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秀君
一个称呼的变化,往往反映了时代变迁中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到幼儿园走访时,无意中谈到“园长妈妈”这个称呼,很多园长表示不喜欢被这么叫,她们更希望被称为“老师(园长)”或“园长老师”。
不知从何时起,“园长妈妈”这个称呼在幼儿园流行开来。有个说法是,它源自一位园长和孩子间的温暖故事。20多年前,一个刚入园的小朋友不太适应,哭着喊着找妈妈,园长走过去抱住她说:“妈妈在这儿……”小朋友问:“你是谁的妈妈呀?”园长脱口而出:“我是所有小朋友的妈妈,我是你们的园长妈妈!”从此,“园长妈妈”就叫开了。
“园长妈妈”称呼的产生,反映了园长回应孩子情感需求的教育机智,它有利于缓解孩子的入园焦虑,帮助其建立新的情感依恋。与此同时,它也表达了“像妈妈一样爱孩子”的情感倾向,这一点得到了教育者与家长的广泛认同。正因如此,不单是“园长妈妈”,幼儿园教师也常被称为“张妈妈”“李妈妈”……
回顾中国幼教发展史,可以发现,幼儿园教育者的称呼几经变迁。中国最早的公办幼教机构,可追溯至清末的蒙养院,那时的教育者被称为“保姆”。随着机构名称先后改为“蒙养园”“幼稚园”,曾出现“教员”“教官”“教习”等称呼。革命战争年代,保育院里的保育员被称为“阿姨”,这个称呼延续至今并进一步泛化。新中国成立后,幼儿园开始使用“教养员”“保育员”这样的称呼。及至1981年《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发布,“教师”这一称呼取代了“教养员”,沿用至今。
从最初的“保姆”,到如今的“教师”,称呼的变迁,反映了不同时代对幼儿园教育的理解,以及对幼儿园教育者职业内涵的强调。“教师”这一称呼,强调的是“履行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进步。“园长妈妈”的出现和流行,是教育者热爱孩子、热爱幼教事业的真情流露。但同时,人们也发现,过度强调“妈妈”角色,可能会模糊幼儿园与家庭的边界,弱化教师的专业性,也会给孩子带来认知困惑,不利于其社会认知发展。
一些园长不喜欢“园长妈妈”这个称呼,并不是她们拒绝“像妈妈一样爱孩子”,而是这已成为其专业素养中不言自明的一部分。2012年以来,教育部先后印发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勾勒了幼儿园教育者的专业形象,“师德为先、关爱幼儿”是育人底色。学前教育法也强调,“幼儿园教师应当爱护儿童,具备优良品德和专业能力”。应该说,爱孩子,是幼儿园教育者鲜明的职业特征。
教育强国建设,需要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已经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幼儿园教育者的学历和专业素养也在逐步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些园长不喜欢“园长妈妈”这个称呼,其实是一种超越,是幼儿园教育者对专业性更高、更全面的追求,也是对自身职业地位和价值的体认。
编辑:高士佳 责任编辑:刘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