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诗坛荟萃 > 方向明《沉寂的洪钟:九叶诗人袁可嘉》:聆听穿越新诗百年的钟声

方向明《沉寂的洪钟:九叶诗人袁可嘉》:聆听穿越新诗百年的钟声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5-03-18 11:25:27 | 点击:331

时光流经百年,中国现代诗歌在学习中成长,在思索中发展,早已焕发出崭新的面貌,唯有在历史天空里回响不绝的经典诗作,在不停地告诉我们,时光流转和时代更迭中新鲜的诗意从何而来,新诗时间之轴和空间之轴的交叉是怎样形成的。袁可嘉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诗人、诗学批评者、译者,不仅创作了《沉钟》等影响较为深远的现代诗歌,翻译出叶芝《当你老了》等国外诗歌的经典版本,更是较为系统地构建了现代主义诗学的新体系,走进他的诗学世界,犹如打开一扇中国新诗殿堂的窗口,聆听到穿越新诗百年的雄浑钟声。

传记像一串回味悠长的钟声,以高低不平、起伏有序的节奏,敲响时间轴上流动的音符,进而唤醒人们心中潜伏的希望。不同于传统的人物传记片的叙述方式,《沉寂的钟声:九叶诗人袁可嘉》所发出的不再是单一音色的时间之音,14篇关于袁可嘉真实过往的纪录,犹如摆脱时间轴束缚的一道道钟声,虽然呈现的是袁可嘉人生的不同侧面,但在无形的曲谱串联下,却组合成一套音调不同、音色有别、协奏齐鸣的洪钟大吕。

作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坐标之一,以袁可嘉的新诗求索之路为切入点,无疑可以观照中国百年新诗的发展脉络。作者从袁可嘉1941年从重庆南开中学考入西南联大的求学经历开始叙述,在这个学术氛围浓厚和文科名师云集的校园里,他深受卞之琳等诸多现代文学大家的影响,也不断吸收西方现代诗歌理论养分,为他在中国现代主义新诗之路上的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袁可嘉是九叶诗派的重要成员,他与诗派多数成员具有西南联大学习背景,从西南联大启航,他们学习西方现代派的文艺理论并开始创作诗歌,掀起一股现代主义诗潮。在部分研究者看来,“九人诗风不同,不成诗派”。可袁可嘉认为,“九个作者对诗与现实的关系和诗歌艺术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有相当一致的看法”“他们在风格上形成了一个流派”,而且相比之前的诗歌流派,更有力求“开拓视野、接近现实生活、忠实于个人感受”“与人民的情感息息相通”等特点。经历过人生动荡后,他重拾译笔,在译作中明显体现了对现代主义的回归,他对叶芝《当你老了》等经典诗篇的翻译,影响了一代读者,也重新激发了中国诗人对“现代性”的追求。

求学之路、诗学探索、山河故人、人生追求……该书用简明准确的语言记述袁可嘉对中国新诗发展作出的贡献,更以生动鲜活的细节注入更具烟火气、更有人情味的诗意灵魂。该书的序言借用了著名诗人余光中在袁可嘉逝世后所写的回忆散文《袁可嘉,诚可嘉》,文中高度肯定了袁可嘉对中国新诗发展的贡献,也回忆了两人相交相知的过往。作者重现了两人的青少年到“雪满白头”的知交故事,他们第一次见面时,袁可嘉在青年会中学上高二,12岁的余光中刚考上这所学校的初中班,虽然没有过深的交往交流,却彼此印象深刻,更因为共同的志趣,开启了超越年龄、距离的相知相惜。袁可嘉的回忆文字克制而内敛,少有闲笔,顺着他文字中留下的琐碎信息,作者清晰且真切地还原了他与兄长袁可尚“恩比父母,情同良师”的兄弟之情。书中记述的一段细节令人动容,袁可尚如恩师慈父般给予他教导,“使我学英语起步早,步子稳,成效好”,更在袁可嘉人生之路的关键时刻,袁可尚“省吃俭用挤出钱来”助他完成学业。人生最难忘的莫过于乡情,袁可嘉少小离家,与家乡远隔重洋,可他时刻未放下家乡,对家乡的年轻诗人多有提携。书中所记他与诗人俞强长达20多年的通信,给与一个青年诗人“穿透浮世与尘埃的精神力量”,助其成长,十分令人感佩。

