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文化·旅游 > 走读南浔:“原味”古镇不难寻

走读南浔:“原味”古镇不难寻

来源:新华社 | 时间:2024-08-19 11:02:34 | 点击:3388

新华社杭州8月18日电 题:走读南浔:“原味”古镇不难寻

新华社记者张典标、段菁菁

朝暾初露,氤氲河道间偶有小篷船穿行而过,两岸的石阶小码头上,阿婆淘米浣洗,开启一天的生活。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770多岁的南浔古镇就在这熹微晨光中醒来。

64岁的翁丽美早早出门,到一公里外的菜市场采购食材。她和丈夫利用自家老宅经营餐馆和民宿,正值暑期旺季,忙得不亦乐乎,“游客冲着我家的私房菜而来,更是奔着‘原汁原味’的古镇而来”。

“江南古镇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灰瓦白墙、淼淼水波,初看南浔古镇,和其他江南水乡并无二致;走进一间间旧宅、庭院,才能体味南浔在一众江南古镇中独树一帜的奥秘。

清晨,南浔古镇景区写生的学生记录运河古镇美景。(沈勇强 摄)

传统江南厅堂与浪漫欧式建筑被高墙揽入一院,中式连廊铺设着进口釉面花纹地砖,工艺失传的法国蓝晶玻璃在木质窗棱上闪耀百年前的光辉……在当地商贾张氏旧宅建筑群内,中西合璧的艺术审美让游客啧啧称奇。

商贸往来中,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浔商逐步接受了西方文化艺术,并体现在生活中。东西方建筑交相辉映,形成了南浔古镇的独有特色。

在南浔,浔商留下“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的传奇。如今,人们不仅可以在此感受兼容并蓄的古镇气韵,更可体悟从商向善的家风文化。

在古镇最大的私家园林小莲庄内,坐落于廊榭亭阁间的叔苹奖学金展览馆引得游客驻足。20世纪30年代,由“四象”之一顾家创办的“叔苹奖学金”,一直延续至今,累计奖励学生近万人。“浔商百年,‘得诸社会,还诸社会’的气度与担当,让人感佩。”游客叶清兆有感而发。

有形的宅第园林与无形的文化精神得以保存,离不开当地的远见和定力。

地处长三角腹地的南浔,坚持“没有想好之前坚决不动”的原则,留住了一个“人家尽枕河、水巷小桥多”的古镇。

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保存完好的南浔古镇作为运河遗产点之一,成为全国首个整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古镇。

为打造“活着”的古镇,南浔在规划古镇时特地保留景区北部的居住功能。南浔古镇百间楼社区原党总支书记李剑平说,近年来,古镇5000余名原住民自愿以老房置换新房的方式迁出。对留下来的原住民,当地改善基础设施、允许屋内改造,让他们过上舒适的现代生活;同时鼓励他们参与景区服务业,共享古镇发展红利。

夜幕降临,游客乘坐游船欣赏古镇灯光秀。(沈勇强 摄)

82岁的原住民陈锦林说:“古镇里还能见到沿街叫卖的菜贩,河边洗衣的居民,这里还保留着我们童年的记忆、亲情的味道。”

古镇是故乡人心中的乡愁,也是外乡人眼里的风景。这两年,退休后的上海游客汪锦良几乎每年都要来南浔住上些时日。“随着东大街重开、宝善河水系修复,古镇越来越美,人气也越来越高,但烟火气和人情味,是南浔不变的底色。”他说。

生活着的古镇,活态的文化。与小莲庄隔溪相望的嘉业堂,是我国近代规模最大、藏书最富的私家藏书楼之一。这里不仅对外开放,馆内珍藏的雕版也发挥“余热”——雕版印刷传习基地的建立,让传统技艺在藏用之间被“唤醒”。

河岸随处可见的茶馆里,“南浔三道茶”——甜茶、咸茶和清茶三种茶品,向游客展示着南浔的待客文化和处世之道。70岁的朱国华经营的茶馆常常排起长队,“卖了十几年‘三道茶’不涨价,为的是让更多人知道南浔茶文化。”

每年一届的南浔古镇桨板公开赛在南浔古镇举行,来自各地的300余名选手参与角逐。(沈勇强 摄)

近年来,南浔国际亲子艺术节、古镇桨板公开赛、运河音乐节等活动,为南浔古镇注入了文化新“活水”。今年6月,第一次来南浔参加桨板公开赛的匈牙利选手丹尼尔感叹:“现代体育赛事与古镇的结合,赋予了古镇新活力和新可能。”

2024年“五一”假期,各地游客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古镇景区游览。(沈勇强 摄)

