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诗坛荟萃 > 读取历史和现实,重建现代家风

读取历史和现实,重建现代家风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5-05-23 16:16:31 | 点击:427

《中国人的家风》书封。海南出版社供图

现代人的家风家教跟传统家风家教有了很大的不同,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无论是社会经济的运行模式,还是家庭结构模式,现代都大大不同于古代。传统的大家庭,多有三世、四世同堂的现象;现代家庭,多是两代三口之家。

对于一般家庭来说,人们的日常行为模式也发生了时代的变化。“家长制模式”基本成为过去,“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原则被淡忘,父亲或母亲等家长在家里说一不二的权威被消解……按照一些人的观察,不仅我们的家庭迅速发展到以孩子为中心,就是世界范围内的家庭,也在经历“逐子女而居”的过程。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和家庭意识到家风家教的重要性。“卷”和焦虑是人们都注意到的现象,解决方法之一就是家庭要承担起应有责任。我在《中国人的家风》中说,家在人们心中是光明温暖的象征,在总结古今中外的家风家教的基础上,我们需要重建家庭成员关系,重建家庭伦理责任。

传统家风仍值得现代人传承

传统中国人的家风有见贤思齐的现象,一旦某家总结出好的家风,便会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如《颜氏家训》《温公家范》《朱子家训》等。我注意到,《朱子治家格言》问世之后,其中的不少家训成为很多人家的家风。前不久,一个张姓人家子弟还感慨地跟我说,他小时候见外公给他们写春联、寄语,经常会写“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我说这就是《朱子治家格言》里的话,成为千家万户代代相传的行为模式。

传统中国的家风家训中,有大量让现代人敬服羡慕的地方,如不少人对曾国藩家的“书蔬鱼猪早扫考宝”的八字家风很有印象。但在现代人的日常行为模式里,大概只有读书一项还和曾家家风沾边,其他多付之阙如。早起的不多(早),自己扫地的不多(扫),跟先人对话的不多(考),跟邻居经常走动的不多(宝)。

传统中国的孝道是全民遵循的人伦大道,但现代人很少有人知道,一味顺从父母,甚至父母有错也不劝谏父母,陷父母于不义,是不孝;或者,自己在外阿谀讨好,或作威作福,从而陷父母于不义,也是不孝;家境贫寒以至于父母到老了,子女不能改善生活以供养父母,同样是不孝。这些不孝的原则放到今天,估计会有不少人汗颜。

因此,传统家风仍值得现代人传承,不能因为其属于历史而将其弃置一边,不能因为生产生活方式的古今之变,就想当然地以为传统家风不适用于今天。孔子所在的春秋时代的贵族家风、汉唐时代的士族家风、宋代的士大夫家风、明清的平民家风,都有可圈可点之处,都是我们建设家风的来源与基础。比如,从汉代到明清,中国人多知道的“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等,在今天更有现实意义。

现代家庭的平等原则:对待家人要像对待朋友一样

传统中国的家风家教中,多有要子孙立志的训示。这在今天同样有现实意义。“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一名。”自给子女取名字开始,我们就给孩子寄予了美好的希望,也是要孩子明白,立身处世应该有所立有所处。青少年时期的立志非常重要,父母通过取名引导让他早早立下志愿,这样他就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人生的展开中有所安顿。

今天的青少年习惯了对物质生活的享有,对信息世界的消费,习惯了按流行的模式如升学、毕业、工作等模式生活,有时候反而缺失了自己主动的人生志向。因此,一旦在学习、工作中不如意,就容易归咎于父母和“原生家庭”的责任。

今天的种种现实,既可以从时代发展中找原因,也可以从家庭运行模式中找原因。人们习惯把家当作一个睡觉休息的空间、一个两代人之间或夫妻之间的活动场所,却忽略了一个问题——这样的空间需要共建,需要治理。宋代大儒朱熹说过,每个人都应该在家庭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柔)。可见,传统的修身齐家到了朱熹的时代,已经有了人格独立和角色身份配合的要求。

当然,现代家庭跟传统家庭确实有所不同。我在《中国人的家风》中,总结了从历史到现实的经验,提出一个现代家庭的平等原则:对待家人要像对待朋友一样。因为只有像对朋友一样对待父母、伴侣和子女,我们才有彼此的尊重之心、平等之义,以及边界感。

这种平等精神虽然在现代家庭是一个普遍现象,但还没有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来,家人之间还缺乏应有的尊重和边界感。查家人日记、手机、朋友圈的现象,把伴侣和孩子视为自己私产的现象,仍较为普遍。

现代家风是家庭成员一起成就的

“安顿”是这些年流行的热词,我也写过《安顿之书》,从家风、节气节日时间、经典等多方面,尝试给人们提供安身立命的参照。在我看来,现代家庭的家风不是自上而下给予的,不是父母或先人设定的,而是家庭成员一起参与成就的。

比如,孩子的学习教育,如果父母不珍惜这个机会,参与到共读、共学中来,家庭中的代际联系就缺乏基础。一旦孩子毕业或到异地工作生活,孩子与父母的联系就徒有其表,甚至连徒具形式的形式都会丧失。

