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诗坛荟萃 > 《叙事医学:尊重疾病的故事》——听懂病痛的耳朵,才是最好的听诊器(健康书橱)

《叙事医学:尊重疾病的故事》——听懂病痛的耳朵,才是最好的听诊器(健康书橱)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5-05-13 13:58:01 | 点击:439

您可曾经历过这样的场景?诊室里,医生盯着电脑屏幕敲键盘的时间,比看着患者眼睛的时间还长;检查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把活生生的人压缩成几行指标。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5年推出的《叙事医学:尊重疾病的故事》,就像给这个技术至上的医疗时代开了剂“醒神汤”——原来治病救人的金钥匙,始终藏在患者的生命故事里。

这本书是叙事医学的开山之作。原著作者丽塔·卡伦是医学、文学“双料博士”,既看病开药又搞文学研究。译者郭莉萍是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院长,深耕医学人文20余年。这本书352页的内容,掰开揉碎只为讲透一个理儿:好医生不能光会看片子,还得会读故事。读谁的故事?疾病的故事,疼痛的故事,患者的故事。

书中给叙事医学下的定义为“由叙事能力所实践的医学”。叙事能力说白了就是把疾病故事讲透彻的能力。而叙事医学强调的是“倾听患者的故事”。医生如果听到患者的叙事,就会深入了解这个人为什么会生病、生了病以后的表现是什么、希望治疗以后的生活是怎么样等情况。这样一来,既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诊疗,也能增加患者的信任,从而提升其对医嘱的依从性。

如果医生只从生物学指标入手,光盯着机器检查得来的数据,完全不考虑患者的心理、情绪、期盼等情感,可能就会造成患者不愿意配合治疗的局面。

这让人想起清代名医吴鞠通的故事。有一位患者郭氏,腹胀,六脉俱弦,了无胃气,气喘而不能食,身体瘦了很多。好几位医生看了,开药服用后没有改善。吴鞠通第一眼看到郭氏,就发现她很忧郁,很伤心的样子,好像刚哭过。

吴鞠通就问她为何如此悲伤?郭氏说:“夫死不可复生,所遗二子尚小,恐难长大成人。”夫亡子弱,压力很大。吴鞠通说:“汝夫已殁,汝子已失其养。汝若再死,汝子岂不更无所赖乎?如此则不独无益于夫,而反害其子。汝应尽教子之职,不可死,亦不可病。今之病必须情志舒畅而后可愈。”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人死不能复生,孩子已经没了爸爸,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孩子岂不是更难活?你伤心成病,不但救不活丈夫,反而害了孩子。你应该把病治好,活下去,才能把孩子拉扯大。如今的病,治好的前提是心情必须舒畅。

郭氏听了之后,豁然开悟,说:“自此以后,吾不独不哭,且不敢忧思,一味以喜乐从事,但求其生以有吾儿而已。”于是,吴鞠通开出解郁方,十几剂而收全功。

在吴鞠通看来,无情之草木,不能治有情之疾病,只有开导解郁,使之情怀畅快,方可见效。这种“把七情六欲当药引子使”的诊法,让西方的叙事医学一下子找到了东方的知音。

实事求是地讲,中国历代医生的实践,并未总结成系统的理论,也没有提出可以推广应用的工具和方法。这一点,叙事医学做到了,本书提出的“平行病历”概念实在是妙。作为培养叙事能力的方法之一,平行病历实际上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很多时候,通过叙写难忘的一位患者、一次诊疗,或者与患者发生纠纷的过程,医生或者护士就会发现,一直纠结的某个问题,写完了就弄明白了,不再纠结了。它会揭示很多以前没有意识到的东西。

现在的病历,满纸都是技术语言,跟写实验报告似的。虽然程式化,但患者可能看不懂,即使看懂了,也只是接收到信息,而没有情感的传递。卡伦偏让医生多备个本子,用日常语言,或者说经过文学训练后的语言,记录患者的人生片段。换到中国的语境下,相当于要讲清楚,老张为什么总说胸口堵得慌?和他工作上的压力有无关系?独居老太太反复住院背后藏着什么隐情?她家人为何老不出现?

