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诗坛荟萃 > 传承书院文化 书香浸润乡村

传承书院文化 书香浸润乡村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5-05-25 17:22:46 | 点击:402

学生在文宇阁书院阅读。

邓龙华摄

文宇阁书院鸟瞰。

徐 铮摄

“江右书院甲天下”,江西的书院文化底蕴深厚、绵延至今,白鹿洞书院、濂溪书院、鹅湖书院、白鹭洲书院等声名远扬。

如今,在江西宜春市万载县鹅峰乡,有一座藏书300余万册、年服务超10万人次的文宇阁书院。传承书院文化传统,文宇阁书院广泛搜集散落在民间的古籍、地方文献尤其是新编地方志,全年对外免费开放,让书香浸润乡村,使学习蔚然成风,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农家子弟,建设图书馆回报家乡

书院兴起于唐、成形于宋、传承至明清,是古代重要的藏书、修书以及文化教育机构,也是思想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

万载县曾有书院49所,书院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

“张岩书院、龙河书院、东洲书院、正谊书院等先后建成。书院文化传承发展至今,龙河书院已发展成为如今的万载中学,正如清朝道光年间的一副楹联所说——‘道法相传清流万古,人文继起秀挺千山’。”万载县委宣传部部长黄云辉说。

底蕴深厚的书院文化传承不息。“去文宇阁书院!”如今,万载县鹅峰乡建起了一座江西省最大的民办公益图书馆——文宇阁书院,市民们和乡亲们常常来到这里看书、学习。

文宇阁书院的创始人袁宇是个80后,出生于万载县里泉村,自小喜爱阅读。上中学时,他在万载县图书馆偶然查阅到一本《万载县志》,家乡近1800年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让袁宇大为震撼。

袁宇说:“万载县最早的书院是位于县城西部株潭镇获富里的张岩书院,由临江儒学教授、万载籍人张千崖创建于元朝至元年间。”元朝《重修张岩书院记》记载:“有楼以藏圣贤之书,有堂以尊师而讲学,有四斋以居其学者……”清朝人评价其“弦诵衣冠,比于京洛,盖一时之盛也。厥后人才辈出。”

“万载为什么名人辈出、社会昌明?家家户户为什么尊师重教、重视读书?《万载县志》道出了渊源。”袁宇说,读史使人明志,“我尤其钦佩从家乡走出去的一个个名人,也对回到万载兴建书院、点亮一方的事迹‘心向往之’。”

与书结缘,他逐步成为一名专注于旧书买卖与收藏的书商,手中的藏书越来越丰富。

“我不想做一个单纯买书卖书的书商,也坚信读书成才的道理,所以我希望拿出好书回报家乡。”2008年,袁宇回老家,利用家里1000平方米左右的空间、依托近20万册图书资料建起了第一个乡村公益图书室。此后为了更方便乡亲们看书,又建起4个图书室。

“看书免费,借书也免费。图书室从一开始就不要押金、不设门槛。当时有人好意提醒我‘要是借出去的书不还咋办?’我说‘不还说明人家喜欢看、用得着,这是书的最大价值。书一旦没人看,才让人难过呢。’”袁宇回忆,“一直以来,书籍几乎没有丢失。这说明乡亲们爱书惜书、文明向上。就从这小小的细节,我就觉得文宇阁书院的价值达到了。”

万载县政府看到袁宇的图书室给当地带来的可喜变化,决定给予大力扶持——在东田村为其征得45亩集体用地,并通过文化产业扶持项目、文化人才奖补项目等政策,共投入575万元资金助力文宇阁书院建设。

2020年,位于3个乡镇交界处、建筑面积逾1.5万平方米的文宇阁书院正式建成,辐射附近31个行政村的10万余群众。

“女儿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就经常和同学们结伴来看书。尽管步行过来要半个小时,孩子们还是乐此不疲。”正在文宇阁书院看书的三兴镇花塘村村民龙小琳说,“村里的孩子能与书为伴,多幸福啊!”

