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纪实现场 > 我以匠心铸兵心

我以匠心铸兵心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5-05-03 12:52:36 | 点击:324

“五一”国际劳动节·特别策划

我以匠心铸兵心

机务人员依次放飞战机。崔保亮摄

机务人员维护战机。崔保亮摄

写在前面

4月28日,习主席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工匠,在专业的不断精进与突破中演绎着“能人所不能”的精湛技艺,凭借的是精益求精、臻于至善的追求,展现的是笃实专注、严谨执着的匠心,彰显的是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干劲。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前不久,一场“工匠面对面”访谈教育活动在空军工程大学航空机务士官学校举行。台上,参加首届“空军工匠研修班”培训的几位“大工匠”,胸前缀满了军功章。他们用质朴的语言、真情的讲述,解读“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破译“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成长密码,展现甘为蓝天铺路、托举战鹰高飞的“空军工匠”情怀,勾画出高技能军士人才队伍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的好样子。

机务人要有“三股劲”

■空军哈尔滨飞行学院某部特设技师 王臣

王臣在“王臣工作室”研究电路原理。 张卓群摄

我是一名有着25年一线维护经历的“老机务”,身边的战友经常说我浑身充满了劲,总是斗志昂扬。我认为,“劲”有很多种,一名合格的机务人,应该具备“三股劲”:燕子垒窝的恒劲、蚂蚁啃骨的韧劲和老牛爬坡的拼劲。然而,想要拥有这“三股劲”并不容易,需要生理与心理、精神与肉体的共同磨砺、相互支撑,才能在淬炼中有所收获。

入伍前我只有初中学历,不少战友很好奇,我是如何一步步成长为一级军士长,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还荣立一等功。在我的军旅生涯中,这“三股劲”就是我坚持不懈、攻坚克难的动力。

刚下连时,面对飞机的复杂结构和各种系统,我是一头雾水,电路图、管路图完全看不懂。可我不气馁,特意买来一盒水彩笔,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线路名称,一根根去学、一点点去记。遇到实在弄不懂的,就利用休息时间追着分队长去问。他一步步讲清楚后,我再去补充修改,一点点摸索、总结,形成自己的理解。

随着在排故、执行重大任务中积累的经验越来越多,我开始带着身边战友,搞一些小发明、小革新,解决一线维护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于是就有了“王臣工作室”的雏形。工作室成立以来,我们团队累计获得技术革新成果30余项。

千万不要觉得这些小发明、小革新无足轻重。就是用这些发明改造的设备进行检测时,我发现6台发动机出现排气温度分布不均的故障,避免了飞机可能出现空中停车的严重事故。近年来,我们的技术革新成果,延长了发动机的使用寿命,排除了一些飞行事故隐患,累计为部队节约燃油30吨。这些都为部队战斗力提升作出了贡献。

多年来,工作中我有两样东西不离身:一个是多功能扳手,一个是万用表。多功能扳手是新兵刚下连时,我在琢磨拆装热电偶时,简单拼装3件工具自制的,后来用它解决了不少拆装难题。这个经历大大激发了我搞发明的热情,让我认识到小创新也能有大作为、发挥大作用。万用表是我的师傅送给我的。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我明白了从事机务工作要耐心、细心、严谨。这块万用表时刻提醒着我,要把师傅的好传统、好作风、好精神甚至好的业务水平传承下去。

这两个物件,一个是发明创新的起点,一个是工匠精神的传承,一直激励我保持初心、不断奋斗,在成为合格工匠的路上孜孜以求、不懈进取。

展望未来,无论是业务学习,还是搞发明创新,我会继续用这“三股劲”在岗位上发光发热,为航空机务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做一颗抗压的螺栓

■东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部修理技师 张春尧

张春尧维修战机。本人供图

站在航空机务士官学校的讲台上,我的心情很激动,因为我就是从这里毕业的。从事修理工作15年来,母校“严格进取、求实创新”的校风,一直指引着我在岗位上脚踏实地、刻苦钻研。

回想起在母校的日子,学习节奏紧张,课业非常繁重,对于文化基础薄弱的我来说,实在有点吃力,但我还是很怀念那段为军旅生涯打下坚实基础的求学时光。

有一件小事我至今难忘。在飞机战伤抢修实习课上,我自以为理论学得不错,实操中没有认真听教员讲课。可修补蒙皮时,边角总是会翘起一块。我不好意思去请教教员,就偷偷拿个锤子,想把翘起的边角砸平。

