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头条快讯 > 访哈密,品“甜蜜”(边城记)

访哈密,品“甜蜜”(边城记)

来源:人民网 | 时间:2023-12-30 16:27:56 | 点击:5797

  哈密市区俯瞰。
  李 华摄

  众合骆驼养殖专业合作社,吾木提·托列吾汗给骆驼挤奶。
  本报记者 孙 懿摄

  豫哈实验学校的学生在上化学课。
  本报记者 孙 懿摄

  哈斯木·牙合甫与学生们在表演阔克麦西热甫。
  受访者供图

  湛蓝清澈的天空下,白雪勾勒出轮廓的天山仿佛正张开热情的双臂,迎接着远方的来客。

  冬日,记者走访了坐落在天山东麓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多种文化交流融合的地区,也因盛产香甜可口的哈密瓜而闻名于世。如今,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哈密,正在各族人民的团结协作和不懈努力下展现出新的活力,人们的生活如哈密瓜一般幸福甜蜜。

  一杯驼奶,富了农户

  清晨,天刚擦亮,克然木·吾吉一如往常准时走进驼舍。摘下皮手套,拉高帽沿,克然木目光如炬,仔细确认着每一峰骆驼的情况。

  这里是位于哈密市伊吾县下马崖乡的众合骆驼养殖专业合作社,克然木是合作社的检疫员。“骆驼们吃得怎么样?状态好不好?有没有生病?”用克然木自己的话说,他是骆驼们的“私人保健医生”。

  合作社里,100多峰骆驼膘肥体壮,大小骆驼分栏管理,井然有序。合作社的负责人努尔艾力·喀斯木是一位干练的90后小伙儿。“这些骆驼每天能产奶300多公斤,净收入上万元。”谈起合作社的情况,努尔艾力如数家珍,“还有800多峰骆驼由专人养在戈壁滩上,它们可都是我们合作社的宝贝!”

  5年前,原本在淖毛湖镇一家新能源企业上班的努尔艾力回到下马崖乡,接手了父亲建立起的合作社。在当地政府大力支持下,合作社骆驼养殖规模逐渐扩大,如今年收入已达200多万元。不仅自己腰包鼓起来了,努尔艾力还实现了带领农牧民增收的愿望。合作社托管了下马崖乡88户、苇子峡乡43户农牧民家的骆驼,每年给农户分红50多万元。

  “以前没有合作社的时候,我们自己养骆驼难得很!赶到滩子上去,骆驼走丢了、被狼吃了,都是常有的事。”克然木回忆道。现在农户们把骆驼托管给合作社,养殖、防疫都由合作社专业统一管理,“安全得很!放心得很!”除了做检疫员每月能拿到4000元的工资外,克然木自家的20峰骆驼也托管在合作社里,每峰骆驼每年能得到1000元的分红,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在合作社的挤奶大厅里,十几峰骆驼整齐“列队”,挤奶工吾木提·托列吾汗正熟练地操作设备给骆驼挤奶。见记者凑过来,她连忙示意不要靠太近。“别看骆驼这么大个儿,可是怕人呢!生人一来就不出奶,只熟悉我俩。”吾木提和丈夫都在合作社工作,一个挤奶,一个赶骆驼,两口子一个月加起来能挣一万块钱。

  距离下马崖乡80公里外的盐池镇农产品加工园区中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里,29岁的阿曼古丽·条良正一丝不苟地检验着驼奶样品。新鲜度、杂质度、营养指标检测、微生物检测……送进厂的每批鲜奶,都要经过几十项检测,合格后才能进入生产线。众合合作社的驼奶,都是运往这家企业加工成驼奶产品,再销往各地。

  2017年,阿曼古丽从塔里木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毕业后,便一头扎回家乡的戈壁荒滩。从最初的化验员,到化验主管,再到如今的技术经理,6年时间,阿曼古丽与这家河南援疆企业一起成长,收入也从最初的每月3000元,增加到年薪20多万元。“靠着自己的双手,我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甜,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干的是我喜欢的专业,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谈及未来,阿曼古丽希望通过进一步学习,参与公司的产品研发,“研发出更好的产品,提升驼奶产品的附加值,就能帮助更多的骆驼养殖户”。

  哈密市是新疆骆驼特色产业发展的优势区域,伊吾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被自治区列为天山北坡现代驼产业贸易核心区经济带,目前全市有规模化骆驼养殖合作社12家、骆驼产品加工企业2家。骆驼,这个曾经丝绸之路上的“沙漠之舟”,如今已变身为兴边富民的“产业之舟”。

