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诗坛荟萃 > AI时代 我们何以为人

AI时代 我们何以为人

来源:每日新闻网 | 时间:2025-01-21 19:41:27 | 点击:21669

每日新闻网讯  文/邓淦群

引言:在智能浪潮中寻觅人性的灯塔

001.jpg 

       在21世纪的科技洪流中,人工智能(AI)正在以其不可阻挡之势重塑着人类社会整个世界的面貌。从自动驾驶汽车穿梭于都市的脉络,到智能家居温柔地融入日常生活,再到AI艺术家创造出令人惊艳叹为观止的作品,技术的每一次飞跃都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然而,在这股智能浪潮的席卷之下,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悄然浮现:AI时代,我们何以为人?本文旨在探讨在AI日益渗透生活、挑战传统认知的当下,人类如何坚守自我,寻找并定义那些使我们之所以为人的独特价值。

002.jpg 

一、智能的边界与人性的深度

1.1智能的局限

      AI虽能模拟人类的某些智能行为,如语言处理、图像识别乃至策略决策,但其核心机制基于算法与数据,缺乏情感、创造力及自我意识等人类独有的特质,它们只是自然的延伸与扩展。正如图灵测试虽能检验机器是否能表现得像人一样聪明,却无法衡量其是否真正“理解”或“感受”。智能的边界,恰在于此——它能够学习,却难以创造;它能执行,却难以体验。同时,人类在创造它们时,一定会给它们植入“艾萨克·阿西莫夫的三原则”,以确保其无害性。其实AI的本质,就是一个数据大模型,完全在于人类对于它的定义。

1.2人性的光辉

      人性,是复杂而多维的存在,包含了爱、同情、道德判断、艺术创造等深层次的精神活动。这些特质超越了逻辑与计算,是人性深度的体现。在AI时代,正是这些无法被算法量化的部分,构成了我们之为人的核心。

 003.jpg

二、技术的双刃剑:挑战与机遇

2.1挑战:身份认同与就业危机

      AI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广泛的身份认同危机,人们担心自己会被机器取代,失去存在的价值。同时,自动化与智能化趋势加  剧了就业结构的变化,传统岗位消失,新技能需求涌现,社会不平等可能进一步加剧。

2.2机遇:创新合作与人性升华

      然而,挑战往往伴随着机遇。AI作为工具,能够解放人类从事重复性劳动,使我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探索未知、发展创意产业、深化人际交往。通过人机协作,人类可以专注于提升自我,实现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与人性升华。

004.jpg 

三、重塑自我:在智能时代寻找定位

3.1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面对AI带来的快速变化,终身学习成为适应未来的关键。掌握新技术、培养跨学科思维,不仅是为了就业,更是为了保持  好奇心与创造力,使自己在智能时代保持竞争力。

3.2强化情感与社交技能

      在AI难以触及的领域,强化情感交流与深度社交能力尤为重要。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培养同理心,不仅能增进个人幸福感,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共处的基石。

3.3鼓励创新与艺术创作

      创新与艺术是人类创造力的直接体现,是AI难以复制的。鼓励自由思考、支持原创艺术,不仅能够丰富精神世界,如运动、绘画、音乐、雕塑艺术、商务活动和科学创想等等,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展现人性多样性的重要途径。

006.jpg 

四、结语:在智能与人性的交响中前行

      AI时代,我们不应恐惧被取代,而应视为一次自我发现与重塑的契机。正如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命,它既是挑战也是礼物,  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自我,探索人性的无限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对技术的敬畏之心,坚守人性的温暖与深度,让智能成为提升人类福祉的工具,而非控制我们的枷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智能与人性的和谐交响中,继续前行,书写属于人类的辉煌篇章。

005.jpg 

题跋:

      通过上述结构清晰、逻辑连贯的论述,本文旨在引导读者深入思考AI时代人类的定位与价值,同时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例证,让读者在享受阅读的过程中,也能获得深刻的启示与感悟。

若水作于上海鸿巢

2025年1月10日星期五 上午

注:图片来自网络。

09.jpg 

作者照片

作者简介

      邓淦群博士,系特级国际职业经理人,浙商研究会研究员。自诩命运多舛,曾是正科干部、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国企上市公司总助,多家民企高管,企业管理顾问/导师、大学客座教授和研究会研究员等。笔耕不辍,撰文写诗几百篇,在权威期刊、报纸和网站发表,多家网络媒体转载,著名文库收录;撰文参编多种书刊,并接受网络媒体、报刊、杂志和电视专访。荣获首届全国用户满意工程先进个人,中国首届职业经理人CEO魅力奖,中国首届杰出经营管理大师,温州首届十大职业经理人,温州首届十大魅力男人,平安建设集团最佳导师等。喜欢写作及诗歌创作、国画书法、小提琴、歌唱、太极拳、旅游、乒乓和羽毛球运动。

