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诗坛荟萃 > 素人写作:情感共鸣与大众参与

素人写作:情感共鸣与大众参与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5-03-15 13:58:56 | 点击:297

【面面观·新媒介与素人写作】?

编者按

在2025年央视春晚上,“外卖诗人”王计兵的亮相引发关注,这也让“素人写作”这一文化现象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这几年,外卖小哥、快递员、月嫂、司机等借助新媒介参与写作,让大家在文字中看到了世间万象和平民史诗,看到了普通劳动者作为写作主体的尊严与活力。本期专题聚焦素人写作现象,倾听他们的写作心声,分析这一“新大众文艺”样式为当下文艺创作带来的启示。

素人写作是近年来文学界出现的一种写作和出版现象,它不是文学界预设、引导和极力推动的文学现象和思潮,具有较高的自发性和大众参与性。当然,素人写作的兴起离不开社会和文学环境的影响,比如新媒体的兴起提供了写作平台,大众受教育程度提高让更多人拥有自我表达的能力,非虚构写作思潮的兴起带来对普通人生活和经验的关注。

与其他写作现象不同,素人写作的命名首先来自对写作者身份和个人经验的关注,在对“普通人”“素人”“大众”“平民”的刻意指认和反复强调中,暗含着对当下一些写作的不满,以及对能够带来新的写作活力和审美可能的期待。事实上,素人写作在中国文学中并不是新生事物,有其深远的文学基础和社会基础。中国现当代文学一直以来都有倡导启蒙大众,关注平民、劳工阶层的传统。“五四”新文学发轫之时,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中梳理出一条白话文学的线索,其中包含着对“素人”文学资源、生活经验和阅读的观照。比如1920年代初期,知识分子强调“平民的文学”,对民间“歌谣的研究”开启对民间文艺资源的收集整理。鲁迅曾在《革命时代的文学》中把平民的文学(工人农民解放之后,自己书写的文学)当作未来中国文学的重要形式。新中国成立之后,工人、农民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实现了翻身,成为文学作品中的主要形象和正面角色,而且在文艺机制的支持和帮助下,越来越多的普通工人、农民、解放军成为书写者和表达者。新世纪以后出现了“打工文学”等现象,工人、农民作为个人生活和经验的书写者,他们通过写作表达真切的生活感受。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素人写作,是对平民文学、基层写作和打工文学的继承,也是延展和扩充,其作者的组成更加多样,写作范围和表达内容更加宽阔,部分实现了鲁迅“平民的文学”的设想,同时也是对中国左翼文学传统的当代呼应。

素人写作可以追溯到2013年。这一年,当了半辈子文盲的姜淑梅自学识字写字,以片段的方式记录往昔岁月点滴,写出结实动人的《乱时候,穷时候》《苦菜花,甘蔗芽》;87岁的饶平如为排遣妻子美棠去世的忧伤,写下两个人一路走来的日常故事和亲历其中的时代波澜,出版《平如美棠》。两位作者都以平民视角书写漫长历史,以亲历者的真诚、平实、细腻、通透,在图书市场获得较好反响。2017年范雨素以《我是范雨素》一文引爆媒体流量热点,社会基层的打工者、特殊行业的从业人员、普通人的写作逐渐成为出版热点,涌现出一批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作品。2019年以来陈年喜陆续出版《炸裂志》《活着就是冲天一喊》《微尘》《一地霜白》《峡河西流去》等诗歌和非虚构作品,记录故乡风物、异乡风尘和矿场生涯。运输公司退休老人杨本芬从2020年到2022年连续创作出版“看见三部曲”《浮木》《秋园》《我本芬芳》以及《豆子芝麻茶》,记录普通中国女性的生命历程和她看见的世界。2023年、2024年大量素人写作在图书市场异军突起,获得各类榜单和媒体广泛关注,比如张小满《我的母亲做保洁》、胡安焉《我在北京送快递》《生活在低处》《我比世界晚熟》、王计兵《赶时间的人》、秦秀英《世上的果子,世上的人》、黑桃《我在上海开出租》、陈慧《在菜场,在人间》、苍海《我曾是一名饲养员》、周慧《认识我的人慢慢忘了我》、周颖琪《车墩墩野事记》、林淑兰《日子过的就是这么一些人啊》。2023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22位素人女性非虚构作品集《最好朝南》等,分别书写了保洁员、快递员、出租车司机、菜场小贩、饲养员、隐居者、白领上班族、农村老人的工作和生活。