这招让人想起清代医生王堉在他的《醉花窗医案》中提到的那个故事。

王堉有个老乡叫张汉槎,有一天找他看病。什么症状呢?胸闷腹痛,呕吐不止,吃不了喝不了。有的医生说是中暑,有的说是中寒,有的说是蓄水。换了好几个方子,病情都没减轻。

王堉详细追问患病之前的事儿。张汉槎就讲了。原来,他之前在工部上班。有一天,为了送弟弟参加科举考试,张汉槎就像“林冲误入白虎堂”一样,“误入龙门”,在天安门那里走错门了,误闯禁地,属于违规,被降职了。一降职,收入就少了,他和家人的生活成了问题,于是一着急,就犯病了。

问清病因,王堉得出“气郁”的结论,就是想不开,气堵住了。开了苏子降气汤、分心气饮,很快张汉槎就恢复如初了。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王堉的良苦用心。他不像其他医生看病,查查症候是啥,然后判断病机,开方开药,而是先弄清楚这病是怎么得的。叙事的过程暗藏了病机的分析,同时,也打通了医患沟通的路径。

说到医患沟通的痛点,这本书在第90页甩出了个扎心的数据:从问诊开始到医生第一次打断患者讲述的平均时间为18秒。卡伦给的解药叫“细读法”,教医生像在老北京茶馆里听说书人讲段子似的,从患者絮叨里品出诊断的关键。

当前,中国医疗系统正在大力推进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在医院置办更柔软的候诊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给医护人员培训叙事医学也是正理儿——毕竟,能听懂疼痛故事的耳朵,才是最好的听诊器。

责任编辑:张建伟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昆仑石刻”引发学术争鸣 真理就该越辩越明

 最近,一则文史领域的学术资讯火出了圈。《光明日报》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仝涛的文章《重大发现!秦始皇派人去昆仑山采长生不老药的石刻找到了》后,诸多专家学者围绕着石刻真伪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光明日报》也在“...

巴金《火》:全民抗战 浴火新生

  巴金《火》的多个版本,中国现代文学馆巴金藏书文库藏。作者供图  1938年深冬,桂林城在日寇的狂轰滥炸下化作一片火海。巴金站在月牙山上,这位以笔为剑的战士目光穿透“半个天空的黑烟”,凝视着这座正在被烈焰吞噬的城市。火...

用古诗词“命名”当下,让生活精致一公分

《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云上”千人团  诗意地吃,诗意地穿,诗意地栖居,诗词的日常性和生命力正在被激活。  ——————————  看到广州人李耀鹏传承四代的美食“煎堆”,你想起了哪句诗?是“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

最"炫"中国风,跟着古诗词里的远方去旅行

  【文艺星青年按】暑假进入倒计时了,不少孩子在假期里参加夏令营或是随父母出游。出去玩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但写游记,可就不一定了。如何优雅又不失水平用文字描述出游见闻和感想?不妨先来学学古人的旅行日记吧~  泰山  《望...

古诗词里话劳动

廉彩红劳动不只与汗水和辛苦相关,也与美相连。劳动者是美的,劳动的场景是动人的,劳动的果实是甘甜的。劳动中绽放的美丽与诗意,被历代诗人精准捕捉。他们用笔墨记录下劳动的详细过程,抒发着对劳动的歌颂和赞美。通过这些古诗词,我们...

仁言任语 : 缘深意长

       每日新闻网北京讯  任亚军  二0二五年六月三十一日,应袁志华、刘万春弟之邀,前往中国行为法学会新址参观,与诸位领导共商发展大计。意外邂逅惠主任,竟是十几年前的老友。

道中华|唐诗:中国古典诗歌的典范

如果说中国的诗坛是一片高原,那么唐诗无疑属于这片高原最为辉煌的高峰。有唐一代,国家统一、疆域辽阔,李白咏叹“黄河之水天上来”(《将进酒》),杜甫面对泰山感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岑参遥至西域领略雪山、大...

中华诗词:最美的乡愁

飞扬的诗词 文化的乡愁   (原载2017年2月17日   作者:刘汉俊   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吸引了海内外亿万中华儿女回望乡愁的目光。此前的汉字大会、成语大会、楹联大赛、灯谜大赛,一次次地让我们领略到中国...

仁言任语: 从商丘热土到北漂的维度跃迁

      每日新闻网北京讯 :任亚军  1996年元旦,改革开放的浪潮激荡神州,我毅然放下仕途之笔,以不惑之年跃入商海洪流。在商丘这片沃土上,梦想生根发芽:2000年3月,打造商丘一流的凯旋酒店;2

诗乐精华在美育

【光明书话】  什么是文学经典?叶嘉莹先生说:“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诗经》《楚辞》和李白、杜甫的诗歌就是中国文学中的重要经典,其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精神。  流淌在中国人血脉中的《诗》魂  《诗...

2025
05/13
13:58
浏览量: 439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首届亚洲女子冰球锦标赛在北京举办 中国队取得开门红

首届亚洲女子冰球锦标赛在北京举办 中国队取得开门红

再回味: 利民镇-蔡家羊汤

再回味: 利民镇-蔡家羊汤

仁言任语: 从商丘热土到北漂的维度跃迁

仁言任语: 从商丘热土到北漂的维度跃迁

“侨助高质量发展——侨领走进广交会”活动在广交会展馆举行

“侨助高质量发展——侨领走进广交会”活动在广交会展馆举行

刘成宏近作两首- 沁园春

刘成宏近作两首- 沁园春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