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头条快讯 > “五一”消费市场火爆,折射中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明显

“五一”消费市场火爆,折射中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明显

来源:中国网 | 时间:2023-05-07 15:17:12 | 点击:576

张德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多项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消费市场快速升温,沸腾着人间烟火气,消费需求集中释放,消费成绩单亮眼。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消费市场的火热,再次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巨大潜力和蓬勃活力,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消费市场“热浪滚滚”。随着人流物流等加快恢复常态,在稳经济、促消费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下,“五一”假期引爆了全国各地的消费市场,进一步推动消费市场加快恢复向好。其中,旅游市场的火爆成为消费红火亮点中的亮点。“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数达2.74亿人次,同比增长70.83%,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9.0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80.56亿元,同比增长128.90%,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00.66%。大规模、集中性的人员流动,不但火了旅游市场,也带火了餐饮、住宿等相关行业。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数据,“五一”假期,在旅游市场升温的带动下,餐饮服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2.8%,住宿服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2.3%。熙熙攘攘的人流带来的不仅是假期生活的欢快热闹,也掀起了绵绵不绝的消费热潮。

接触型消费“报复式”反弹。消费市场加速回暖,接触型消费是重要的观察变量。随着消费场景加快有序恢复,居民接触型消费需求快速释放。“五一”假期,亲朋好友相约相聚,逛街、购物、观影、赏景,既享受了假期生活的愉悦,增进了彼此间的情感交流,也给消费市场带来阵阵暖流,带动相关消费回暖向好。文旅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五一档”电影总票房收入超15亿元人民币,跻身中国影史“五一档”票房第三位。“五一”假期,全国共举办营业性演出3.11万场次,票房收入15.19亿元。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五一”期间,全国示范步行街客流量、营业额同比分别增长121.4%和87.6%。很大程度上,接触型消费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贴近百姓生活,唤起了浓浓的人情味,既强化了消费的氛围感,也提升了消费带来的获得感满足感,从而进一步刺激了消费。

消费新场景助燃消费市场。推动消费市场加快回暖向好,一边是有效满足消费需求,一边是丰富消费产品和服务供给。“五一”假期,从供给端看,各地着力打造消费新场景,用新的消费体验招揽南来北往的客。“烧烤专列”“有风专列”“熊猫专列”等旅游消费专列吸引了大批游客慕名搭乘,直达消费目的地。不仅如此,消费新场景构建中融入更多科技元素。许多地方节日里绚烂的灯光秀点亮了城市乡村,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融为一体,扮靓了春天的夜空,引得游客纷至沓来,感受新的消费体验,使“五一”假期的休闲与消费活动从白天延至晚上,让“夜经济”大放异彩,助力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此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科技、创意、互动、沉浸等多种表现方式齐上阵,消费新场景催生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提升,给消费者带来的“过瘾”感十足。

个性化、多元化、品质化消费已成风尚。“五一”假期消费市场的火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消费升级加快对接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乘高铁、搭飞机、自驾游,多种交通方式大大便利了消费者出行,捧热了“特种兵式旅游”,满足了年轻人追求奇妙体验的需求。着汉服、唐装徜徉在名胜古迹中,历史与现实交融,让休闲与消费带上更多的文化气息,使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相得益彰。而“花钱购买便利”所映射出的外卖、家政、洗衣等“上门经济”,满足了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折射了新的生活理念,有利于提高生活品质,是消费升级的又一具体表现形式。此外,相较于热门景点人山人海的景象,一些“小众”“冷门”景点也不遑多让,成为出门旅行的关键词,意味着消费已渐渐告别排浪式特征,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优不优”,更加体现个性化、多元化、品质化消费大趋势。

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当前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关键所在,其中恢复和扩大消费是优先要务。今年“五一”假期,消费市场火爆超出预期,展现了一个活力中国,凸显了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显著优势,反映了中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明显。这有助于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改善社会预期,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责任编辑:安然 乐水 宇馨)

【责任编辑:安然 乐水 宇馨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我始终站在记者一边——一位宣传部长谈舆论监督和媒体导向

一位宣传部长谈舆论监督和媒体导向每日新闻网讯:知名新闻调查记者褚朝新在他的《唯一一次与一位“宣传部长”相谈甚欢》文章中,写了曾任湖南省浏阳市宣传部长的吴震,谈舆论监督和媒体导向。吴震说:“媒体只栽花,不敢监督,不善监督,...

“重构”搜索的百度,依然困在魏则西阴影的回声里

“重构”搜索的百度,依然困在魏则西阴影的回声里原创                         ...

站在创造未来的源头上

 “厦庇五洲客,门纳万顷涛”。俯瞰今日的厦门,一座高素质高颜值的现代化城市跃然东南海滨。  “我们在这里参与了创业,如今的发展,比我们当时想象的还要好。”2024年10月,再次来到美丽鹭岛,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感慨。  读懂...

以炙热的向党之心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对游本昌的勉励和问候极大鼓舞全国文艺工作者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委托中央组织部负责同志向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游本昌转达勉励和问候,表示为他在92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感到高兴,称赞游本昌“你有一颗炙热的向党之心,令人感动”,并对他提出“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更多...

牢记嘱托 紧跟党走 奋力书写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习近平总书记致全国青联十四届全委会、全国学联二十八大的重要贺信和党中央致词在全国广大青年和青年学生中引发热烈反响

 领袖关怀指引奋斗方向,青春盛会激荡时代回响。7月2日,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四届委员会全体会议和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大会发来重要贺信,蔡奇同志等党和国...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为强国建设 民族复兴伟业贡献青春力量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对广大青年和青年学生提出一系列成长指引,勉励我国广大青年同亿万人民一道,在矢志奋斗中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作为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青联和...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9月3日晚将在北京举行

 记者从国新办新闻发布会获悉,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和北京市将于9月3日晚在北京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  晚会汇集一大批国内优秀的艺术家,...

在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四届委员会全体会议和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的致词

在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四届委员会全体会议和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的致词  (2025年7月2日)  中国科协书记处第一书记 贺军科青年朋友们,同学们,同志们:  值此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四届...

从快递高增长看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再提速

  【光明时评】   国家邮政局近日发布数据,今年前5个月,我国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累计完成861.8亿件,同比增长17.6%;其中,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787.7亿件,同比增长20.1%,延续了高速增长态势。  ...

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凝聚起强大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指明方向催人奋进

“我们党肩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任务十分繁重,面临的执政环境异常复杂,自我革命这根弦必须绷得更紧。”  “七一”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健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治“四风”长效机制进行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

2023
05/07
15:17
浏览量: 576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秋色正浓 北京大觉寺千年银杏已至最佳观赏期

秋色正浓 北京大觉寺千年银杏已至最佳观赏期

习近平会见荷兰首相吕特

习近平会见荷兰首相吕特

铁路迎来“五一”假期客流高峰

铁路迎来“五一”假期客流高峰

孟宪明一行参访曹瑾纪念馆

孟宪明一行参访曹瑾纪念馆

掘金控股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梁辉先生获评“中关村创业合伙人”高级创业导师

掘金控股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梁辉先生获评“中关村创业合伙人”高级创业导师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