《沉寂的洪钟》既写袁可嘉个人生平,也书写时代氛围,既有求索者的坚忍精进,也有亲友间的温暖情谊,即便时间已过多年,可当我们侧耳倾听窗外风雨匆匆时,会发现沉默于时空的钟声穿透长空,不停撞击我们的心灵,鼓舞我们的斗志,去收容“八方的野风”。

责任编辑:张建伟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朱宇清《物换星移》:以奇幻想象探索科技伦理

  本报电(徐妍迪)近日,由作家出版社主办的“科幻文学与现实世界跨越时空的对话——朱宇清《物换星移》作品分享会”在京举办。  《物换星移》是一部长篇科幻小说。作品以星际文明跃升为背景,构建起星球文明突破“物质陷阱”后多方...

长篇小说《弃犬历险记》——互为镜像的成长故事

  作为最早被人类驯服的家畜之一,狗在漫长历史中与人类相依为命,犹如家庭成员。然而,我们对它的了解又有多深?丘克军的长篇小说《弃犬历险记》(花城出版社出版)讲述的正是“我”与小狗阿花共奔赴、同命运的成长故事,在跌宕起伏的...

“昆仑石刻”引发学术争鸣 真理就该越辩越明

 最近,一则文史领域的学术资讯火出了圈。《光明日报》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仝涛的文章《重大发现!秦始皇派人去昆仑山采长生不老药的石刻找到了》后,诸多专家学者围绕着石刻真伪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光明日报》也在“...

巴金《火》:全民抗战 浴火新生

  巴金《火》的多个版本,中国现代文学馆巴金藏书文库藏。作者供图  1938年深冬,桂林城在日寇的狂轰滥炸下化作一片火海。巴金站在月牙山上,这位以笔为剑的战士目光穿透“半个天空的黑烟”,凝视着这座正在被烈焰吞噬的城市。火...

用古诗词“命名”当下,让生活精致一公分

《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云上”千人团  诗意地吃,诗意地穿,诗意地栖居,诗词的日常性和生命力正在被激活。  ——————————  看到广州人李耀鹏传承四代的美食“煎堆”,你想起了哪句诗?是“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

最"炫"中国风,跟着古诗词里的远方去旅行

  【文艺星青年按】暑假进入倒计时了,不少孩子在假期里参加夏令营或是随父母出游。出去玩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但写游记,可就不一定了。如何优雅又不失水平用文字描述出游见闻和感想?不妨先来学学古人的旅行日记吧~  泰山  《望...

古诗词里话劳动

廉彩红劳动不只与汗水和辛苦相关,也与美相连。劳动者是美的,劳动的场景是动人的,劳动的果实是甘甜的。劳动中绽放的美丽与诗意,被历代诗人精准捕捉。他们用笔墨记录下劳动的详细过程,抒发着对劳动的歌颂和赞美。通过这些古诗词,我们...

仁言任语 : 缘深意长

       每日新闻网北京讯  任亚军  二0二五年六月三十一日,应袁志华、刘万春弟之邀,前往中国行为法学会新址参观,与诸位领导共商发展大计。意外邂逅惠主任,竟是十几年前的老友。

诗乐精华在美育

【光明书话】  什么是文学经典?叶嘉莹先生说:“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诗经》《楚辞》和李白、杜甫的诗歌就是中国文学中的重要经典,其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精神。  流淌在中国人血脉中的《诗》魂  《诗...

中国千年家风诗话

陶渊明家训“愿尔斯才”。元好问家学深厚。□马琳壹家风“宜其家室”“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

2025
03/18
11:25
浏览量: 331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首届亚洲女子冰球锦标赛在北京举办 中国队取得开门红

首届亚洲女子冰球锦标赛在北京举办 中国队取得开门红

再回味: 利民镇-蔡家羊汤

再回味: 利民镇-蔡家羊汤

“侨助高质量发展——侨领走进广交会”活动在广交会展馆举行

“侨助高质量发展——侨领走进广交会”活动在广交会展馆举行

刘成宏近作两首- 沁园春

刘成宏近作两首- 沁园春

仁言任语 : 缘深意长

仁言任语 : 缘深意长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