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诗坛荟萃 > 作家手稿是解密文学发生的钥匙

作家手稿是解密文学发生的钥匙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5-05-21 17:06:38 | 点击:393

茅盾《子夜》手稿 资料图片

朱自清《诗言志辨》手稿 资料图片

郭沫若《水调歌头·赞焦裕禄同志》手稿

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建馆40周年之际,作家毕飞宇、孙甘露分别将珍藏多年的长篇小说《玉米》和短篇小说《信使之函》手稿捐赠出来,成为丰富馆藏的新力量。

在电脑写作甚至人工智能写作成为讨论热点的新媒介时代,作家手写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当下,部分年龄稍长的作家还在坚持手写,可以想见的是,随着时代转型与时间推移,作家亲笔书写的文稿将会越来越稀少,也越来越珍贵。不过同样可以相信的是,在与现代文明的对话与接轨中,手写永远不会过时,也永远不会消失。

作家手稿折射出不同时代的风雨与微光

如同对算法模型的人工智能写作是否可以取代心灵情感的人类写作满怀忧虑一样,对于新生的技术,人们往往在兴奋、新鲜的同时,不免有一种未知的疑虑。其实,从人类远古时代的结绳、石刻到甲骨、莎草,从竹帛、羊皮到纸本、印刷,再到现在普遍化的电脑写作,这既是漫长遥远的文明变迁,也是日新月异的历史更迭,不必过度忧虑,也不必杞人忧天。借用一位巴西学者弗鲁塞尔的话来说,如果因为担心失去书写,我们就会失去从荷马、歌德,从孔子、鲁迅那里获得的一切,我们怎么知道这些伟大的作者就不会更愿意用电脑键盘、录音、录影的方式表达自己呢?

随着作家“换笔”进入电脑写作时代,随着手写文化的式微与手稿存量的递减,手稿遗产成为历史,反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珍贵。法国学者克莱尔就说过:“作家的手稿命运迥异:有些手稿被作者或亲友忽视、隐藏或摧毁;另一些则相反,被继承人、收藏家或图书馆推荐、保存并择机展出。它们不仅代表着名家手笔,更包含着作品创作的秘密,吸引着商业投机和学术好奇,从而证明其遗产价值当之无愧。”

作家手稿的发掘、收藏、捐赠、展览、出版、流通在近年来蓬勃兴起,进入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在当代作家中,贺敬之、姚雪垠、赵树理、魏巍、杨沫、刘心武、张炜、莫言、陈忠实、海子等名家手稿都有收藏。现代著名作家的手稿从鲁迅、巴金、茅盾、老舍等人开始,不仅有收藏,而且有系列影印出版。

对手稿重要性的认知有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在古代和中世纪的欧洲,书写被认为是一种卑贱的工作。作家不会自降身份亲笔写作,一般是作者口授,交由秘书或助手听写。随着人的觉醒和对天赋的重视,手稿地位才得以空前提高。雨果对自己的手稿就视若生命,即使在流亡期间,也不忘包着雨布随身携带。法国学者德比亚齐揭示了这一转变的时代动因。他说,19世纪以来,“与个人行为的声誉结合得越来越紧密的手稿又有了备受重视的全新意义。因为手稿是作者亲手写的,所以就变成了个人创作的记载、材料的证明和源自印刷版本的一种思想特征。通过手稿,人们开始感觉到手稿真正的关键所在是作家这个人,他的写作、方法及个性”。

当代中国文学界对手稿重要性的自觉意识,是从21世纪开始的。除了“防止手稿散失”,还有同时期法国手稿学带来的观念冲击。2002年,时任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的舒乙在位于巴黎的法国国家图书馆老馆里,亲眼看见法国人研究手稿的热情,大为震撼:“它令我惊讶,使我感动。我从来未想到,手稿会这么令人注意。联想到我工作的中国现代文学馆,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我们收藏了数以万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手稿,却基本无人利用。”于是,他呼唤建立“中国手稿学”。中国现代文学馆开始积极发掘馆藏,影印出版巴金、茅盾、老舍、丁玲、赵树理等名家的创作手稿。

手稿的重要性主要在于其特殊的史料意义。每一部手稿,几乎都有一段不太寻常的冒险经历或传奇故事,折射出不同时代的风雨与微光。鲁迅的手稿曾一度随写随弃,在家里被用来擦手抹桌子。萧红有一次在街头买早点时,意外发现了几页《死魂灵》译稿被小伙计用来包油条。全面抗战爆发后,为保护鲁迅手稿,许广平曾将其藏在上海霞飞坊堆煤的小灶间,存放在英商麦加利银行的大保险柜里,后来又遭遇日本宪兵队的搜捕,以致1922年的日记稿本至今下落不明。郁达夫的小说《她是一个弱女子》写于淞沪会战期间,因为在逃难时书于“又硬又挺”的“东京创作用纸”上而幸免于难。这部手稿在抗战年代流落民间,一度成了商家压酒缸、咸菜缸的“封口材料”。

