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焦点网谈 > 仨理工科女生易拉罐巧做“凤冠”变废为宝

仨理工科女生易拉罐巧做“凤冠”变废为宝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5-04-28 14:05:37 | 点击:532

3名女生拿着凤冠合影。安徽工业大学新媒体中心 韩健/摄

“太意外,没想到我们这款凤冠火出圈啦!”近日,安徽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化学生物学专业的徐若涵、庄昕昱、王尧睿3名大一女生,耗时4周用易拉罐制作的珠翠凤冠在网络平台上刷屏。这件融合传统美学与环保理念的小小手工艺品,不仅在校园内引发关注,更收获了网友们的点赞。

谈及创作初衷,徐若涵介绍,这本是学校“创造学与创新创业能力开发”课程的小组作业——利用废品再造新物。巧合的是,这3名理工科女生对手工制作与传统工艺抱有共同的热爱:徐若涵自幼受奶奶影响,对手工技艺耳濡目染;庄昕昱热衷缠花、刺绣;王尧睿则在香薰制作、绘画、刺绣等领域颇有心得。

该校“创造学与创新创业能力开发”课程旨在通过“每日一设想、每日一观察、每周一交流、每学期一创意、每人一项专利”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训练创造性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徐若涵对凤冠的特别关注,源自视频平台B站中,一些知名非遗博主对传统技艺的还原视频。“他们的努力让我看到,古老工艺在现代视角下依然充满生命力。”她说,凤冠繁复的装饰与精巧的结构深深吸引着她,让她萌发了用现代材料诠释传统凤冠的想法。

在材料选择上,三人展现出“变废为宝”的环保巧思:易拉罐的金属质感与光泽,经加工后能呈现类似传统金属饰品的效果,其环保属性也与创作主题高度契合。而整顶凤冠使用了约20个废弃易拉罐。

徐若涵举例,蓝色翠羽部分需先将易拉罐裁剪成特定形状,再用蓝色喷漆上色,模仿点翠工艺的效果;凤凰纹样的制作则更为复杂,需先在纸上绘形,再裁剪罐片并喷涂金漆,为增强立体感,还要用罐片在平面凤凰上镶嵌出立体鳞片。

值得一提的是,团队在珍珠配饰部分创新性采用快递包装的泡沫小球,围绕“玛瑙”(由玻璃仿制)进行镶嵌,既保留了立体装饰感,又暗藏环保巧思。在工艺上,团队借鉴景泰蓝掐丝珐琅技法,将金属细丝按纹样掐制成形并粘焊在翠羽边缘。“这种传统工艺能让翠羽金边更显精致华丽,凸显层次感与质感。”徐若涵解释道。

凤冠形制主要参照明代经典样式,同时融入艺术家王依雅《繁空录》系列展览展示中的设计元素,并通过查阅大量历史文献雕琢细节。谈及制作难点,徐若涵坦言,制作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掐丝时,由于胶水控制不当,常蹭掉漆色,反复补涂是常态。两侧挑牌的承重问题更是挑战,我们最初尝试将挑牌绑在‘凤凰’尾部,却导致主体变形,最终通过铁丝加固才让挑牌以完美角度呈现。”

这一个个小细节的打磨,也让团队深切体会到非遗传承的匠心。

采用易拉罐制作传统凤冠,是否担心被质疑“不够正宗”?徐若涵直言,团队最初也曾有过这样的顾虑,“但我们认为,传统是根基,传承并非一味地对传统进行简单复刻,融入当下的理念和审美,才能让传统文化更好地与当代生活对话。用易拉罐制作凤冠,正是以新的形式展现凤冠之美。”

谈及创作的感受,庄昕昱感叹,凤冠制作让她们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非遗传承人的不易。尽管三人所用材料与技法已极大简化了传统工艺的繁复流程,可制作过程仍困难重重。“不难想象古人与非遗技艺传承人在传统工艺中所倾注的心血。比如我们用易拉罐和漆等代替点翠工艺部分,虽然简化许多工艺,但仍然费了一番波折。”她说。

参与创作也极大加深了庄昕昱和王尧睿对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解。她们了解到,色彩上,传统凤冠多采用红、金等鲜艳且富有寓意的颜色,象征吉祥、尊贵,色彩搭配既大胆又具视觉冲击力。而龙凤和云纹等传统纹样寓意美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王尧睿在凤冠制作中负责珍珠串连、易拉罐切割和拍摄工作,她尤其注意到传统美学的深层内涵——颜色、纹样皆有文化深意,并非单纯的视觉美感。此外,凤冠的线条流畅且富有动感,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韵味。“真正的传统美学不仅是外表美观,更在于文化传承、作品意蕴与技艺匠心的交融共生。”她说。