没想到,砸蒙皮的声音被教员听到了,他走过来一眼就看出端倪。可他没有指责我,而是耐心帮我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一步步教我操作方法。我羞愧得满脸通红,认认真真跟着教员操作。

这件事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影响很大,时刻提醒我“严格进取、求实创新”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指导工作的行动指南。

在飞机起落架定检维护中,一个关键部位的止动螺栓,需要定期拆卸检测。当时,飞机还处在质保期,工厂师傅每次过来拆卸这颗螺栓,都是反复拆装,有时还会出错。维护中,我们机组要配合进行收放测量,这样一个工序要耗费好几个小时。

能不能改进测量仪器,提升测量效率?我冥思苦想,最终制作了一个测量支架,同时给四周装上百分表。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创新,大大缩短了工作时间。如果两侧的螺栓一起更换,相当于节省了大半天的时间,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这颗螺栓看似不起眼,其实一点儿都不简单。飞机降落的时候,几十吨的重量、极大的冲击力,就作用在两颗螺栓上。我想,这颗螺栓就像我从事的机务工作,岗位很平凡,但职责很重要,每个人都是保障战鹰安全的关键环节。所以,我们要像这颗螺栓一样,顶得住压力、承受得住载荷,在困难挫折面前不退缩,承担起机务人应有的责任,才能托举战鹰高飞远航。

创新离我们并不远

■东部战区某部电子对抗技师 赵向楠

赵向楠研究设备元件。杜宇宸摄

创新,听上去像是一个很“高大上”的词,有些战友觉得离自己很遥远。在20多年的军旅生涯中,我在业务领域进行了大大小小不少的创新发明,也因此获得很多荣誉。在我看来,“创新”并没有那么神秘,很多时候是用简单的方式去解决不简单的问题。然而,在作战一线,创新的力量又十分强大,对提升作战保障能力至关重要。

我想用两个例子来说明创新的威力——

那一年,我们接装新型装备仅半个月,就要参加一项实兵对抗演练任务。演练前一天,我们组织适应性训练,在维护中发现某系统出现故障。由于新装备自动化程度较高,传统经验无法排查故障,我们用了十几个小时才锁定故障点,加以维修。

任务结束后,我一直在反思,如果故障发生在战场,造成的后果将不可估量。此后,我加班加点钻研,发明了一款应急设备,将维修时间缩短到十几分钟,把排除故障的效率提高了很多倍。

还有一次,因某型装备系统庞大,在任务中场地布置成为棘手问题。我通过研究该型装备控制链,不仅实现了装备分散控制,还能在几百公里外实现远程监控,解决了装备战训任务冲突,而且能够实现人装分置,提高人员机动性,在战术战法上也有更多的余地。

在工作中,我进行发明创造最大的动力,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不管是大的技术革新,还是小发明、小创造,只要对提升保障能力有利、对打赢能力管用,我就会去研究、去探索。所以,在科技的加持下用心钻研,把岗位的事干好、把简单的事干好,就是我孜孜不倦的追求。

“斤斤计较”是为“匠”

■东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部机械技师 裘建平

裘建平检查飞机性能。本人供图

如果问我成为一名优秀的机务工作者,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我想分享几个关键词:怀疑、敬畏、目标。

一是敢于怀疑。怀疑不是毫无根据,而是建立在丰富的经验基础上。单位“流传”着我“在两米外发现裂纹”的故事。其实,在两米外怎么能看到裂纹?当时,经过判断,我怀疑漆层下面存在裂纹,事实证明果真如此。这是基于我对飞机机体结构的精确掌握,对飞机特殊部位承受应力的准确判断。

二是要有敬畏之心。对战友生命负责、对国家财产负责、对战斗胜利负责的敬畏之心,对成为一名合格的机务工作者至关重要。在对某型发动机进行常规巡检时,我发现其高压转子有异常声音,就请工厂工程师协助我们进行检查。当时,发动机处于热态,工程师检查后认为发动机工作正常。基于以往的维护经验,我知道该型发动机轴承间曾发生过故障,出现异常声音肯定有问题。于是,我坚决要求工程师几小时后再检查一次发动机。结果,等发动机热态过后,经检查确实存在故障。我的“较真”,就是源于我对岗位职责的敬畏,决不能让隐患从我手中溜走。

