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生态环境 > 筑牢北疆绿色长城 ——写在“三北”工程攻坚战全面打响一年之际

筑牢北疆绿色长城 ——写在“三北”工程攻坚战全面打响一年之际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时间:2024-06-06 09:28:33 | 点击:3268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热火朝天,随着锁边固沙工程推进,一条条阻沙防护带锁住沙海。

  科尔沁沙地歼灭战鏖战正酣,辽宁省彰武县平安镇平安村专业造林队忙个不停,上演一幕幕人进沙退的故事。

  “三北”工程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标志性工程。45年多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无数建设者不懈奋斗,创造了“荒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生态奇迹。

  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了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努力创造新时代防沙治沙新奇迹的动员令。

  今年4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三北地区是国土绿化的主战场,要把更多力量集中到‘三北’工程建设上来,筑牢北疆绿色长城。”

  牢记嘱托,勇担使命,“三北”工程攻坚战全面打响一年来,掀起了集中会战、规模治沙的热潮,“三北”工程攻坚战实现良好开局,一片片绿色不断延伸、扩展,祖国北疆绿色长城更加牢固。

  坚持系统观念,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系统观念,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要强化区域联防联治,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实行沙漠边缘和腹地、上风口和下风口、沙源区和路径区统筹谋划,构建点线面结合的生态防护网络”。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提供了根本遵循。各地抓住系统治理这一“牛鼻子”,因地制宜、综合施策,新时代的“三北”工程成为一项综合性生态工程。

  ——综合施策,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

  腾格里沙漠边缘,青土湖宛如沙漠中的一颗碧玉。很难想象,这片水草丰茂之地,曾干涸了半个多世纪。得益于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青土湖复活了。

  固沙造林、生态输水、荒漠植被修复等一揽子措施落地见效,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累计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30.6万亩,固定流沙14.3万亩,青土湖水面从2010年的3平方公里稳步扩展至当前的27.65平方公里,成功阻挡了腾格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握手”。

  “实践表明,防沙治沙必须多管齐下,全要素治理。”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研究员徐先英说,“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个生命共同体,现在的‘三北’工程将自然荒漠视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树立系统治理思维,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宜沙则沙。”

  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统筹编制工程发展规划,把营造林、草原保护修复、退耕还林还草、湿地保护等纳入工程建设内容,科学组织开展造林绿化空间适宜性评估,突出重点,分区分类施策,“三北”工程已由单一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

  ——握指成拳,强化区域联防联治。

  “我脚下这片沙地,公鸡打鸣,周边省份都能听得见。”在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城川镇二道川村毛乌素沙地防沙治沙作业区,正在压草方格的村民韦元说。

  毛乌素沙地横跨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榆林、宁夏吴忠、宁夏石嘴山、甘肃庆阳4省区5个地级市,二道川村正位于几省份交界处。“毛乌素沙地主体范围大幅减小,可省际交界仍有不少裸露沙地。去年10月,5市共同签署了毛乌素沙地联防联治框架合作协议,今年新开工的重点项目全部向边界和上下风口靠拢,力争到2030年基本建成毛乌素跨界锁边林草防护体系。”鄂托克前旗林草局局长何富云介绍。

  区域协同、齐抓共管。“打破行政界限,建立联防联治机制,集中资源和力量统一规划和实施,是推进系统治理的必然要求,也提升了治理成效。”国家林草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建设局局长刘冰说。

  一年来,告别单打独斗,“一盘棋”防治在三北地区加速落地。辽宁、内蒙古两省区协同打造科尔沁沙地南缘跨省区锁边林草带。内蒙古阿拉善盟、宁夏中卫市、甘肃民勤县在腾格里沙漠省份交界处开工建设10.2万亩“工程固沙+人工种草”阻沙生态防线。

  创新驱动,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科学治沙,全面提升荒漠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要坚持久久为功,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持续不懈推进三北工程建设”。

  一年来,各地区各部门以政策为笔、创新为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积极探索以工代赈、央地合作等新机制、新模式,“三北”工程建设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科技创新,防沙治沙注入澎湃动能。

  在中卫市域内的乌玛高速公路附近,一片长千米、宽百米左右的区域,呈现出与周边黄色沙漠截然不同的灰绿色。

  “通过在沙面人工接种蓝藻等隐花植物,促进形成生物土壤结皮,可以有效固沙,帮助沙化土地恢复功能。”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研究员赵洋说,天然结皮的形成至少需要8年,而人工培养只需1年左右,为加快荒漠化防治提供了新路径。