经过亲身实践,徐若涵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前景光明。她认为,从知名非遗博主千万级的粉丝量可见,现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已形成热潮。她坚信,短视频作为直观且贴近生活的媒介,能像纽带般连接起古老技艺与年轻一代,不仅让更多人看见传统文化的魅力,更能助力其在当代找到新的传承人,让创新传承脉络在数字时代延续下去。

这段历时4周的创作经历于三人而言,早已超越了课堂作业的意义。当20个易拉罐经过裁剪、塑形、掐丝、镶嵌等工序,蜕变为一顶流光溢彩的凤冠时,它承载的不仅是“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更是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对话。3名女生希望,这件特殊的手工艺品能被更多人看见,让传统工艺的魅力触达更多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实习生 郭安琪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28日 04版

责任编辑:孙佳蔚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教育家精神万里行|赖丽华:甘做灯芯不灭的坚守者

赖丽华,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涌溪中心小学教师,2024年全国模范教师。赖丽华32年坚守乡村教育一线,匠心教学,倾心为师,默默守护在乡村学子的追梦之路。她以爱育人,真切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及时回应学生们的成长需求,是学生们的...

中国经济秋季报|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不断拓展 消费“主引擎”作用凸显

央视网消息: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显示:消费依旧是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各类新型消费较快发展,市场活力增强,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不断拓展。来看亮点梳理。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3.5%,...

多国合作、寻找月球水,嫦娥探月还担负哪些使命?

最新消息显示,我国嫦娥七号任务计划于2026年前后发射,将首次奔赴月球南极,开展月表环境勘察与水冰探测等关键科研任务。若成功证实月球上存在水,中国有望成为全球首个在月球上发现水的国家!  当前,嫦娥七号任务进展顺利,探测...

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 直博会见证中国直升机产业新图景

央视网消息:10月16日开幕的第七届中国天津国际直升机博览会,通过馆内静展、室外静展、飞行表演等多种方式,集中展示了中国各型直升机、无人机等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呈现中国直升机全产业链的发展成效...

第13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开幕 演出精彩亮点多→

  10月16日晚,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第13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在广东佛山开幕。来自五大洲13个国家的艺术团体与中国艺术团共500余位艺术家联袂登台,共赴一场跨越山海的文化之约。  艺术节在开场舞蹈《风起岭南》...

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暴雨蓝色预警

央视网消息:中央气象台10月16日18时继续发布暴雨蓝色预警,预计,10月16日20时至17日20时,四川东北部、重庆西部和北部、陕西东南部、湖北北部和西部、河南大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山东南部以及云南西部等地部分地区...

秋季限定风光已“上线” 五彩斑斓的秋日盛景在神州大地次第铺展

央视网消息:金秋时节,正是秋色最美的时候。近期,五彩斑斓的秋日美景已经从北到南,在全国各地渐渐铺展开来,很多人趁着秋高气爽,出门到户外登高、望远、赏秋,感受秋日好时光。我们先到位于辽宁丹东的天桥沟景区,看一看那里的五花山...

副热带高压给西安城墙送来“限定皮肤” 专家解读背后原因

9月以来,陕西省已连续经历多轮连续阴雨天气。近日,西安城墙部分区域因持续阴雨天气长出了青苔,这一现象引发市民游客关注。  在西安城墙永宁门至文昌门段,记者看到,城墙墙体表面已经覆盖了一层绿色的青苔。专家解释,近期连续阴雨...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

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 10月16日出版的第20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9...

两部门联合发布连阴雨和农田渍涝灾害风险预警

农业农村部和中国气象局今天(10月14日)联合发布连阴雨和农田渍涝灾害风险预警,预计15日至17日,陕西中南部、华北西南部、黄淮、江汉等地将有中到大雨,局地有暴雨,甘肃陇东、陕西中南部、山西西南部、河南大部、山东中南部、...

2025
04/28
14:05
浏览量: 532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2024台北国际旅展开幕

2024台北国际旅展开幕

共绘亚洲品牌新蓝图 ——第19届亚洲品牌盛典在北京举行

共绘亚洲品牌新蓝图 ——第19届亚洲品牌盛典在北京举行

"扁担电工"担起乡亲情

"扁担电工"担起乡亲情

活“荔”湾区  共赢未来

活“荔”湾区 共赢未来

瑞雪兆丰年,越博动力终于迎来了重大喜讯!

瑞雪兆丰年,越博动力终于迎来了重大喜讯!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