新媒体平台的兴起也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近十年来,先后出现了众多非虚构写作媒体,如腾讯新闻的“谷雨实验室”、网易的“人间the Livings”、界面的“正午故事”“三明治”“ONE实验室”“真实故事计划”等,成为大量素人写作者书写自我生活和故事的媒介,也成为图书市场寻找潜在作者的平台。普通读者转变成写作者,抒发情绪和记录生活,在大众媒体上得到了更快更直接的体现,《一个人,也要活成一个春天》收集了短视频平台快手上写诗的大众作者的200余首诗,视频平台B站将用户的诗歌整理出版为《不再努力成为另一个人:我在B站写诗》。新媒体平台上的供稿者群体,相对于被图书市场选中的少量素人作者来说,是一个更大的蓄水池,囊括了更多阶层和职业,例如警务人员、教师、医生、工程师、公司职员、农民工、保安等,他们用诗歌和非虚构记录下真切的个人感受,释放个人的情感诉求,让读者通过他们的身边事和个人视角的汇聚,看到世间万象和平民史诗,体现出素人写作广阔的社会性和大众参与性。

需要申明的是,素人写作是媒体和研究者为方便使用而采取的一种描述性称呼,不是一个具有严格定义和谨慎判断的概念。实际上,作为一种具有活力和大众参与度的文学现象,含混指称和模糊描述对写作者和出版界来说是一种宽松的语境,完全没有必要在概念的定义上做无谓的论证和边界的纠缠。被打上“素人”标签的写作者,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人们,他们往往不以文学为主业,书写内容也偏重个人故事和自我经验。而经常把他们作为参照对象的专业写作者,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指专门从事与文学艺术相关行业的人员如作家、学者、记者、编辑等,一般跟文学体制密切相关。另一种是指在市场上获得较多认可的职业写作者,比如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畅销书作家、网络文学“大神”们。素人写作指认的是写作者社会身份,并不表明写作技术的“素”和普通,一方面部分写作者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丰富的阅读经历,另一方面写作的技术与其他专业技术不同,不像计算机、化工、建筑、医学、数学、雕塑、乐器等拥有较高门槛和专业训练,而是一种依靠阅读、天赋和生活经验,可以自我训练的表达技术。素人身份并不意味着他们无法写出具有专业水平的作品,进入大众视野的素人写作大都具有自己的写作风格和较强的表达能力。

内容的独特性是素人写作的鲜明特征,普通人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故事是其核心要素。出版宣传标签中经常渲染和强调各行各业的特殊经验,具有传奇性、大众关注度的特殊职业故事和人生经历。从写作的角度来讲,素人写作首先满足了文学陌生化的需求,他们大多提供的是专业写作者很少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故事,能够满足普通人的“好奇心”,并以平民视角补充精英文学所缺失的部分。普通人被遮蔽的故事和经验往往跟社会话题、民众关切具有不同程度的结合,容易引起普通读者的关注。

归根结底,素人写作是新媒体时代的文学,媒介的变化影响了传播路径,也生产出新的文化需求。在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的时代,扎实的社会基层生活经验、广泛的文学阅读以及在阅读中训练的写作技术,是素人作家被媒体和社会发现的重要契机。而素人写作者基本具备比较完整的教育经历,能够娴熟地在网络上从事写作,网络世界的传播效果,让他们的独特经验和写作能力能够被更多人看到,尤其是被专业编辑发现和推进。

素人写作的出版热及其读者反应,基本集中于普通人之间的情感共鸣。素人写作因其对个人生活经历和身边人故事的观察记录,从情感上对接了普通人对自我梳理、认识、理解和共情的诉求,对于被大家所诟病的日渐板结的现代人际关系和原子化个人的孤独感来讲,完成了一次文学叙事上的情感连接,普通人更愿意在情感上认同具有普通人和打工人身份的写作者所记录的历史、经历、思考和情感。书评人、作家维舟指出近年来中国文化媒介上的一个明显转变,即人们对普通人的关注和兴趣在增加,能够把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表述出来,很多人就会觉得获得了一种情感上的满足,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得到这种情感滋养,作品是否具有文学性,反而不是读者最为关注的焦点。

从写作主体的自觉性与表达水平上看,今天的素人写作者大都是自发和自觉的写作者,在文学、媒体和出版市场的影响下,自觉适应并融入生产市场。普通市民、农民、快递员、保洁员、育儿嫂、出租车司机、白领等具有社会关注焦点和文学期待空间的身份,在他们作品的传播和接受过程中起到了显而易见的作用。由此,媒体和研究者经常会提出一个问题:素人写作的身份意义是否大于文学意义?其实,大量没有进入媒体视野的写作者并不把出版发表、自我突破和成名成家作为第一位的问题,通过写作表达自我,与他人交流,创造生活内部的社会性和有机性,这是素人写作具有的比简单的文学性更加重要的价值。如果素人作者继续创作,自然会告别素人的标签,与其他写作者一样进入文学世界的各种价值和衡量标准中,独特性、思想性和写作技术必然会成为读者和专业人士评价其作品的重要依据。

