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纪实现场 >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第一阶段考古调查纪实[组图]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第一阶段考古调查纪实[组图]

来源:中国网 | 时间:2023-06-12 14:46:43 | 点击:6147

11日清晨,随着“探索一号”科考船抵达三亚,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第一阶段考古调查工作宣告顺利结束。

历时20余天,21个潜次工作,一次没有先例可循的考古调查。神秘的古代沉船,历经500多年等待后,与深海考古队相约在万顷碧波之下。

  开启深海考古新篇章

2023年5月20日,南海西北陆坡约1500米深度海域。

搭乘“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中国文物工作者将水下永久测绘基点布放在海底。这标志着本次调查工作正式启动,我国深海考古的新篇章由此开启。

在结束当日的水下调查后,搭载着考古队员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浮出海面(2023年5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这是中国考古史上的重要时刻——

2022年10月23日上午,“深海勇士”号正在执行第500潜次任务。母船驾驶室里,水声通信系统忽然传来潜航员发自海底的惊呼:“发现大片陶罐!”“数以万计!”

近7个月后,国家文物局、海南省人民政府等发布消息:

我国南海发现两处明代沉船,分别被定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和南海西北陆坡二号沉船,保存相对完好,时代比较明确。其中,一号沉船文物以陶瓷器为主,散落范围达上万平方米,推测数量超过十万件;二号沉船则发现大量原木。

  这是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内部(2022年10月摄)。新华社发

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司长闫亚林说:“这一重大发现实证了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往来南海的历史事实,对中国海洋史、陶瓷史、海外贸易史、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等都具有突破性的贡献。”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3家单位联合组成深海考古队,分3阶段进行考古调查工作。

被布放在一号沉船核心堆积区西南角的水下永久测绘基点,成为考古记录发掘的基准。

  这是在沉船遗址布放的水下永久测绘基点(2023年5月20日摄)。新华社发

这项调查令人神往——

乘坐着载人潜水器,下至常规潜水无法达到的深度调查、记录、研究遗址,提取文物和样品,亲眼目睹如山般堆积的陶瓷器……深海沉船,为考古工作者提供了极为难得的机会。

这项调查背后是规范与细致——

出水文物在哪里清洗、如何运送、谁负责保管,下潜作业时携带哪种型号的相机进行记录较为合适,是否有足够的硬盘进行资料存储与备份,队员们工作日记的格式,甚至出水文物和样品采取什么方式进行编号……每一个细节,大家都要认真讨论、最终确定。

“意想不到的状况随时会出现,每个队员都不会轻松,挑战是巨大的。”项目领队宋建忠说。

深海考古是世界水下考古研究的前沿领域。我国的水下考古自1987年起步以来,大多集中于40米以浅海域工作。

2018年1月,“深海考古联合实验室”在三亚成立。2018年4月、2022年8月,两次深海考古调查先后在西沙群岛北礁海域、西沙海槽海域成功实施,我国水下考古打开了深海之门。

人们翘首以盼:在那深蓝之下,会不会有重量级的遗珍以供考古调查?

现在,他们等来了这一刻。

  科技与考古紧密携手

“8时,能见度7级,东南风3级,浪2级……”“探索一号”值班船员从容记录着航海日志。

甲板上,潜水器准备、A架测试、小艇布放、挂缆解缆……“深海勇士”号准备出发,各部门工作环环相扣,如同经过精密设计的齿轮紧紧咬合。

潜航员为“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解开与“探索一号”科考船相连的缆绳,为“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下潜做准备(2023年5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参加本阶段调查的深海考古队成员约30人,分别来自考古、文物保护、地球物理探测、海洋地质、海洋生物、机械电子等领域,大家分为6个组完成调查任务。

6个组的队员们协同作业,正是科技与考古携手并肩的生动写照。

他们彼此分享——

“我们将严格按照水下考古工作规程要求开展工作,以水下永久测绘基点为基准,进行三维激光扫描、摄影拼接、影像记录、分类提取文物等。”副领队邓启江给科学家们“科普”考古知识。

“我们可以采集不同介质附近的沉积物和富集水体样本,开展沉积通量和同位素化学的研究,也可以开展高通量测序和微生物培养,了解环境中的微生物类群,评估相关微生物可能对文物产生的影响。”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陈顺介绍着自己的工作计划。

他们热烈争论——

考古工作者说:“不要着急提取文物,我们要复原船沉没的历史过程,对文物分布要做比较精准的定位。”

科学家说:“对海底遗址进行亚米级的定位和厘米级的测绘?这道题‘超纲’了啊!”