  在中卫,一项项科技成果助力这里“绿进沙退”:工业化生产“刷状网绳式草方格沙障”,工作效率比人工扎草方格提高60%;使用“水分传导式精准型沙漠植苗工具”,造林效率提高1倍,成活率达到85%以上……

  强化科技赋能。国家林草局成立三北工程研究院,发布关键技术研发“揭榜挂帅”项目榜单、推动建立15个先行先试科技高地,加力推进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更好服务“三北”工程攻坚战,把防沙治沙的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机制创新,汇聚合力解难题。

  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格日僧苏木“以工代赈”防沙治沙项目区,波浪起伏的沙丘上,一排排草方格锁住流沙。布日敦嘎查牧民那存格希格开着拖拉机运送麦草,“我每天能挣600元,已经还清了买拖拉机的4万元贷款,还存下了2万多元。”

  去年10月,翁牛特旗探索实施“以工代赈”治沙模式,将内蒙古东部草原沙地综合治理任务中的6.2万亩,交由沙地所在的19个嘎查村集体组织实施,发动农牧民以沙地、资金、投工、机械等入股方式就近参与治沙。截至目前,全旗已有2600多名农牧民参与,乡亲们遵守禁牧政策、巩固治沙成果的主动性也大幅提高。

  实施“三北”工程是国家重大战略,离不开各方参与、合力攻坚。阿拉善盟创新项目组织形式,有效化解了防沙治沙季节性强与资金到位晚的难题。甘肃武威市发展“互联网+防沙治沙”、众筹治沙造林等新模式,鼓励企业、社团组织等在当地建设了40多个防沙治沙基地。

  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各地区各部门着力健全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撑体系,持续优化相关规章制度、政策机制,全方位保障“三北”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

  扩绿、兴绿、护绿,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化祖国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兴绿,就是要注重质量效益,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更好联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一年来,“三北”工程区各地坚持治沙致富并重、增绿增收并举,依托工程建设适度发展经济林果、沙漠旅游、新能源等绿色产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鲜活故事层出不穷。

  ——统筹“含绿量”和“含金量”,发展绿色产业让“沙窝窝”成了“聚宝盆”。

  初夏的新疆阿克苏地区,串串葡萄挂满枝头。4、5月大棚西瓜、哈密瓜成熟,8、9月香梨、冰糖心苹果上市,9、10月红枣、核桃收获……“丰收果盘”常年飘香,“沙窝窝”变成了乡亲们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这是阿克苏地区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结出的累累硕果。工程按照“适地适树、经济与生态统筹兼顾”的原则,拉长林果产业链,鼓起果农“钱袋子”。

  40多年来,“三北”工程在黄土高原、燕山山地、新疆绿洲等地建成一批林果产业基地,工程区经济林干鲜果品年产量从不足200万吨提高到4800万吨,1500多万人依靠特色林果业脱贫致富。

  ——统筹生态安全和能源安全,光伏治沙实现多重效益。

  武威市凉州区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里,光伏板连片,深蓝如海。“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实现了发电、治沙、增收三重效益。”凉州区林草局林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邵文山介绍,园区建成投运后,每年可发电261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801万吨。

  “三北”工程攻坚战场,各地统筹生态安全和能源安全,“追风逐日”治沙忙。内蒙古印发《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推进方案》,明确要求参与光伏发电的企业配套治理沙化土地230万亩;新疆引进央企,拉开了和田地区等地光伏治沙项目的建设大幕。

  ——统筹“治沙害”和“用沙利”,发展沙产业让“黄沙变黄金”。

  “‘五一’假期,村里日接待游客3000余人次;即将到来的端午节,村里的餐厅、民宿基本上都已经订满了。”提起沙漠旅游,中卫市沙坡头区迎水桥镇鸣钟村党支部书记高东满脸笑容。

  “三北”工程区各地坚持“保护优先、重点修复、适度利用”的思路,大力发展沙产业。甘肃白银市在沙化土地建设20万亩文冠果种植基地,打造文冠果全产业链示范园区。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将23万亩沙漠改造成优良草场,发展起肉苁蓉、酿酒葡萄等特色产业。各地因地制宜,治沙又致富的双赢之路越走越宽。