(作者:项静,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矿工陈年喜在灯下写作。资料图片

菜农阿兰在快手上写诗,“我现在就是一个跳舞皇后/抱着风跳,踩着水跳/在金色的光里跳/像极了那只站在田埂上的鹊”。资料图片

“外卖诗人”王计兵奔驰在送外卖路上。资料图片

责任编辑:王金海


【作者:项静】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朱宇清《物换星移》:以奇幻想象探索科技伦理

  本报电(徐妍迪)近日,由作家出版社主办的“科幻文学与现实世界跨越时空的对话——朱宇清《物换星移》作品分享会”在京举办。  《物换星移》是一部长篇科幻小说。作品以星际文明跃升为背景,构建起星球文明突破“物质陷阱”后多方...

长篇小说《弃犬历险记》——互为镜像的成长故事

  作为最早被人类驯服的家畜之一,狗在漫长历史中与人类相依为命,犹如家庭成员。然而,我们对它的了解又有多深?丘克军的长篇小说《弃犬历险记》(花城出版社出版)讲述的正是“我”与小狗阿花共奔赴、同命运的成长故事,在跌宕起伏的...

“昆仑石刻”引发学术争鸣 真理就该越辩越明

 最近,一则文史领域的学术资讯火出了圈。《光明日报》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仝涛的文章《重大发现!秦始皇派人去昆仑山采长生不老药的石刻找到了》后,诸多专家学者围绕着石刻真伪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光明日报》也在“...

巴金《火》:全民抗战 浴火新生

  巴金《火》的多个版本,中国现代文学馆巴金藏书文库藏。作者供图  1938年深冬,桂林城在日寇的狂轰滥炸下化作一片火海。巴金站在月牙山上,这位以笔为剑的战士目光穿透“半个天空的黑烟”,凝视着这座正在被烈焰吞噬的城市。火...

用古诗词“命名”当下,让生活精致一公分

《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云上”千人团  诗意地吃,诗意地穿,诗意地栖居,诗词的日常性和生命力正在被激活。  ——————————  看到广州人李耀鹏传承四代的美食“煎堆”,你想起了哪句诗?是“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

最"炫"中国风,跟着古诗词里的远方去旅行

  【文艺星青年按】暑假进入倒计时了,不少孩子在假期里参加夏令营或是随父母出游。出去玩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但写游记,可就不一定了。如何优雅又不失水平用文字描述出游见闻和感想?不妨先来学学古人的旅行日记吧~  泰山  《望...

古诗词里话劳动

廉彩红劳动不只与汗水和辛苦相关,也与美相连。劳动者是美的,劳动的场景是动人的,劳动的果实是甘甜的。劳动中绽放的美丽与诗意,被历代诗人精准捕捉。他们用笔墨记录下劳动的详细过程,抒发着对劳动的歌颂和赞美。通过这些古诗词,我们...

仁言任语 : 缘深意长

       每日新闻网北京讯  任亚军  二0二五年六月三十一日,应袁志华、刘万春弟之邀,前往中国行为法学会新址参观,与诸位领导共商发展大计。意外邂逅惠主任,竟是十几年前的老友。

诗乐精华在美育

【光明书话】  什么是文学经典?叶嘉莹先生说:“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诗经》《楚辞》和李白、杜甫的诗歌就是中国文学中的重要经典,其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精神。  流淌在中国人血脉中的《诗》魂  《诗...

中国千年家风诗话

陶渊明家训“愿尔斯才”。元好问家学深厚。□马琳壹家风“宜其家室”“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

2025
03/15
13:58
项静
浏览量: 297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首届亚洲女子冰球锦标赛在北京举办 中国队取得开门红

首届亚洲女子冰球锦标赛在北京举办 中国队取得开门红

再回味: 利民镇-蔡家羊汤

再回味: 利民镇-蔡家羊汤

“侨助高质量发展——侨领走进广交会”活动在广交会展馆举行

“侨助高质量发展——侨领走进广交会”活动在广交会展馆举行

刘成宏近作两首- 沁园春

刘成宏近作两首- 沁园春

仁言任语 : 缘深意长

仁言任语 : 缘深意长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