即便在和平年代,诗人海子手稿的发现同样让人惊心动魄。在编辑出版海子诗集时,他所有手稿材料被不小心扔到了垃圾堆里,幸好一位艺术家路过时碰巧发现,才拯救了这部几乎沦为垃圾处理的诗稿,并辗转还给了海子好友西川。从丢弃到重视,从一钱不值的脏污废纸到动辄上千万元的珍贵文物,手稿的漂流史,也是手稿的回归史。无论是纸媒时代,还是新媒体时代,作家手稿的“漂流之旅”依然在路上,不曾止息,也不会止息。

阅读手稿犹如进入作家创作的个人密室

从现代手稿史来看,中国作家最早影印的一部手稿应该是刘半农在1932年编印的《初期白话诗稿》。这部诗稿“用白话诗十五周年纪念的名义”,影印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周作人、沈尹默、沈兼士、陈衡哲等八位新文化运动先驱人物在《新青年》上发表的26首白话诗。这些手稿都是当年投稿时所保留的原稿,刘半农还特别在旧纸夹中找到了7页当年的《新青年》稿纸,用毛笔书写了目录和编后记。其中有对文学历史进程的纪念,也有对包括当时已经牺牲的李大钊、与尚在看守所拘押的陈独秀等同人友谊的深切纪念。

出版物即便印制精美,却无法代替手稿。在印刷本那里,我们无法感知作家那只写作的手,也无法探寻作家的写作状态。在机械复制或电子书写时代,无论是纸张尺寸、文档格式,还是文字规格、字体大小,都是规范和统一的。手写则赋予写作者自由。每个写作者都可按自己的意愿与习惯自由选择用笔,自由支配页面,自由处理文字。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写作之手在纸、笔、墨之间创造出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可以感触作家亲笔书写的手工性和个人性,体味作家写作的不同心性与情趣。

如果不看手稿,我们无法知道,鲁迅早年抄写祖父诗稿《桐华阁诗钞》与家训《恒训》时是怎样的恭谨、拘束;如果不看手稿,我们无法知道,鲁迅给爱开玩笑的老友钱玄同所写的书信稿件是如何龙飞凤舞、放荡不羁;如果不看手稿,我们也无法知道,鲁迅的创作文稿竟然如此优雅干净、精致有度……在赵树理的小说手稿里,稿纸中有多页是将残页、正反页粘贴在一起的,修改则是在正文的行列间和稿纸边,文字整整齐齐而又密密麻麻,这让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一位农民作家的本色——如何敬惜字纸,如何朴素节俭,如何认真勤苦。

对用毛笔书写的中国作家来说,手稿同时也是一种可以欣赏的书法艺术。比如鲁迅的手稿,郭沫若就曾有言:“鲁迅先生无心作书家,所遗手迹,自成风格。熔冶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远逾宋唐,直攀魏晋。世人宝之,非因人而贵也。”品味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一代大家的亲笔手稿,在岁月风尘与文字风骚中,可以领略大作家“无心作书家”的一种别样风范。

手稿为祖本,最逼近原本,也最有助于我们在深度阅读中确立一个“可靠而纯净”的“理想文本”。尤为重要的是,手稿是可以帮助我们解密文学创作如何发生的钥匙,或者说是“黑匣子”。阅读手稿,就犹如进入作家创作的个人密室。比如海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诗稿,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用蓝墨钢笔书写的一气呵成,也可以看到后来用黑色铅笔进行的修改添补。穿过手稿行与行、页与页之间蜿蜒曲折、遍布分岔的林中小路,可以感知作家创作隐秘的内在世界,共情写作中的悲喜与踌躇、宣泄与倾诉。法国诗人保罗·瓦莱里由此感叹:“再也没有比手稿更为美丽的东西了。从胚胎到状态演变,添加和完善都让人意想不到,不断接近一首完整的诗歌终稿,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世纪。”

手稿,让我们得以看到作品背后那只看不见的写作之手,得以发现那颗看不见的写作之心,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写作的最好范例。鲁迅曾经借《果戈理研究》一书中的话转告热爱写作的文学青年:“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

电子手稿将是传统手稿的延伸

手稿学的新媒介时代已然到来。电脑写作、人工智能写作的确改变了我们与文字的关系,让越来越多的人与手工写作不可逆转地渐行渐远,手写时代纸与笔的亲密关系也日渐疏离。电子时代让书写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重新定义了从文字到编程的新的书写形式,也同时创造出从纸媒实体走向网络虚拟的新的手稿范式。手稿电子化,电子化手稿,这是手稿在新媒介时代的辩证法。

