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文化·旅游 > 从简牍读懂中国

从简牍读懂中国

来源:人民网 | 时间:2024-04-25 08:56:14 | 点击:8877

2024年3月25日拍摄的云梦睡虎地秦简主人“喜”的复原像。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2024年3月25日拍摄的云梦睡虎地秦简主人“喜”的复原像。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一位秦代的刀笔小吏为何能有如此“待遇”?因为他长眠的墓穴里随葬的千余枚竹简,让身处现代的人们了解了2000多年前的生活。那一枚枚竹简上,虽寥寥数字,却生动、丰满,充满魅力。

简牍,为数千年前中华文明的繁荣兴盛、中外文明的交流融合,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佐证,也让人们从另一个独特视角窥见历史的细节。透过已发现的超过30万枚简牍,一个个真实、鲜活的历史故事,跨越千年,跃然眼前。

今年4月23日是第29个世界读书日,让我们循着中华文明发展传承的脉络,一起阅读简牍,阅读历史。

简牍承载跨越千年的历史

从先秦到魏晋,长达一两千年的时间里,中华先民的文明创造和积累大多由简牍记录并传承。翻阅简牍,如同打开了古代的“百科全书”——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民族交流、津关制度和文书制度……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一方面,简牍与传世文献记载相互印证,实证历史;另一方面,简牍的独特优势无与伦比——很多内容是传世文献未能尽数展现的。”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简帛研究中心主任陈伟说。

2023年5月20日,在荆州文保中心,修复人员查看修复完成的简牍。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2023年5月20日,在荆州文保中心,修复人员查看修复完成的简牍。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春龙始终难忘2002年6月的那个雨天。在湘西里耶古城遗址的一口古井内,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枚带有文字的竹简——秦简。随着秦简陆续出土,张春龙不停地忙于释读和研究。

这是出土秦简的里耶古城一号井(2024年4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翟翔 摄

这是出土秦简的里耶古城一号井(2024年4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翟翔 摄

里耶一号井共出土3.6万余枚秦简牍,字数约20万,主要是秦统一六国的前一年到秦灭亡的前一年间,洞庭郡迁陵县的政府文书档案。从人口、物产、赋税到邮递、司法、医药等,涵盖了当时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这被视为继兵马俑之后秦代考古的又一重要发现。

作为第一手的出土文献材料,简牍具有重要的补史、证史和纠史作用。张春龙举例说,据一些文献记载,秦始皇完成大一统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中并无“洞庭郡”。而这里的记载,恰恰证实了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就已设有“洞庭郡”。

2024年4月12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春龙在研究简牍。新华社记者 张玉洁 摄

2024年4月12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春龙在研究简牍。新华社记者 张玉洁 摄

绵亘万里的古丝绸之路是文明交汇的重要通道,甘肃目前出土简牍6万余枚,其中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两枚“里程简”,意义尤为重大:一枚记录了从长安出发西至张掖郡的20个驿置名称及相互之间的里程,另一枚记录了汉代河西四郡的驿置道路里程。两者共同勾勒出丝绸之路东段路线图,实证了古丝绸之路的存在及具体走向。

这是出土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破城子遗址的《居延里程简》(左)和出土于甘肃省敦煌市悬泉置遗址的《悬泉里程简》(拼版照片,资料照片)。新华社发(甘肃简牍博物馆供图)

这是出土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破城子遗址的《居延里程简》(左)和出土于甘肃省敦煌市悬泉置遗址的《悬泉里程简》(拼版照片,资料照片)。新华社发(甘肃简牍博物馆供图)

“简牍的只言片语承载了真实过往。”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说。

“传统史籍中,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很少受到关注、得以载录。我们看到的一些零散而有限的内容,主要是来自对名臣贤士的往昔岁月交代,而且多有程式化的描述。大量简牍的重见天日,为社会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特别对普通民众、基层吏员的日常生活、所思所念,有难得而真切的呈现。”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孙闻博说。

在秦代,基层官员在食堂吃饭要“刷卡”,以打叉或画圈标记;一名叫“弘”的汉代小吏在悬泉置工作了近20年,一笔笔清楚地记录下他经手的每一批丝路使团的来往接待;公元22年的某一天,汉代肩水金关的27名官吏用“AA制”平摊了朝廷派来慰问的使者接待费用,每人均摊55钱……

竹木无言,文字有意。简牍,勾勒出历史的“大事件”和“小细节”,让泱泱中华文明更加真切、鲜活。

简牍蕴藏中华文脉密码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古老文明,绵延数千年而不绝,文字记录功不可没,简牍的作用极其重要。

“如同先秦时期一个微缩的图书馆。”专家这样评价湖北荆门郭店楚简发现的价值。郭店楚简涉及《老子》《太一生水》等先秦道家文献和《五行》等早期儒家著述,所记载的16篇古籍,有13篇为存世孤本。《太一生水》等篇章均为首次面世,被誉为“改写中国思想史”的“神州第一书”。