  一所学校,温暖人心

  晚上6点50分,是哈密市豫哈实验学校住宿生们的晚餐时间。这会儿的学生食堂,同学们正一边用餐,一边交流着一天的学习情况和校园里发生的新鲜事儿。

  “祝你生日快乐!一,二!”忽然间,不知是谁起了个头,大家一齐打着拍子唱起了生日歌,整个食堂霎时间充满了温馨的气氛。

  歌声与掌声一落,记者马上好奇地问身边的同学:“是谁过生日呀?”“是夏合!”循声望去,一个女孩脸上略带腼腆却又难掩激动地笑着向记者示意。

  女孩是九年级6班的夏合努尔·亚生。她说,每当有同学过生日,学校都会组织大家这样齐唱生日歌。今天轮到自己收到生日祝福,夏合努尔心里满满的幸福感。

  豫哈实验学校是由河南省全额援建的九年一贯制学校,2019年投入使用,目前有2700多名各族学生就读。

  在豫哈,记者听到师生们说得最多的一个词,是“幸福”。

  从学生食堂出来,学校党总支书记马冬茹告诉记者,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味蕾,学校专门请老师、学生、食堂主任组成了“膳食委员会”,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学生们的想法,结合时令与学生需求设计食谱。不少学生都说,在学校吃得比在家里都好。

  在学生宿舍,每一间门口都有一块小小的形象展示牌,上面有宿舍成员们的合影和宿舍格言。七年级5班的阿伊夏·买买提,小升初从五堡镇的小学考入豫哈,因为家远,选择了住校。“我们的宿舍真的就像一个小家一样,每个宿舍都有老师担任的‘小家家长’,不仅照顾我们的生活,有不开心的事情还可以向她们倾诉。”阿伊夏说,自己和宿舍的同学们相处得非常融洽,大家还经常分享自己家乡和民族不同的文化习俗。

  喜欢画画的阿伊夏参加了学校的绘画社团,社团活动让她觉得校园生活非常充实。在放学后的体育馆里,记者看到,舞蹈社团的同学们跳着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舞蹈,戏曲社团的同学们在学唱京剧、豫剧……校长吾其空·卡得尔说,学校以社团为载体向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后服务,成立了29个各类丰富多彩的课外社团。在设置社团和课程时,将各民族文化融合了进来。

  作为“组团式援疆试点学校”,2020年以来,豫哈先后有46名河南援疆教师前来工作。说起援疆教师,九年级语文老师、年级组长阿衣木古丽·阿布力米提情不自禁竖起大拇指:“援疆老师们把先进的理念和工作方式带过来了,在各个学科都能起到引领作用。他们的专业水平、以校为家的奉献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他们与学生相处得特别和谐,学生们也特别爱听他们的课。”

  已经任教27年的阿衣木古丽3年前来到豫哈交流轮岗。她坦言,这里是她工作过的学校里软硬件最好的,“能在这里学习的学生很幸福,能在这里教学的老师也很幸福”。

  近年来,哈密市不断优化城乡教育资源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并依托河南对口援疆的机遇,有效缓解了教育资源不平衡问题,实现了适龄儿童由“上学难”到“有学上、上好学”的重大转变,满足了千家万户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一场聚会,迎接新春

  一夜雪,哈密的气温骤降到零下十几摄氏度。这个冬天格外冷,但哈斯木·牙合甫的心里却是暖暖的——因为雪季来了,就可以举办阔克麦西热甫了。

  “阔克”是维吾尔语“青苗”的意思,“麦西热甫”意为聚会。在哈密的乡村,每年初冬瑞雪之后,维吾尔族群众都有举办阔克麦西热甫的习俗。当地农民用歌舞聚会的形式,表达平安过冬和迎接新春的美好祈愿,直到来年春分日的诺鲁孜节到来时才结束。阔克麦西热甫既有欢快的民族歌舞、动物模拟舞表演,也有诵读民谣、咏诗对歌、幽默讲说、智力测试、游戏竞技等丰富的文化活动。

  哈斯木·牙合甫是阔克麦西热甫的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能够组织举办完整的阔克麦西热甫。出生在五堡镇斯堡村的哈斯木,父亲是一位能歌善舞的民间艺术家。受爸爸影响,哈斯木从小就对阔克麦西热甫有着浓厚的兴趣。

  头戴花帽,一身灯芯绒绣花长衫,红光满面的哈斯木,手中的手鼓打出欢快的节奏。在哈密市非遗保护中心,记者见到了这位今年58岁的非遗传承人。

  “1981年,我考入哈密师范学校学音乐,毕业后一边当老师,一边跟着民间艺人学习。”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阔克麦西热甫,哈斯木不但在当时任教的五堡镇四堡中学开办课程,2007年开始还在家里免费教学。

