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生态环境 > 多国“水深火热”,应对气候变化考验全人类智慧

多国“水深火热”,应对气候变化考验全人类智慧

来源:中国网 | 时间:2023-08-14 07:36:23 | 点击:8875

姚琨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副所长

今年入夏以来,中国各地极端天气事件频发。6月份,北方气温突破40℃,让许多人“热到怀疑人生”。7月下旬,北方又迎来极端强降雨,北京降雨更是创下自1891年有仪器测量记录140年以来最大降雨量,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

多国面临极端天气考验

在印度,早在4月热浪就强势袭来。在4月中旬孟买的一场露天集会上,11人中暑死亡,促使十多个邦临时关闭学校。过去几日,印度多地气温飙升至40℃,北方邦至少34人因高温死亡。

在北美,美国加州从 2022 年圣诞节到 2023 年 1月中旬遭受到历史罕见的雨雪天气侵袭,州降雨量达到了通常平均降雨量的 400% 到 600%,造成严重人员财产损失。

在欧洲,被誉为欧洲“菜篮子”的西班牙不仅出现异常高温,今年以来的降水量也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引发严重干旱,农产品不同幅度减产涨价。

人们不禁要问,地球这是怎么了?

“小男孩”是罪魁祸首?

世界气象组织7月4日宣布,热带太平洋七年来首次形成厄尔尼诺条件,可能会导致全球气温飙升、破坏性天气的出现。

厄尔尼诺现象最早出现在南美东太平洋沿岸,由于异常升温现象通常发生在圣诞节前后,被沿海渔民用西班牙语命名为“El Niño”(意为“圣婴”或“小男孩”)。对中国而言,厄尔尼诺现象会导致夏季风偏弱、季风雨带偏南,容易出现夏季干旱及极端高温,秋季则降水增加,易发生内涝灾害。

气候变化警钟已敲响?

早在二十年前,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就提出过 “气候临界点”的概念,即一旦全球温升击穿临界点,气候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将大幅上升,最终打破生态平衡,危及动植物生存,对地球上的水资源、能源、粮食安全等产生复杂而深远的负面影响。

气候变化加剧了诸如干旱、洪水和飓风等极端天气的发生,改变和污染了生态系统,损害了生物多样性和破坏粮食的收成。所有这些都将对粮食生产和供应产生巨大影响,并危及全球粮食系统的稳定性。研究表明,玉米作物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如果人类不能切实大幅减少碳排放,预计2030年玉米作物产量将下降24%,小麦、稻谷等其他农作物的产量也将急剧下降,将导致人类的粮食供应大幅减少。

极端高温也加剧了能源危机。以欧洲为例,高温之下,民众用电需求激增。欧洲本就面临天然气供应危机,高温干旱又导致水力、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下降。几重因素叠加,让欧洲的能源问题更加棘手。

全球气候治理博弈复杂激烈

从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到2015年《巴黎协定》,人类一直在努力推动减缓气候变化,但依然难以有效遏制加速趋势。

全球气候治理事关国际权力塑造和规则博弈。当前全球气候治理呈现出模糊“共区”原则、逃避减排责任和资金义务等不良趋势。从治理模式上,美国故意“垒小院、筑高墙”,欲联手欧洲同盟伙伴打造小规模“气候俱乐部”,建立“跨大西洋绿色伙伴关系”,进而颠覆现有治理框架,倒逼他国减排。从规则上,美国力推“碳关税”,通过捆绑碳关税和贸易政策,以金融和贸易手段摆脱历史排放责任,以此消解“共区”原则,甩掉其历史排放责任。从价值观上,以所谓“气候正义”为由头,将“高排放”与“不正义”等同起来,对高排放国家发起道义攻势,伺机给中印等国树立“硬约束”,削弱甚至剥夺发展中国家的“排放权”。

可以说,全球气候治理已经部分变质变味,俨然成为大国权力争夺和规则博弈的新工具和新战场。如果美国等西方国家继续沉迷于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思维不能自拔,只会继续动摇全球气候合作的基石,加剧气候危机的系统性风险。

应对气候变化考验全人类智慧

自进入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加速攫取自然资源,加剧地球生态失衡。

高温就是警示。当前,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凸显,极端气候频发,表明人与自然的矛盾已陷入负反馈循环,“气候临界点”已离我们不远。正如恩格斯所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大自然孕育了人类,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也蕴含着中华文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习近平主席从中国哲学的高度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彰显了大国担当,贡献了中国智慧。

地球的未来究竟如何,考验全人类的智慧和勇气,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编审:郭素萍 高霈宁 张艳玲

【责任编辑:刘维佳】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宁夏吴忠红寺堡区青年志愿者参加生态护绿行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韩英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焦敏龙)7月1日,共青团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委联合宁夏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组织40余名青年党员、青年志愿者,在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先锋建功”生态护绿...