三是要树立职业目标。我的做法是找到同岗位、同领域的榜样,并制订目标去超越他。我的榜样就是航空兵某部班长吴诗明。看到他因为排除故障多次立功,我也暗下决心,要向他看齐。经过不懈努力,这一次我有幸与吴班长一起坐在了首届“空军工匠研修班”的课堂上。

一位“大国工匠”说过:“何为‘匠’?就是在专业领域中对自己‘斤斤计较’,历经磨砺方能实现突破。”我想,做任何事,如果抱着无所谓的心态,敷衍了事,只求最低限度完成,那么能力不可能有进步。只有保持“干一行钻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才能以匠心守望初心,让梦想照进现实。

制图:扈 硕 文字整理:王淑伟、本报特约通讯员杨 帆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强化法治引领 筑牢反诈防线——烟台高新区检察院开展反诈宣传进校园活动

每日新闻网讯(文图/吕本政 庄琳):为切实提升高校师生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意识,有效预防和减少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发生,筑牢校园反诈安全防线。7月3日下午,烟台高新区检察院检察官走进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开展了一场以“织密防诈‘安...

烟台职业学院3项课题获全国物流教改课题一等奖

每日新闻网讯(文图/吕本政 潘静宇):日前,中国物流学会、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物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发布《关于公布2024年度全国高校、职业院校物流教改教研课题结题名单的通知》。...

烟台高新区组织开展政务服务集中宣讲暨政府开放月活动

每日新闻网讯:(文图/吕本政 孟红雷)7月2日,烟台高新区在政务服务中心组织开展“政务服务面对面,便民利企零距离”政务服务集中宣讲暨政府开放月活动,全面展示高新区政务服务改革成效,扩大政策宣传的覆盖面,提升政务服务影响力...

巧手匠心 “布”一样的美——烟台高新区马山街道海博社区开展布料胸花DIY活动

每日新闻网讯(文图/吕本政 李京蔚 程茜媚):为弘扬传统手工艺文化,让居民在亲手制作胸花的过程中感受非遗魅力,通过互动体验增进邻里感情,营造温馨和谐的社区氛围,近日,烟台高新区马山街道海博社区联合烟台市妇联百人“筑家”指...

烟台高新区滨河社区老年大学开设“银龄安全课堂”

每日新闻网讯:(文图/吕本政 孙莹)近日,烟台高新区马山街道滨河社区在烟职家属楼举办“守护夕阳红,安全伴我行”老年意外伤害防护知识专题讲座,增强社区老年居民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活动吸引了众多社区老年学员参与,现...

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闭幕

 本报北京7月3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周呈宣 王璐璐)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7月3日上午在京闭幕。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阿东,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熊四皓出席闭幕会并讲话。团中央书记处书...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四届委员会全体会议闭幕

  7月3日,全国青联十四届全委会闭幕会会场,青联委员们举手表决相关决议。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剑/摄  本报北京7月3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宝光 周围围)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四届委员会全体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

作风建设勿做“差不多先生”

  “差不多先生”可谓是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形象。这位“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的主人公,记账时“千”字和“十”字不分、搭火车误点,最终因“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的糊涂认知,延误救治丢了性命。这一辛辣讽刺的文学形象,也给...

电视剧亮剑经典重播,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还有哪些

7月3日,国新办发布会提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将于9月3日晚在北京举行。此外,还有一批优秀的主题文艺作品陆续展出,包括《亮剑》《地道战》《太行山上》等经典电视剧重播,以及专题片、纪...

织密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事关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和维护社会稳定。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首次审议。通过立法,我国将促进社会救助科学化、规范化,织密扎牢民生兜底...

2025
05/03
12:52
浏览量: 324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 担负国企文化使命”座谈会在京成功举办

“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 担负国企文化使命”座谈会在京成功举办

征程万里风正劲 奋楫笃行再出发

征程万里风正劲 奋楫笃行再出发

北京柘城商会换届暨博士团成立大会成功举办 企智融合 跨越腾飞

北京柘城商会换届暨博士团成立大会成功举办 企智融合 跨越腾飞

《山茶妹:从艰辛创业到造福一方》

《山茶妹:从艰辛创业到造福一方》

情系乡村幼教 共建“手拉手”  工程

情系乡村幼教 共建“手拉手” 工程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