大学将投入1680万欧元,资助15名外国研究人员。巴黎萨克雷大学为吸引美国研究人员新设了5个职位。

  挪威首相斯特勒表示:“学术自由在美国面临压力。”《纽约时报》称,挪威政府计划于明年提供1亿克朗(约合人民币7558万元)资金,用于资助经验丰富的国际研究人员。

  加拿大、奥地利、澳大利亚、韩国……多国启动了吸纳美国研究人员和学生的项目。

  胡光表示,当前,英国、中国和马来西亚等国的科技实力和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留学的性价比高,正成为全球学子的热门留学目的地。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称,特朗普政府的一系列举措正加速美国人才流失的趋势,损害了美国科技创新能力,也正重塑着全球学术生态。

  “中国越来越比美国更适合从事科研”

  多国媒体近日报道称,中国积极寻求吸引包括顶尖科学家在内的优秀人才,而特朗普政府的政策正在客观上帮助中国。在与美国的人才竞争中,中国的优势显著,成功吸引了众多获得过国际大奖的研究人员加盟其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

  《纽约时报》指出,近年来,凭借巨额科研投入,中国对科研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强。例如,在由多位知名科学家共同创立的西湖大学,校园内洋溢着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该校标志性建筑——一座形似太空飞船的塔楼,巍然屹立于研究实验室之间。计算中心与动物实验设施环绕着中央草坪,设计灵感源自生物细胞。主教学楼内展示着数十位海外归来的教授肖像,其中包括获得美国跨领域最高奖项之一“麦克阿瑟天才奖”的生物化学家管坤良、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青年学者奖等荣誉的生物材料专家程建军、来自哈佛大学的细胞生物学家于洪涛。

  西湖大学并非个例。根据《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布的数据,2010年至2021年,近1.25万名华裔科学家从美国流向中国;其中超过半数的人在2017年至2021年间离开美国,说明人才流动的速度正在加快。

  《纽约时报》称,美国高校的教育资源与科研环境曾令中国科学家向往。然而,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情况逐渐改变。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数据,2020年美国颁发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博士学位中,近1/5被授予中国学生。《纽约时报》提到,华裔科学家为美国贡献了无数专利、学术论文,乃至诺贝尔奖。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回归中国。中国在研发支出方面仅次于美国,这些投资旨在将中国打造成科技强国,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半导体、生物技术等关键领域。

  “不要对中国人才关上大门。终止签证伤害美国甚于伤害中国。”《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警告称。

  多位中国出身的科学家告诉《纽约时报》,他们不愿卷入政治纷争,只想专注于科研。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中国越来越比美国更适合从事科研。“(我)在美国很难立足,而中国发展得如此之快。”一名32岁的人工智能研究员坦言。

  “国际学生把中国作为留学目的地,这一选择将对中国教育体系及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多重积极影响。”胡光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具体来说,首先,国际学生群体是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民间使者”。他们通过文化交流和生活体验,有助于在国际社会构建更加真实、客观、立体的中国形象。其次,国际教育市场的发展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美国《纽约时报》称,一些中国高校已经张开双臂,对被迫转学的学子和因美国科研、医疗界“地震”离职的人才表示欢迎。

  如今,中国的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研究型大学在科技领域的排名跻身世界前列,而美国通过臭名昭著的“中国行动计划”、限制国际学生等方式,逐渐将众多科研人才推向他国。

  胡光观察到,中国正加快推出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的举措,以推动科研创新,缓解科研领域高端人才不足等问题。

  “通过不断优化人才政策,中国定能有效吸引和留住科研人才,构建一套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储备体系。”胡光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婷婷 王梓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6月11日 03版

责任编辑:高秀木

首页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尾页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多国合作、寻找月球水,嫦娥探月还担负哪些使命?

最新消息显示,我国嫦娥七号任务计划于2026年前后发射,将首次奔赴月球南极,开展月表环境勘察与水冰探测等关键科研任务。若成功证实月球上存在水,中国有望成为全球首个在月球上发现水的国家!  当前,嫦娥七号任务进展顺利,探测...

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 直博会见证中国直升机产业新图景

央视网消息:10月16日开幕的第七届中国天津国际直升机博览会,通过馆内静展、室外静展、飞行表演等多种方式,集中展示了中国各型直升机、无人机等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呈现中国直升机全产业链的发展成效...

第13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开幕 演出精彩亮点多→

  10月16日晚,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第13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在广东佛山开幕。来自五大洲13个国家的艺术团体与中国艺术团共500余位艺术家联袂登台,共赴一场跨越山海的文化之约。  艺术节在开场舞蹈《风起岭南》...

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暴雨蓝色预警

央视网消息:中央气象台10月16日18时继续发布暴雨蓝色预警,预计,10月16日20时至17日20时,四川东北部、重庆西部和北部、陕西东南部、湖北北部和西部、河南大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山东南部以及云南西部等地部分地区...

秋季限定风光已“上线” 五彩斑斓的秋日盛景在神州大地次第铺展

央视网消息:金秋时节,正是秋色最美的时候。近期,五彩斑斓的秋日美景已经从北到南,在全国各地渐渐铺展开来,很多人趁着秋高气爽,出门到户外登高、望远、赏秋,感受秋日好时光。我们先到位于辽宁丹东的天桥沟景区,看一看那里的五花山...

副热带高压给西安城墙送来“限定皮肤” 专家解读背后原因

9月以来,陕西省已连续经历多轮连续阴雨天气。近日,西安城墙部分区域因持续阴雨天气长出了青苔,这一现象引发市民游客关注。  在西安城墙永宁门至文昌门段,记者看到,城墙墙体表面已经覆盖了一层绿色的青苔。专家解释,近期连续阴雨...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

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 10月16日出版的第20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9...

两部门联合发布连阴雨和农田渍涝灾害风险预警

农业农村部和中国气象局今天(10月14日)联合发布连阴雨和农田渍涝灾害风险预警,预计15日至17日,陕西中南部、华北西南部、黄淮、江汉等地将有中到大雨,局地有暴雨,甘肃陇东、陕西中南部、山西西南部、河南大部、山东中南部、...

生意“向上生长”!用科技探索国际贸易新趋势 数字技术让市场采购增添新羽翼

央视网消息:10月14日上午,浙江义乌第六代市场核心标志项目——全球数贸中心正式开业运营。新市场有哪些新变化?  新布局:从“单一市场”到“复合生态”综合体  义乌全球数贸中心正式打开大门,迎接全球客商。记者和众多采购商...

“干”字当头!各地多举措保“三秋”生产 全力守护群众“粮袋子”

央视网消息:为应对持续阴雨天气影响,陕西咸阳农机部门指导农户对农机采取加装浮力轮、改装三角履带等举措,全力保障“三秋”生产。日前,在咸阳市泾阳县的一处机收现场,一台台履带式收割机在松软的泥地里来回穿梭,完成收割、脱粒等工...

2025
06/11
16:16
浏览量: 736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2024台北国际旅展开幕

2024台北国际旅展开幕

共绘亚洲品牌新蓝图 ——第19届亚洲品牌盛典在北京举行

共绘亚洲品牌新蓝图 ——第19届亚洲品牌盛典在北京举行

"扁担电工"担起乡亲情

"扁担电工"担起乡亲情

活“荔”湾区  共赢未来

活“荔”湾区 共赢未来

瑞雪兆丰年,越博动力终于迎来了重大喜讯!

瑞雪兆丰年,越博动力终于迎来了重大喜讯!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