2023年初,南浔古镇主动打开大门,向全球游客永久免票,与游客共享原味古镇。当年接待游客量达1235万人次,预计今年游客将突破2000万人次。

“南浔古镇正成为全区发展的‘发动机’和彰显文化自信的‘金名片’。” 南浔区委书记温建飞说,“未来,我们将以南浔古镇为引擎,推动区内双林、菱湖等古镇集群的复兴,继续做好‘保护先行、文化传承、活化利用’三篇文章。”

责任编辑:吴闻达】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山海相拥,文艺出圈!解锁烟台高新区8个私藏打卡秘境

每日新闻网讯(文图/吕本政 修培榕)当海浪雕刻出建筑的曲线,当非遗技艺在指尖流转,当咖啡香混着海风飘散——这里不是青岛,也不是威海,而是烟台高新区!这片被低估的滨海秘境,正以独特的“山海文艺腔调”悄然出圈。今天,带你探访...

【全环境立德树人】学前有法 善育有规

——烟台高新区益文幼儿园走进社区开展为民服务宣讲活动近日,烟台高新区益文幼儿园走进海兴社区、海越社区、海博社区、海天雅筑小区开展“学前有法 善育有规”为民服务宣讲活动。宣讲教师围绕今年学前教育宣传月的主题,以深入解读《中...

安徽黟县:蓝天白云入画景

  7月7日,小暑节气,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村景色旖旎,蓝天白云与粉墙黛瓦静静倒映在澄澈如镜的南湖中,天水相融,如诗如画。(无人机照片)施亚磊 摄  7月7日,小暑节气,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村景色旖旎,蓝天白云与粉墙黛瓦静静...

山水人文竞芬芳——万荣县串联自然人文资源勾勒文商融合新图景 

每日新闻网讯:记者 韩维元  通讯员 赵瑞秀“两水两山两名楼笑城果香远,三王三凤三故里万荣争气牛”,一副楹联道出了万荣的地理环境和人文风情。近年来,万荣县依托地处黄河与汾河交汇处的自然禀赋和11处国家级保护文物...

北京潮得像“回南天”?真相其实是这样的

图为7月2日拍摄的北京市凉水河。新华社记者 田晨旭 摄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记者田晨旭)“在北京感受到了广东的回南天”“谁还分得清北京和热带雨林”……这两天,关于“北京闷热天气”的相关话题屡次冲上热搜,不少人认为这是...

中国东极夏日旅游升温

  7月4日,游客在抚远市东极阁上观看日出。  入夏的“华夏东极”黑龙江省抚远市平均气温20摄氏度左右,江风送爽,吸引众多游客来到这里度夏。近年来,抚远市凭借其地理优势与文旅禀赋,重点培育东极观光、界江旅游等旅游产品。 ...

黄河壶口瀑布呈现瀑布群景观

 7月4日,游客在山西吉县黄河壶口瀑布景区欣赏壮美瀑布群景观。近日,受上游降雨增多和万家寨水库调节放水影响,黄河干流迎来汛期。位于晋陕两省交界的壶口瀑布水量增大,主副瀑布连成一线,呈现壮美瀑布群。(无人机照片)

高校研学游不应只是“打卡”

  进入暑期,高校陆续开启暑期参观模式。近日,一则有关清华北大暑期开放的消息,引发各界关注。据悉,清华大学除周一为校园休整日外,周二到周日均开放校园。北京大学暑期校园开放时间为7月7日至8月16日。两校均采取“抽签+即时...

安徽省亳州市臧大春书画未老夕阳红

本刊网王平、苏士领、耿治国每日新闻网讯:乙巳盛夏的一天,记者走进安徽省亳州市观堂镇文化站工作室。就像走进中华文化的博物馆,翰墨飘香沁人肺腑,中堂、条幅、扇面,手扎、绘画悬挂四壁;篆、隶、楷、行、草书法种类丰富多样,宛如一...

暑期旅游高峰将至 北京成暑期热门目的地Top1

  暑期旅游高峰将至。美团旅行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暑期整体文旅预订增速同比上涨近38%,北京、上海、青岛、成都、西安、重庆、南京、威海、广州、昆明位列热门暑期旅游目的地Top10。  此外,不少年轻游客涌入三线以下...

2024
08/19
11:02
浏览量: 3388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新修订的《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有何亮点?

新修订的《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有何亮点?

百米长卷颂朝阳 赞红山诗词辽宁朝阳市书画展盛大展出

百米长卷颂朝阳 赞红山诗词辽宁朝阳市书画展盛大展出

安徽南陵:春茶抢“鲜”开采忙

安徽南陵:春茶抢“鲜”开采忙

风雨兼程    春华秋实 湖南省衡南四中举行校友助教助学暨建校60周年庆典

风雨兼程 春华秋实 湖南省衡南四中举行校友助教助学暨建校60周年庆典

剑阁县鼓楼幼儿园举行2023年秋季 开学典礼

剑阁县鼓楼幼儿园举行2023年秋季 开学典礼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600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