如果说,汽车是脚的延伸,电话是声音的延伸,那么电子手稿也将是传统手稿的延伸。电脑书写改写了手稿的定义,扩大了手稿的外延,让手稿走向了更加开放的多样性与可能性。同时,传统的纸媒手稿作为珍贵文献,无法替代,数字赋能可以助力实现全民阅读与手稿价值公众服务的最大化。研究文学手稿困难重重,最大的问题在于手稿馆藏的封闭与分散,这让查阅变得不可能,或者很昂贵。在这方面,面向全球的“英国文学手稿在线”数据库,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尽管原件仍收藏在世界各地,但读者不必辛苦奔波,坐在家中即可查阅,“秒入”古今浩瀚的文学档案与手稿世界。

近年来,国家图书馆、中国现代文学馆等馆藏机构也加快数字化建设的步伐。其中,国家图书馆主持的“鲁迅手稿全集数据库”项目已经建成并面向公众开放。这套手稿数据库是中国作家数据库中的第一个,目前也是唯一的一个。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好的开始,也是一个好的启示。

在人工智能时代,中国手稿何为?如何善用新媒介优势,从封闭走向开放?如何走向大众,实现馆藏文献的公众化服务?鲁迅手稿数据库的建成,率先回答了这一时代之问。放眼未来,一切都刚起步。“中国手稿学”的数字化建设,也在路上。

(作者:符杰祥,系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作家手稿研究中心教授)

责任编辑:韩玉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昆仑石刻”引发学术争鸣 真理就该越辩越明

 最近,一则文史领域的学术资讯火出了圈。《光明日报》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仝涛的文章《重大发现!秦始皇派人去昆仑山采长生不老药的石刻找到了》后,诸多专家学者围绕着石刻真伪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光明日报》也在“...

巴金《火》:全民抗战 浴火新生

  巴金《火》的多个版本,中国现代文学馆巴金藏书文库藏。作者供图  1938年深冬,桂林城在日寇的狂轰滥炸下化作一片火海。巴金站在月牙山上,这位以笔为剑的战士目光穿透“半个天空的黑烟”,凝视着这座正在被烈焰吞噬的城市。火...

用古诗词“命名”当下,让生活精致一公分

《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云上”千人团  诗意地吃,诗意地穿,诗意地栖居,诗词的日常性和生命力正在被激活。  ——————————  看到广州人李耀鹏传承四代的美食“煎堆”,你想起了哪句诗?是“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

最"炫"中国风,跟着古诗词里的远方去旅行

  【文艺星青年按】暑假进入倒计时了,不少孩子在假期里参加夏令营或是随父母出游。出去玩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但写游记,可就不一定了。如何优雅又不失水平用文字描述出游见闻和感想?不妨先来学学古人的旅行日记吧~  泰山  《望...

古诗词里话劳动

廉彩红劳动不只与汗水和辛苦相关,也与美相连。劳动者是美的,劳动的场景是动人的,劳动的果实是甘甜的。劳动中绽放的美丽与诗意,被历代诗人精准捕捉。他们用笔墨记录下劳动的详细过程,抒发着对劳动的歌颂和赞美。通过这些古诗词,我们...

仁言任语 : 缘深意长

       每日新闻网北京讯  任亚军  二0二五年六月三十一日,应袁志华、刘万春弟之邀,前往中国行为法学会新址参观,与诸位领导共商发展大计。意外邂逅惠主任,竟是十几年前的老友。

道中华|唐诗:中国古典诗歌的典范

如果说中国的诗坛是一片高原,那么唐诗无疑属于这片高原最为辉煌的高峰。有唐一代,国家统一、疆域辽阔,李白咏叹“黄河之水天上来”(《将进酒》),杜甫面对泰山感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岑参遥至西域领略雪山、大...

中华诗词:最美的乡愁

飞扬的诗词 文化的乡愁   (原载2017年2月17日   作者:刘汉俊   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吸引了海内外亿万中华儿女回望乡愁的目光。此前的汉字大会、成语大会、楹联大赛、灯谜大赛,一次次地让我们领略到中国...

仁言任语: 从商丘热土到北漂的维度跃迁

      每日新闻网北京讯 :任亚军  1996年元旦,改革开放的浪潮激荡神州,我毅然放下仕途之笔,以不惑之年跃入商海洪流。在商丘这片沃土上,梦想生根发芽:2000年3月,打造商丘一流的凯旋酒店;2

诗乐精华在美育

【光明书话】  什么是文学经典?叶嘉莹先生说:“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诗经》《楚辞》和李白、杜甫的诗歌就是中国文学中的重要经典,其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精神。  流淌在中国人血脉中的《诗》魂  《诗...

2025
05/21
17:06
浏览量: 393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首届亚洲女子冰球锦标赛在北京举办 中国队取得开门红

首届亚洲女子冰球锦标赛在北京举办 中国队取得开门红

再回味: 利民镇-蔡家羊汤

再回味: 利民镇-蔡家羊汤

仁言任语: 从商丘热土到北漂的维度跃迁

仁言任语: 从商丘热土到北漂的维度跃迁

“侨助高质量发展——侨领走进广交会”活动在广交会展馆举行

“侨助高质量发展——侨领走进广交会”活动在广交会展馆举行

刘成宏近作两首- 沁园春

刘成宏近作两首- 沁园春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