他们并肩“战斗”——

每次8至9个小时的下潜中,考古工作者集中精力观察、记录、研判,潜航员则根据考古工作者的要求开展激光标尺测量、多角度影像采集、操纵机械手提取文物和样品等工作。

“挑战在于,很多工作没有第二次机会。比如提取文物,操作不当就会造成无可挽回的遗憾。”潜航员李航洲说,“我们潜航员团队以最高的标准、最严的要求执行这次任务。”

每一位参与调查的队员,都分外珍惜这次机会。

摄影摄像组队员李滨曾参加2018年我国首次深海考古调查。人们依旧清晰地记得,那一年,当第一件取自深海的文物被“深海勇士”号带回,这位50多岁的水下考古“老兵”毫不犹豫地穿上潜水服、跳入海中,将之紧紧抱在怀里,唯恐有失。

2023年5月30日,俯瞰驶向深海考古的潜水器——“深海勇士”号(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黎多江 摄)

这一次,李滨用镜头忠实记录着“科技与考古紧密携手”的一个个瞬间。他说:“我们留下的所有历史记录,要经得住未来的检验。”

  没有先例可循

14时30分,海天一色、骄阳似火。

“探索一号”319会议室里,科学例会正在召开。每天的这个时间,队员们都会聚在一起,审看前一个潜次带回的视频资料,讨论下一潜的注意事项。

考古队员在“探索一号”科考船上查看从水下采集的考古数据(2023年5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在如此深度的海底、对如此规模的古代沉船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在国际上没有先例可循。”项目副领队陈传绪说。这位研究地球物理探测的科学家,也着迷于研究明代航海家郑和。他期待对沉船的调查能有助于解开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技术之谜。

但是挑战重重。在深达1500米的海底,任何一件看似简单的工作都会变得无比艰难。

比如,文物散落范围达上万平方米的一号沉船,在哪个位置提取文物最好?

  这是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内部(2022年10月摄)。新华社发

如果在文物散落区提取,则会丢失一些能研究沉船沉没过程的历史信息。

如果在文物核心堆积区提取,“深海勇士”号只能悬停在文物堆积处之上,太远机械手够不着,太近又可能影响文物安全,提取过程万一引起文物堆积的破坏,后果不堪设想。

没有现成的答案,只有不停地测试、小心地摸索。

在数据处理中心,资料汇编组队员岳超龙的电脑彻夜运转。他将一次次下潜带回的影像素材用于数字影像三维拼接,一张“沉船全景图”日渐清晰;

地球物理探测组队员黄泽鹏反复观看影像资料,将一件件水下文物的精准定位标注在图上;

文物保护组队员刘胜和李剑一遍遍检查文物现场保护所需的各种设备、工具和材料,做好万全准备……

烈日炙烤,所有人都在迎难而上。

“探索一号”科考船行驶在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海域(2023年5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6月2日,“深海勇士”号在二号沉船遗址成功提取两根原木;

6月4日,借助新型柔性机械手,“深海勇士”号在一号沉船遗址成功提取青花八仙纹罐、青花麒麟纹盘、白釉盖钵、青釉盖罐等一批文物;

6月8日,经过前期多次努力,长基线信标全部布放入水并在夜间完成标定,准备启用;

……

漂航海上的“探索一号”,见证着挫折与焦虑、汗水与希望。这艘船从诞生第一天起,便以探索者为荣。

  一个新的起点

夜幕降临,结束了一天任务的队员们仰头望去,漫天繁星闪耀苍穹。

曾几何时,先民们在同一片星光下扬帆远航,书写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篇章。那些跨越山海的壮举,早已深深镌刻进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

2023年5月31日,“探索一号”科考船在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海域进行第一阶段考古调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黎多江 摄)

在20多天的第一阶段调查中,深海考古队完成一系列工作——

对一号、二号沉船进行了大范围的水下搜索和调查,200多件文物被安全提取。文物工作者将对它们进行全面研究,解读其中蕴藏的历史信息;

完成一号、二号沉船核心堆积区的三维激光扫描和摄影拼接;

开展潜载抽沙、吹沙实验,长基线定位、柔性机械手等“黑科技”应用于深海考古;

深海考古水面日志、深海考古下潜科学报告、出水文物登记表……深海考古工作规范逐步建立。

“这是我梦一百次、一千次也不会想到的景象。”邓启江完成下潜工作后兴奋地说。

2023年5月24日,“探索一号”科考船在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海域进行第一阶段考古调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黎多江 摄)

梦想,是指引前行的星光。

“目前我们尚不清楚船体的状况,下一阶段要请研究船体的专家加入深海考古队”“接下来应该对一号沉船进行分区域、分类别的精细化调查”“根据提取文物的大小,可以开发更多型号的柔性机械手”……谈起未来的工作,每个人都有新的想法和思路。

第一次坐在潜器舱内,测绘记录组队员王万峰激动又忐忑。潜航员们过硬的专业技能、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这位“90后”水下考古工作者印象深刻:“回去之后,得抓紧时间学习海外贸易史、陶瓷史、古代造船史……我要把相关专业知识都学起来,为以后的深海考古调查做准备!”