有一个三口之家,孩子目睹父母工作持家的艰难,希望一家人开开心心,就以“不皱眉头”要求父母和自己。从此以后,她把学习中不愉快的事情、父母把工作中不愉快的事情,都放到屋外,只要在家,三口之家就是开心的。父母感念地对采访者说,他们的家风就是“不皱眉头”。

子女参与家风的形成,在今天不是孤例。子女和父母在通读古今中外的历史中,找到那些家庭生活的正大有益的原则,非常普遍。如读书、学习乃至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子女都对家庭有建设之功;不少家庭的餐桌饭菜曾经简单,只具自家乡土风味,但子女的参与,让各地美食都出现在自家的餐桌上。

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中,我对现代家风的建设充满信心。在科技文明把人拉入智能化的时代,在个人的身份多元丰富的时代,人们的“修身齐家”更有现实意义。元宇宙、二次元、数字原住民、AI等,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其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或许可以从人的修齐之道来着手解决。我相信,“回家!爱你的家人!”会成为文明社会的共识。

(作者系文化学者)

余世存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5月23日 08版

责任编辑:韩玉


【作者:余世存】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昆仑石刻”引发学术争鸣 真理就该越辩越明

 最近,一则文史领域的学术资讯火出了圈。《光明日报》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仝涛的文章《重大发现!秦始皇派人去昆仑山采长生不老药的石刻找到了》后,诸多专家学者围绕着石刻真伪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光明日报》也在“...

巴金《火》:全民抗战 浴火新生

  巴金《火》的多个版本,中国现代文学馆巴金藏书文库藏。作者供图  1938年深冬,桂林城在日寇的狂轰滥炸下化作一片火海。巴金站在月牙山上,这位以笔为剑的战士目光穿透“半个天空的黑烟”,凝视着这座正在被烈焰吞噬的城市。火...

用古诗词“命名”当下,让生活精致一公分

《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云上”千人团  诗意地吃,诗意地穿,诗意地栖居,诗词的日常性和生命力正在被激活。  ——————————  看到广州人李耀鹏传承四代的美食“煎堆”,你想起了哪句诗?是“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

最"炫"中国风,跟着古诗词里的远方去旅行

  【文艺星青年按】暑假进入倒计时了,不少孩子在假期里参加夏令营或是随父母出游。出去玩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但写游记,可就不一定了。如何优雅又不失水平用文字描述出游见闻和感想?不妨先来学学古人的旅行日记吧~  泰山  《望...

古诗词里话劳动

廉彩红劳动不只与汗水和辛苦相关,也与美相连。劳动者是美的,劳动的场景是动人的,劳动的果实是甘甜的。劳动中绽放的美丽与诗意,被历代诗人精准捕捉。他们用笔墨记录下劳动的详细过程,抒发着对劳动的歌颂和赞美。通过这些古诗词,我们...

仁言任语 : 缘深意长

       每日新闻网北京讯  任亚军  二0二五年六月三十一日,应袁志华、刘万春弟之邀,前往中国行为法学会新址参观,与诸位领导共商发展大计。意外邂逅惠主任,竟是十几年前的老友。

道中华|唐诗:中国古典诗歌的典范

如果说中国的诗坛是一片高原,那么唐诗无疑属于这片高原最为辉煌的高峰。有唐一代,国家统一、疆域辽阔,李白咏叹“黄河之水天上来”(《将进酒》),杜甫面对泰山感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岑参遥至西域领略雪山、大...

中华诗词:最美的乡愁

飞扬的诗词 文化的乡愁   (原载2017年2月17日   作者:刘汉俊   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吸引了海内外亿万中华儿女回望乡愁的目光。此前的汉字大会、成语大会、楹联大赛、灯谜大赛,一次次地让我们领略到中国...

仁言任语: 从商丘热土到北漂的维度跃迁

      每日新闻网北京讯 :任亚军  1996年元旦,改革开放的浪潮激荡神州,我毅然放下仕途之笔,以不惑之年跃入商海洪流。在商丘这片沃土上,梦想生根发芽:2000年3月,打造商丘一流的凯旋酒店;2

诗乐精华在美育

【光明书话】  什么是文学经典?叶嘉莹先生说:“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诗经》《楚辞》和李白、杜甫的诗歌就是中国文学中的重要经典,其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精神。  流淌在中国人血脉中的《诗》魂  《诗...

2025
05/23
16:16
余世存
浏览量: 427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首届亚洲女子冰球锦标赛在北京举办 中国队取得开门红

首届亚洲女子冰球锦标赛在北京举办 中国队取得开门红

再回味: 利民镇-蔡家羊汤

再回味: 利民镇-蔡家羊汤

仁言任语: 从商丘热土到北漂的维度跃迁

仁言任语: 从商丘热土到北漂的维度跃迁

“侨助高质量发展——侨领走进广交会”活动在广交会展馆举行

“侨助高质量发展——侨领走进广交会”活动在广交会展馆举行

刘成宏近作两首- 沁园春

刘成宏近作两首- 沁园春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