山东银雀山汉墓的《孙子兵法》,甘肃武威《仪礼》,敦煌、居延《仓颉篇》《急救篇》……记录在简册上的名篇著作,代代流传。

秦律是中华法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古典文献中只留下一些不成体系的片段记载。1975年,秦吏“喜”的墓地被发现,改善了这一局面。

“喜”的墓中没有值钱的陪葬品,而是层层叠压的竹简,以及书写、修改文字使用的毛笔、铜削。

1155枚竹简、4万余字,在这些“喜”生前摘抄、记录的“工作笔记”中,有《秦律十八种》《法律答问》《为吏之道》等大量细密详备的律令简牍,其中《秦律十八种》包括土地耕作和农业生产相关的《田律》,货币、财物相关的《金布律》,驿传供给饭食相关的《传食律》等。

这是云梦县博物馆展出的睡虎地M11出土的《为吏之道》(复制品)律令简牍(2024年4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这是云梦县博物馆展出的睡虎地M11出土的《为吏之道》(复制品)律令简牍(2024年4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孙闻博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秦法代表理性行政的源头,对后世2000多年影响深远。”

智慧浪漫的楚国人热爱音乐,几十年来楚地考古发现大量钟、鼓、罄、琴、瑟等乐器,以及描绘乐舞场景的纹饰图案,但是一直未见乐谱。2021年,考古工作者在荆州王家嘴的楚墓中发现3200余枚战国简牍,其中160枚包含音乐符号。这些暂被命名为《乐谱》的简牍,使人们有望聆听到2000多年前的妙音。

2024年4月16日,在荆州文保中心拍摄的经过脱色后饱水保存的王家嘴楚简《乐谱》。新华社记者喻珮摄

2024年4月16日,在荆州文保中心拍摄的经过脱色后饱水保存的王家嘴楚简《乐谱》。新华社记者 喻珮 摄

简牍,既映射传世文籍所记载的文明光辉,也填充了传统史籍未能尽数展现的文明缝隙。

简牍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随着科技发展,越来越多的简牍得以修复,不断实证中华文明的有序传承和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西北出土的汉简记载了大量汉代西域管理、丝路往来、典籍西传的细节,凸显了不同民族以及不同文化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甘肃简牍博物馆整理研究部主任肖从礼说。

于1987年发现的敦煌悬泉置驿站,是迄今中国发现并保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多的汉代驿置机构。在悬泉置汉简中,可找到楼兰、且末、乌孙等数十个西域国家使者途经悬泉置的“印迹”。譬如,汉简《龟兹王夫妇留宿悬泉置》中就曾记载,为接待龟兹王夫妇,汉廷在悬泉置布置了“八尺床卧一张,皁若青帷”等生活物品。

这是2023年12月6日在甘肃简牍博物馆拍摄的出土于甘肃省敦煌市悬泉置遗址的悬泉置木简(汉代)。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这是2023年12月6日在甘肃简牍博物馆拍摄的出土于甘肃省敦煌市悬泉置遗址的悬泉置木简(汉代)。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 摄

汉武帝之前,以云贵高原为中心的西南夷地区有滇、夜郎等数十个乃至上百个部族或所谓的古国,创造了高度发达并独具特色的青铜文明。汉武帝时期在云南设益州郡,是当地社会发展上的一个重大事件。由此,当地进入到汉中央王朝的政治版图。

河泊所出土的简牍有滇国、滇相、滇丞、滇廷等古滇国职官和官署的记录,表明汉朝派专门官员对其进行管理。陈伟表示,汉朝设置益州郡后,将文书、职官、户口、赋役、法律制度等系统地扩展到云南地区,开展有效治理,为开发西南边疆、建立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云南河泊所遗址出土的简牍(拼版照片,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云南河泊所遗址出土的简牍(拼版照片,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在中国,不同民族和地域为中华文明的发展贡献了独特的文化元素,各民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交融。

各地习俗不同,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语书》,利用律令加以统一;《日书》中的《秦楚月名对照表》则将秦地与楚地的月份名称一一对照,让人一目了然。专家认为,这应是在秦统一后,特意编制此类手册,让原属不同文化和习俗圈的民众便于沟通。

2024年4月15日,参观者在云梦县博物馆睡虎地秦简展厅参观。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2024年4月15日,参观者在云梦县博物馆睡虎地秦简展厅参观。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随着释读和研究的深入,简牍作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更加凸显。梳理各地出土的汉代简牍不难发现,“汉承秦制”。作为统一的王朝,汉朝延续发展秦朝治理体系,无论是长江、黄河流域,还是西北地区、西南边疆,各地的职官制度、户籍制度以及文化典籍流传等基本趋同。这说明,在设置郡县、纳入王朝体制的地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演进趋势明显。