浪潮翻涌,有多少文明传奇还隐藏在浩瀚深蓝之下。

我们的祖先,是如何在风雨中探索出一条条通向远方的航路?在通往异国他乡的航路上,有着哪些文明交流的动人故事?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海洋篇章里,深海考古事业面对的,还有数不清的历史之谜、数不清的难题挑战。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敢问路在何方》的旋律,总是回响在副领队张凝灏的耳畔,他说:“这个阶段调查的结束,只是一个新的起点。”

【责任编辑:伦晓璇】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77条自贸试验区试点措施复制推广 以高水平开放推动深层次改革、高质量发展

  自贸试验区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日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做好自由贸易试验区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试点措施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7月4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

加强警示教育、筑牢作风防线、破解民生难题——重庆、云南、青海、甘肃等地扎实推进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

 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重庆、云南、青海、甘肃等地对标对表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加强警示教育、筑牢作风防线、破解民生难题,做到真查真改、落地见效,推动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以案为鉴“治未病”&nb...

强化法治引领 筑牢反诈防线——烟台高新区检察院开展反诈宣传进校园活动

每日新闻网讯(文图/吕本政 庄琳):为切实提升高校师生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意识,有效预防和减少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发生,筑牢校园反诈安全防线。7月3日下午,烟台高新区检察院检察官走进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开展了一场以“织密防诈‘安...

烟台职业学院3项课题获全国物流教改课题一等奖

每日新闻网讯(文图/吕本政 潘静宇):日前,中国物流学会、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物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公布2024年度全国高校、职业院校物流教改教研课题结题名单的通知》。...

烟台高新区组织开展政务服务集中宣讲暨政府开放月活动

每日新闻网讯:(文图/吕本政 孟红雷)7月2日,烟台高新区在政务服务中心组织开展“政务服务面对面,便民利企零距离”政务服务集中宣讲暨政府开放月活动,全面展示高新区政务服务改革成效,扩大政策宣传的覆盖面,提升政务服务影响力...

巧手匠心 “布”一样的美——烟台高新区马山街道海博社区开展布料胸花DIY活动

每日新闻网讯(文图/吕本政 李京蔚 程茜媚):为弘扬传统手工艺文化,让居民在亲手制作胸花的过程中感受非遗魅力,通过互动体验增进邻里感情,营造温馨和谐的社区氛围,近日,烟台高新区马山街道海博社区联合烟台市妇联百人“筑家”指...

烟台高新区滨河社区老年大学开设“银龄安全课堂”

每日新闻网讯:(文图/吕本政 孙莹)近日,烟台高新区马山街道滨河社区在烟职家属楼举办“守护夕阳红,安全伴我行”老年意外伤害防护知识专题讲座,增强社区老年居民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活动吸引了众多社区老年学员参与,现...

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闭幕

 本报北京7月3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周呈宣 王璐璐)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7月3日上午在京闭幕。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阿东,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熊四皓出席闭幕会并讲话。团中央书记处书...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四届委员会全体会议闭幕

  7月3日,全国青联十四届全委会闭幕会会场,青联委员们举手表决相关决议。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剑/摄  本报北京7月3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宝光 周围围)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四届委员会全体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

作风建设勿做“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可谓是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形象。这位“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的主人公,记账时“千”字和“十”字不分、搭火车误点,最终因“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的糊涂认知,延误救治丢了性命。这一辛辣讽刺的文学形象,也给...

2023
06/12
14:46
浏览量: 6147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 担负国企文化使命”座谈会在京成功举办

“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 担负国企文化使命”座谈会在京成功举办

征程万里风正劲 奋楫笃行再出发

征程万里风正劲 奋楫笃行再出发

北京柘城商会换届暨博士团成立大会成功举办 企智融合 跨越腾飞

北京柘城商会换届暨博士团成立大会成功举办 企智融合 跨越腾飞

《山茶妹:从艰辛创业到造福一方》

《山茶妹:从艰辛创业到造福一方》

情系乡村幼教 共建“手拉手”  工程

情系乡村幼教 共建“手拉手” 工程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