年轻人喜爱的文旅“新物种”长什么样

  达那也·金华山小冰岛把废弃矿坑打造成年轻人的向往之地。受访者供图  当机械巨兽成为商业街区的潮流地标,当废弃矿坑化身北欧风情的“小冰岛”,当荒芜矿山蜕变为文化度假小镇……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蜕变,正在中国文旅版图上书写着...

内蒙古乌兰察布:夏日火山引游人

  6月17日,游客在乌兰哈达火山地质公园6号火山留影。  夏日,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的乌兰哈达火山群迎来旅游旺季。独特的火山地貌与草原风光相映成趣,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打卡。2024年,察哈尔右翼后旗接待游客...

以伊冲突第10天 进入消耗战可能性增加 美部署B-2轰炸机

  6月21日,以色列和伊朗继续相互军事打击,双方均称对方遭受重创。  当天,以军空袭伊朗伊斯法罕离心机生产设施,国际原子能机构表示,该设施没有核材料,不会造成放射性后果。  与此同时,美国正将可能携带巨型钻地弹的B-2...

强对流+暴雨双预警 多地将有短时强降水天气 局地将有大暴雨

 中央气象台6月18日发布强对流天气蓝色预警和暴雨黄色预警。内蒙古、东北、华北等地将有8级以上雷暴大风或冰雹天气,重庆、贵州、广西等地部分地区将有大暴雨。  强对流天气蓝色预警  中央气象台6月18日6时发布强对流天气蓝...

高考志愿规划收费21800元,高价辅导是否物有所值?

  最近,高考志愿规划领域引起舆论关注。据津云新闻报道,天津某志愿填报机构的老板兼志愿规划老师透露,他的辅导价格为每名学生21800元,其机构内还有其他4名老师,收费价格为17800元。面对如此高昂的辅导费用,仍有不少家...

夏日荷韵

  这是6月14日在湖南省衡阳市雁峰区南湖公园拍摄的荷塘景色。  新华社发(曹正平摄)  6月14日,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柴武台公园荷塘,蜜蜂落在荷花上。  新华社发(李明发摄)  这是6月14日在广西贺州市平桂区鹅塘镇...

交通运输部持续调度部署极端天气防范应对工作

  央视网消息:据交通运输部消息,今年第1号台风“蝴蝶”于6月15日晚上在江西境内进一步减弱,中央气象台于当日20时对其停止编号,交通运输部于16日9时终止台风三级防御响应。但受“蝴蝶”残留云系和西南季风的共同影响,华南...

在希望的田野上:三夏时节丰收忙

  央视网消息: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6月13日发布,截至目前,全国收购夏粮小麦超1700万吨,进度快于上年同期。  全国麦收重心分布在河北、山东、陕西等地  根据全国农机作业指挥调度平台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联合...

跨里海天然气管道重启 欧洲能源格局生变

  2025年1月2日,波兰华沙维斯瓦河上的一条供暖管道。此前一天,俄罗斯天然气经乌克兰输往欧洲的业务宣告终止。 视觉中国供图  2025年1月1日,乌克兰正式中断了俄罗斯经其境内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服务。由此,俄罗斯失去...

2023
08/14
07:36
浏览量: 8875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第十六届中国杯帆船赛在深圳展开竞逐

第十六届中国杯帆船赛在深圳展开竞逐

闽南匠人留乡愁 精耕古建传技艺

闽南匠人留乡愁 精耕古建传技艺

第十一届中国大理巍山小吃节启幕 全国小吃汇聚大理巍山 八方游客共享长街盛宴

第十一届中国大理巍山小吃节启幕 全国小吃汇聚大理巍山 八方游客共享长街盛宴

蒋旭光:加快构建国家水网 为保障国家水安全贡献国资央企力量

蒋旭光:加快构建国家水网 为保障国家水安全贡献国资央企力量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景区人流如织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景区人流如织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