如今,简牍中蕴藏的文化密码不断被破译,人们可以从中探寻中华文明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历史依据,更可从中深切感悟文化归属与自信。

文字记者:廖君、严勇、何问、喻珮、张玉洁、林建杰

来源:新华社  2024年04月24日16:20

分享到:

(责编:陈悦、刘军涛)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安徽黟县:蓝天白云入画景

  7月7日,小暑节气,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村景色旖旎,蓝天白云与粉墙黛瓦静静倒映在澄澈如镜的南湖中,天水相融,如诗如画。(无人机照片)施亚磊 摄  7月7日,小暑节气,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村景色旖旎,蓝天白云与粉墙黛瓦静静...

山水人文竞芬芳——万荣县串联自然人文资源勾勒文商融合新图景 

每日新闻网讯:记者 韩维元  通讯员 赵瑞秀“两水两山两名楼笑城果香远,三王三凤三故里万荣争气牛”,一副楹联道出了万荣的地理环境和人文风情。近年来,万荣县依托地处黄河与汾河交汇处的自然禀赋和11处国家级保护文物...

北京潮得像“回南天”?真相其实是这样的

图为7月2日拍摄的北京市凉水河。新华社记者 田晨旭 摄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田晨旭)“在北京感受到了广东的回南天”“谁还分得清北京和热带雨林”……这两天,关于“北京闷热天气”的相关话题屡次冲上热搜,不少人认为这是...

中国东极夏日旅游升温

  7月4日,游客在抚远市东极阁上观看日出。  入夏的“华夏东极”黑龙江省抚远市平均气温20摄氏度左右,江风送爽,吸引众多游客来到这里度夏。近年来,抚远市凭借其地理优势与文旅禀赋,重点培育东极观光、界江旅游等旅游产品。 ...

黄河壶口瀑布呈现瀑布群景观

 7月4日,游客在山西吉县黄河壶口瀑布景区欣赏壮美瀑布群景观。近日,受上游降雨增多和万家寨水库调节放水影响,黄河干流迎来汛期。位于晋陕两省交界的壶口瀑布水量增大,主副瀑布连成一线,呈现壮美瀑布群。(无人机照片)

高校研学游不应只是“打卡”

  进入暑期,高校陆续开启暑期参观模式。近日,一则有关清华北大暑期开放的消息,引发各界关注。据悉,清华大学除周一为校园休整日外,周二到周日均开放校园。北京大学暑期校园开放时间为7月7日至8月16日。两校均采取“抽签+即时...

安徽省亳州市臧大春书画未老夕阳红

本刊网王平、苏士领、耿治国每日新闻网讯:乙巳盛夏的一天,记者走进安徽省亳州市观堂镇文化站工作室。就像走进中华文化的博物馆,翰墨飘香沁人肺腑,中堂、条幅、扇面,手扎、绘画悬挂四壁;篆、隶、楷、行、草书法种类丰富多样,宛如一...

暑期旅游高峰将至 北京成暑期热门目的地Top1

  暑期旅游高峰将至。美团旅行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暑期整体文旅预订增速同比上涨近38%,北京、上海、青岛、成都、西安、重庆、南京、威海、广州、昆明位列热门暑期旅游目的地Top10。  此外,不少年轻游客涌入三线以下...

浙江武义:游客漂流消暑乐享清凉

  7月2日,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峡谷溪水中漂流消暑,乐享清凉。  随着暑期到来和天气转热,金华市武义县依托绿水青山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吸引了各地游客携带家人前往度假游玩避暑,亲近自...

烟台高新区举办“守好钱袋子 护好幸福家” 防范非法集资宣传进校园活动

每日新闻网讯(文图/吕本政 张远哲) 为扎实开展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活动,充分发挥宣传教育的引领作用,6月24日下午,烟台高新区金融稳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举办了“守好钱袋子,护好幸福家”防范非法集资宣传...

2024
04/25
08:56
浏览量: 8877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新修订的《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有何亮点?

新修订的《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有何亮点?

百米长卷颂朝阳 赞红山诗词辽宁朝阳市书画展盛大展出

百米长卷颂朝阳 赞红山诗词辽宁朝阳市书画展盛大展出

安徽南陵:春茶抢“鲜”开采忙

安徽南陵:春茶抢“鲜”开采忙

风雨兼程    春华秋实 湖南省衡南四中举行校友助教助学暨建校60周年庆典

风雨兼程 春华秋实 湖南省衡南四中举行校友助教助学暨建校60周年庆典

剑阁县鼓楼幼儿园举行2023年秋季 开学典礼

剑阁县鼓楼幼儿园举行2023年秋季 开学典礼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