“文宇阁书院书籍丰富、安静典雅,有浓厚的学习氛围。我闺蜜的女儿准备研究生考试就是在这里复习的。”龙小琳说,“最终顺利考上了,我们都替她高兴。”

如今,文宇阁书院已成为万载县图书馆分馆,实现图书通借通还,乡亲们不出村就能借到县城里的书。“文宇阁书院拿出30万册图书进入全县流通,让这些书能被全县读者看到,更好地‘活起来’。”袁宇说。

“乡亲们不是不想读书,而是需要优质的阵地和服务来吸引和引导。”当学生们手牵手、老人与孩子一起走进文宇阁书院,袁宇看到学习的风尚愈加浓厚,他也更加笃定内心的想法:“让书香浸润乡村、学习蔚然成风,推进乡风文明。”

30多万种地方文献,讲述着祖辈的故事

古代文章典籍得到保存,先贤思想得到阐释和发扬,书院功不可没。

“傍百年树,读万卷书”,书院不仅是重要的教育机构,也是当地藏书和学术研究的中心。许多著名书院都以丰富的藏书闻名,不仅支持了书院的教学和学术活动,还成为保存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披卷堪知华夏,开篇可阅春秋”,这副对联悬挂在文宇阁书院的地方文献馆前。

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包建民在国图工作42年,文宇阁书院的地方文献尤其是新编地方志之丰富,让他赞叹连连,“记录1949年以后历史的地方志,我们称其为新编地方志,文宇阁书院收藏了5.7万多种,数量接近国家图书馆。文宇阁书院的乡镇志、行业志、部门志、山水志,十分丰富,为读者、学者查资料、做研究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地方文献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乡愁记忆。”袁宇说,“文宇阁书院收集了全国所有县、市、区的新编地方志,几千所大中小学的校史校志,以及数量可观的家谱、校友录……地方文献总量达30多万种。每个中国人来到这里,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家乡,祖辈的故事翻阅中历历在目,这是历史文化的延续、家国情怀的传承。”

地方志,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历史、文化、人物、风物、民俗等多个方面,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地情文化。其价值在于“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它是由当地人记述当地事,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因此不仅是“资治之书、辅政之书”,还能服务当下、鉴古知今。

“收集地方志,抢救性挖掘散落在各地的宝贵资料,我以为是在保护地方的历史、国家的历史。我们收藏起来,民间就保留了一个个文明火种。”袁宇说,“阅读、研究地方志,能辅助经济社会治理,提升人们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此外,还能激发更多人拼搏奋斗的意志,就好比我小时候阅读《万载县志》而备受鼓舞一般。”

怎样让收藏的地方志更好发挥作用?包括包建民在内的两位国图老专家,正义务为文宇阁书院编录一本《文宇阁藏中国新编地方志(提要)目录》,工作已持续近4年。“下一步计划是将文献数字化,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我国各地、各行业、各部门的历史演进过程。”包建民说。

来自重庆巫山县的70后读者杜泽兴奋地找到了自己家乡的地方志,他小心翼翼地一页页翻阅着泛黄的书页。“地名没变,景观迥异,几十年间的变化真是大啊。”杜泽说,“每个人的成长始终与家乡的发展、国家的进步相伴随,我们一代代人要接续奋斗,创造新的历史。”

袁宇说,如果小小的书院能够收藏历史、传播文化,“那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看古籍、品经典,增强对祖国和家乡的认同与热爱

书院是文明薪火相传的重要阵地。如今,许多读者慕名到文宇阁书院读县志、看古籍、品经典。

“藏书不是目的,目的是开放。”袁宇说,“好书不应该被锁在柜子里,文宇阁书院的理念也是全民共享。我们全年无休、免费开放。”

文宇阁书院现有藏书、刊(实)物300多万本(册、件),其中图书260万余册、期刊10万多册、历史报纸1万多份,其他文献资料和具有文化特色的实物5万多件,还有连环画3万余册、古籍1000余册、杂志创刊号1000余种。

“一个乡村图书馆的藏书比不少城市的图书馆还要丰富,可谓洋洋大观。”包建民说。

“不可否认,以文史资料等为代表的很多地方文献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消失,如果不收集起来,就会变成‘废品’‘纸浆’。”这些袁宇心中的宝贝,他统统拿出来与村民分享。

专程前来阅读的罗城镇村民胡艳清说:“这里的很多书是在书店和公共图书馆看不到的,让我大开眼界。据我了解,现在很多读者都会慕名来到文宇阁书院,遨游不一样的书海。”

书院的重要功能是“传道”,以文化人。历史上,有书院以讲学、会讲等传递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人格,有书院提倡培养既有道德操守又能经世济民的人才。“希望乡亲们能在书院里多读书、读好书,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对祖国和家乡的认同与热爱。”袁宇说。

文宇阁的“镇馆之宝”——全套1500册影印版的文渊阁版《四库全书》,是袁宇2008年花52万元购买的。常常有人问他:“把《四库全书》放在一座乡村图书馆,意义有多大?”袁宇说:“山区物质贫乏,但孩子们自小就知道中华文化所到的高度,会自信满满地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了解党的革命历史、地方风土人情,就来这里听讲座、参加读书会。”读者陈宏说。文宇阁书院广泛开展阅读推广、理论宣讲、科学普及、研学旅游等活动,仅2024年就开展活动300余场,参与的干部群众达2万余人次。