  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北疆绿色长城一定能构筑得更加牢固,不断续写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

  (本报记者顾仲阳、常钦、董丝雨、李晓晴)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06日 01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多地“桑拿天”来袭 如何应对“高温刺客”

 今年副高提前北抬,暖湿气流来袭,多地已提前进入“桑拿天”。一图速览如何科学应对闷热“蒸笼”体验,安全、健康度过提前到来的“烤”验!整理/朱梓轩 制图/程璨

各地频出“妙招” 带活“避暑经济”

 炎炎夏日、暑期临近,记者走访看到,景区依托生态、文化等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避暑游,防暑消夏产品在政策红利助推下广受欢迎,城镇以商文旅融合拓展夜间多元业态……各地频出“妙招”,不断激发消费潜力,有力带活“避暑经济”。  ...

避暑纳凉!来国家植物园赏绚烂夏花

【环球网文旅报道】炎炎夏日,枝繁叶茂的草木与秀美旖旎的山水交织成一幅生动的夏日画卷,吸引着人们踏出家门,探寻这自然的奥秘。国家植物园不仅是赏花观景的绝佳之地,也是避暑纳凉的理想之选,雨后露珠玲珑剔透,山间草木郁郁葱葱,池...

宁夏吴忠红寺堡区青年志愿者参加生态护绿行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韩英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焦敏龙)7月1日,共青团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委联合宁夏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组织40余名青年党员、青年志愿者,在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先锋建功”生态护绿...

年轻人喜爱的文旅“新物种”长什么样

  达那也·金华山小冰岛把废弃矿坑打造成年轻人的向往之地。受访者供图  当机械巨兽成为商业街区的潮流地标,当废弃矿坑化身北欧风情的“小冰岛”,当荒芜矿山蜕变为文化度假小镇……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蜕变,正在中国文旅版图上书写着...

内蒙古乌兰察布:夏日火山引游人

  6月17日,游客在乌兰哈达火山地质公园6号火山留影。  夏日,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的乌兰哈达火山群迎来旅游旺季。独特的火山地貌与草原风光相映成趣,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打卡。2024年,察哈尔右翼后旗接待游客...

以伊冲突第10天 进入消耗战可能性增加 美部署B-2轰炸机

  6月21日,以色列和伊朗继续相互军事打击,双方均称对方遭受重创。  当天,以军空袭伊朗伊斯法罕离心机生产设施,国际原子能机构表示,该设施没有核材料,不会造成放射性后果。  与此同时,美国正将可能携带巨型钻地弹的B-2...

强对流+暴雨双预警 多地将有短时强降水天气 局地将有大暴雨

 中央气象台6月18日发布强对流天气蓝色预警和暴雨黄色预警。内蒙古、东北、华北等地将有8级以上雷暴大风或冰雹天气,重庆、贵州、广西等地部分地区将有大暴雨。  强对流天气蓝色预警  中央气象台6月18日6时发布强对流天气蓝...

高考志愿规划收费21800元,高价辅导是否物有所值?

  最近,高考志愿规划领域引起舆论关注。据津云新闻报道,天津某志愿填报机构的老板兼志愿规划老师透露,他的辅导价格为每名学生21800元,其机构内还有其他4名老师,收费价格为17800元。面对如此高昂的辅导费用,仍有不少家...

夏日荷韵

  这是6月14日在湖南省衡阳市雁峰区南湖公园拍摄的荷塘景色。  新华社发(曹正平摄)  6月14日,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柴武台公园荷塘,蜜蜂落在荷花上。  新华社发(李明发摄)  这是6月14日在广西贺州市平桂区鹅塘镇...

2024
06/06
09:28
浏览量: 3268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第十六届中国杯帆船赛在深圳展开竞逐

第十六届中国杯帆船赛在深圳展开竞逐

闽南匠人留乡愁 精耕古建传技艺

闽南匠人留乡愁 精耕古建传技艺

第十一届中国大理巍山小吃节启幕 全国小吃汇聚大理巍山 八方游客共享长街盛宴

第十一届中国大理巍山小吃节启幕 全国小吃汇聚大理巍山 八方游客共享长街盛宴

蒋旭光:加快构建国家水网 为保障国家水安全贡献国资央企力量

蒋旭光:加快构建国家水网 为保障国家水安全贡献国资央企力量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景区人流如织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景区人流如织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