 

编辑:唐玲

 


【作者:文/邓淦群】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用哲思之光照亮少年成长之路——评陈曦《少年逍遥游》

  在灿若星河的中国古代哲学家中,庄子是十分特别的一位。鲁迅评价庄子之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玄奥奇警的思想寄寓于汪洋恣肆的文辞,庄子留给后世的既是思想高峰,又是文学富矿。但是,庄子并不容易接近...

文化学者薛仁明深圳分享新版《其人如天》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芳)7月3日,知名作家、文化学者薛仁明来到深圳,为其新版的代表作《其人如天》举办签售讲座。活动现场座无虚席,薛仁明以幽默而生动的语言解读《史记》人物的精神风骨与中国历史。图为...

朱宇清《物换星移》:以奇幻想象探索科技伦理

  本报电(徐妍迪)近日,由作家出版社主办的“科幻文学与现实世界跨越时空的对话——朱宇清《物换星移》作品分享会”在京举办。  《物换星移》是一部长篇科幻小说。作品以星际文明跃升为背景,构建起星球文明突破“物质陷阱”后多方...

长篇小说《弃犬历险记》——互为镜像的成长故事

  作为最早被人类驯服的家畜之一,狗在漫长历史中与人类相依为命,犹如家庭成员。然而,我们对它的了解又有多深?丘克军的长篇小说《弃犬历险记》(花城出版社出版)讲述的正是“我”与小狗阿花共奔赴、同命运的成长故事,在跌宕起伏的...

“昆仑石刻”引发学术争鸣 真理就该越辩越明

 最近,一则文史领域的学术资讯火出了圈。《光明日报》刊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仝涛的文章《重大发现!秦始皇派人去昆仑山采长生不老药的石刻找到了》后,诸多专家学者围绕着石刻真伪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光明日报》也在“...

巴金《火》:全民抗战 浴火新生

  巴金《火》的多个版本,中国现代文学馆巴金藏书文库藏。作者供图  1938年深冬,桂林城在日寇的狂轰滥炸下化作一片火海。巴金站在月牙山上,这位以笔为剑的战士目光穿透“半个天空的黑烟”,凝视着这座正在被烈焰吞噬的城市。火...

用古诗词“命名”当下,让生活精致一公分

《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云上”千人团  诗意地吃,诗意地穿,诗意地栖居,诗词的日常性和生命力正在被激活。  ——————————  看到广州人李耀鹏传承四代的美食“煎堆”,你想起了哪句诗?是“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

最"炫"中国风,跟着古诗词里的远方去旅行

  【文艺星青年按】暑假进入倒计时了,不少孩子在假期里参加夏令营或是随父母出游。出去玩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但写游记,可就不一定了。如何优雅又不失水平用文字描述出游见闻和感想?不妨先来学学古人的旅行日记吧~  泰山  《望...

古诗词里话劳动

廉彩红劳动不只与汗水和辛苦相关,也与美相连。劳动者是美的,劳动的场景是动人的,劳动的果实是甘甜的。劳动中绽放的美丽与诗意,被历代诗人精准捕捉。他们用笔墨记录下劳动的详细过程,抒发着对劳动的歌颂和赞美。通过这些古诗词,我们...

仁言任语 : 缘深意长

       每日新闻网北京讯  任亚军  二0二五年六月三十一日,应袁志华、刘万春弟之邀,前往中国行为法学会新址参观,与诸位领导共商发展大计。意外邂逅惠主任,竟是十几年前的老友。

2025
01/21
19:41
文/邓淦群
浏览量: 21669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首届亚洲女子冰球锦标赛在北京举办 中国队取得开门红

首届亚洲女子冰球锦标赛在北京举办 中国队取得开门红

再回味: 利民镇-蔡家羊汤

再回味: 利民镇-蔡家羊汤

“侨助高质量发展——侨领走进广交会”活动在广交会展馆举行

“侨助高质量发展——侨领走进广交会”活动在广交会展馆举行

刘成宏近作两首- 沁园春

刘成宏近作两首- 沁园春

仁言任语 : 缘深意长

仁言任语 : 缘深意长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