文宇阁书院在大厅显著位置专门开设了理论专栏,有马列经典、党的创新理论著作5000余册。馆内的红色文化展览馆也人气很高,1万多件红色藏品、3万多册藏书特色鲜明。建馆以来,红色展览馆接待人数超15万人次,6万余名中小学生在此开展红色研学。

文宇阁书院每年服务读者超10万人次。袁宇说:“书院还要将收藏、开放、研究、普及的工作持续下去,让万千藏书在这里栖息,更好地服务乡村文化振兴、文化传承发展。”

责任编辑:潘晓文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昆仑石刻”引发学术争鸣 真理就该越辩越明

 最近,一则文史领域的学术资讯火出了圈。《光明日报》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仝涛的文章《重大发现!秦始皇派人去昆仑山采长生不老药的石刻找到了》后,诸多专家学者围绕着石刻真伪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光明日报》也在“...

巴金《火》:全民抗战 浴火新生

  巴金《火》的多个版本,中国现代文学馆巴金藏书文库藏。作者供图  1938年深冬,桂林城在日寇的狂轰滥炸下化作一片火海。巴金站在月牙山上,这位以笔为剑的战士目光穿透“半个天空的黑烟”,凝视着这座正在被烈焰吞噬的城市。火...

用古诗词“命名”当下,让生活精致一公分

《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云上”千人团  诗意地吃,诗意地穿,诗意地栖居,诗词的日常性和生命力正在被激活。  ——————————  看到广州人李耀鹏传承四代的美食“煎堆”,你想起了哪句诗?是“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

最"炫"中国风,跟着古诗词里的远方去旅行

  【文艺星青年按】暑假进入倒计时了,不少孩子在假期里参加夏令营或是随父母出游。出去玩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但写游记,可就不一定了。如何优雅又不失水平用文字描述出游见闻和感想?不妨先来学学古人的旅行日记吧~  泰山  《望...

古诗词里话劳动

廉彩红劳动不只与汗水和辛苦相关,也与美相连。劳动者是美的,劳动的场景是动人的,劳动的果实是甘甜的。劳动中绽放的美丽与诗意,被历代诗人精准捕捉。他们用笔墨记录下劳动的详细过程,抒发着对劳动的歌颂和赞美。通过这些古诗词,我们...

仁言任语 : 缘深意长

       每日新闻网北京讯  任亚军  二0二五年六月三十一日,应袁志华、刘万春弟之邀,前往中国行为法学会新址参观,与诸位领导共商发展大计。意外邂逅惠主任,竟是十几年前的老友。

道中华|唐诗:中国古典诗歌的典范

如果说中国的诗坛是一片高原,那么唐诗无疑属于这片高原最为辉煌的高峰。有唐一代,国家统一、疆域辽阔,李白咏叹“黄河之水天上来”(《将进酒》),杜甫面对泰山感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岑参遥至西域领略雪山、大...

中华诗词:最美的乡愁

飞扬的诗词 文化的乡愁   (原载2017年2月17日   作者:刘汉俊   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吸引了海内外亿万中华儿女回望乡愁的目光。此前的汉字大会、成语大会、楹联大赛、灯谜大赛,一次次地让我们领略到中国...

仁言任语: 从商丘热土到北漂的维度跃迁

      每日新闻网北京讯 :任亚军  1996年元旦,改革开放的浪潮激荡神州,我毅然放下仕途之笔,以不惑之年跃入商海洪流。在商丘这片沃土上,梦想生根发芽:2000年3月,打造商丘一流的凯旋酒店;2

诗乐精华在美育

【光明书话】  什么是文学经典?叶嘉莹先生说:“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诗经》《楚辞》和李白、杜甫的诗歌就是中国文学中的重要经典,其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精神。  流淌在中国人血脉中的《诗》魂  《诗...

2025
05/25
17:22
浏览量: 402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首届亚洲女子冰球锦标赛在北京举办 中国队取得开门红

首届亚洲女子冰球锦标赛在北京举办 中国队取得开门红

再回味: 利民镇-蔡家羊汤

再回味: 利民镇-蔡家羊汤

仁言任语: 从商丘热土到北漂的维度跃迁

仁言任语: 从商丘热土到北漂的维度跃迁

“侨助高质量发展——侨领走进广交会”活动在广交会展馆举行

“侨助高质量发展——侨领走进广交会”活动在广交会展馆举行

刘成宏近作两首- 沁园春

刘成宏近作两首- 沁园春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