  “冬天农闲的时候,我就在院子里架起炉子,免费教农民学习阔克麦西热甫。”回想起那段岁月,哈斯木感慨道,“因为大家都是农民,平常农事忙得很。能腾出时间来学习,特别不容易,大家学得特别认真。镇上干部一看,有这么多人学得都不错,就经常组织我们外出演出。”

  16年来,哈斯木带出了70多名徒弟,他们有的成为阔克麦西热甫的市级非遗传承人,有的当上中小学音乐老师,有的成了专业舞蹈演员。舞蹈演员胡西丹·可尤木就是其中一位。“5岁的时候,我在一场阔克麦西热甫上跳舞,哈斯木老师觉得我很有舞蹈天赋,就带着我学习。”胡西丹说,在哈斯木老师教导下,自己对阔克麦西热甫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将来要在更大舞台上展现阔克麦西热甫的魅力。

  近年来,得益于哈密市从资金和政策上对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力支持,阔克麦西热甫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哈密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都喜欢办麦西热甫。”哈斯木说,“阔克麦西热甫的主题是迎春。如今它的春天来了!我要把这项非遗传承好,把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责编:岳弘彬、牛镛)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我国新增下达100亿元以工代赈中央投资 预计带动31万人就业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7月8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贾骥业)记者今天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了解到,日前,我国新增下达1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开展以工代赈加力扩围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增收行动,助力重点群体稳就业促增收。  据介...

拾光纪·总书记第五次考察山西,看习近平心系三晋大地

  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阳泉。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第五次考察山西。一支视频,看习近平心系三晋大地。

学查改深融 成效惠民生——贵州、西藏、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扎实推进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

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贵州、西藏、新疆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地密切联系群众,持续一体推进学查改,以作风建设推动民生服务见效落地,在急难险重的任务中检验学习成果,推动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一体推进学查改  近...

习近平向美国马里兰州青少年匹克球文化交流访华团师生回复口信

新华社北京7月6日电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参加未来5年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倡议访华的美国马里兰州蒙哥马利郡青少年匹克球文化交流访华团师生回复口信。  习近平表示,祝贺你们访华取得成功,很高兴看到匹克球这项运...

我始终站在记者一边——一位宣传部长谈舆论监督和媒体导向

一位宣传部长谈舆论监督和媒体导向每日新闻网讯:知名新闻调查记者褚朝新在他的《唯一一次与一位“宣传部长”相谈甚欢》文章中,写了曾任湖南省浏阳市宣传部长的吴震,谈舆论监督和媒体导向。吴震说:“媒体只栽花,不敢监督,不善监督,...

“重构”搜索的百度,依然困在魏则西阴影的回声里

“重构”搜索的百度,依然困在魏则西阴影的回声里原创                         ...

站在创造未来的源头上

 “厦庇五洲客,门纳万顷涛”。俯瞰今日的厦门,一座高素质高颜值的现代化城市跃然东南海滨。  “我们在这里参与了创业,如今的发展,比我们当时想象的还要好。”2024年10月,再次来到美丽鹭岛,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感慨。  读懂...

以炙热的向党之心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对游本昌的勉励和问候极大鼓舞全国文艺工作者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委托中央组织部负责同志向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游本昌转达勉励和问候,表示为他在92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感到高兴,称赞游本昌“你有一颗炙热的向党之心,令人感动”,并对他提出“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更多...

牢记嘱托 紧跟党走 奋力书写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习近平总书记致全国青联十四届全委会、全国学联二十八大的重要贺信和党中央致词在全国广大青年和青年学生中引发热烈反响

 领袖关怀指引奋斗方向,青春盛会激荡时代回响。7月2日,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四届委员会全体会议和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大会发来重要贺信,蔡奇同志等党和国...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为强国建设 民族复兴伟业贡献青春力量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对广大青年和青年学生提出一系列成长指引,勉励我国广大青年同亿万人民一道,在矢志奋斗中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作为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青联和...

2023
12/30
16:27
浏览量: 5797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秋色正浓 北京大觉寺千年银杏已至最佳观赏期

秋色正浓 北京大觉寺千年银杏已至最佳观赏期

习近平会见荷兰首相吕特

习近平会见荷兰首相吕特

铁路迎来“五一”假期客流高峰

铁路迎来“五一”假期客流高峰

孟宪明一行参访曹瑾纪念馆

孟宪明一行参访曹瑾纪念馆

掘金控股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梁辉先生获评“中关村创业合伙人”高级创业导师

掘金控股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梁辉先生获评“中关村创业合伙人”高级创业导师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