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生态环境 > 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清苇长 鹤舞飞扬_公益频道_中国青年网

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清苇长 鹤舞飞扬_公益频道_中国青年网

来源:光明日报 | 时间:2024-10-23 18:35:39 | 点击:330

【多样的生物 多彩的世界】

光明日报记者 张士英 光明日报见习记者 胡沛然

眼前,是望不到边际的芦苇荡,日光洒落,苇花像精心镂刻过的银器熠熠生辉;耳边,是湿地中万物生长的奏鸣曲,微风轻抚,芦苇舞动的声响伴着虫鸣鹤唳共谱出一段悠扬婉转的乐章。

这,是秋日的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

“坐稳!咱们出发了!今天的巡护路可不好走。”保护区巡护员王朝启动引擎,车子一头扎进芦苇荡。

“保护区总面积21万公顷,南北纵贯齐齐哈尔、大庆,是世界最大的芦苇湿地,栖息了260多种鸟类,也是丹顶鹤的‘家乡’。”说起这里的情况,在保护区工作了十几年的王朝如数家珍,“你看,那两只就是丹顶鹤,全世界野外种群数量不到4000只,在咱扎龙安家的就有近300只。不光是鸟类,这些年湿地环境越来越好,原本很少见的动物都现身了。”

扎龙湿地的芦苇荡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60%,湿地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80%。缓缓流淌的一泓清水是芦苇生长、鱼虾繁殖最基础的“养料”,而成片的芦苇荡、丰富的鱼虾则为丹顶鹤等大型鸟类提供了栖身之所和食物。

“曾经,受气候和火灾的影响,湿地萎缩得厉害,有的地方车都能开进去。”把车停在扎龙湿地边缘,王朝举起望远镜望向苇荡深处,“后来,我们建立了常态补水机制,每年引水1亿多立方米给湿地‘解渴’,原来开车能进的地方,现在又重新长起了芦苇。人虽然进不去了,但是丹顶鹤能住的地方变宽敞了。”

巡护车重新发动,行驶在颠簸不平的土路上,车里说话的声音都随着路面的起伏忽高忽低。王朝打趣道:“在车里也能体验失重的感觉。”这条土路原是通往扎龙湿地中心几个自然屯的必经之路,村民整体迁出后便逐渐被植被覆盖。

“先有居民点,后有保护区”是扎龙湿地核心区居民搬迁面临的一大问题。除了故土难离的因素,收割芦苇还是保护区附近居民的重要经济来源。既不能“端走”居民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饭碗,又要防止人类活动破坏湿地生态。

一开始,有的村民担心以后的生活没着落不愿意搬,随着新建安置房、学校、卫生院的落成,鼓励芦苇适量有序收割的生态补偿到手,大家悬着的心也就放下来了。芦苇的合理利用立马见了成效,2018年,保护区工作人员在野外监测到13巢丹顶鹤,而前一年只有3巢。

“现在扎龙旅游区、保护区有很多职工都是湿地附近的居民,不光吃上了‘生态饭’,有的还成了保护丹顶鹤的‘专家’。”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化训飞组组长徐惠就是王朝口中的“专家”之一。

见到徐惠时,他正在芦苇荡边踮脚观察着远处的4只丹顶鹤。“这两只成年鹤一只是野生的,另一只是咱保护区野化的,今年它们不光成功交配,还在野外把两只小鹤拉扯大了。”尽管压低了声音,但徐惠仍难掩兴奋,“丹顶鹤一年只产两枚蛋,都能在野外孵化、长大,这可不容易了!”

徐惠家住湿地边的扎龙村,从事人工繁育丹顶鹤的野化训飞工作有近二十年的时间。“丹顶鹤有很强的领地意识,一旦有别的鸟侵犯了自己的领地,它们就会警告驱逐。所以,湿地的大小变化、环境好坏,它们清楚得很。”徐惠说。

话音未落,两只丹顶鹤鸣叫着腾空而起,徐惠赶忙举起手机拍下它们迎着太阳飞去的身影。“我就喜欢看它们飞,它们飞得越高越远越好。只要把湿地保护好,还会有更多的丹顶鹤来扎龙安家。”

在扎龙,似乎每个人都对保护湿地有着一种近乎执拗的感情。冬去春来,成群的丹顶鹤又飞进成片的芦苇荡时,大家都会欣慰着长出一口气:“这一年,没白干!”

《光明日报》(2024年10月22日 08版)

责任编辑:李婧怡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多地“桑拿天”来袭 如何应对“高温刺客”

 今年副高提前北抬,暖湿气流来袭,多地已提前进入“桑拿天”。一图速览如何科学应对闷热“蒸笼”体验,安全、健康度过提前到来的“烤”验!整理/朱梓轩 制图/程璨

各地频出“妙招” 带活“避暑经济”

 炎炎夏日、暑期临近,记者走访看到,景区依托生态、文化等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避暑游,防暑消夏产品在政策红利助推下广受欢迎,城镇以商文旅融合拓展夜间多元业态……各地频出“妙招”,不断激发消费潜力,有力带活“避暑经济”。  ...

避暑纳凉!来国家植物园赏绚烂夏花

【环球网文旅报道】炎炎夏日,枝繁叶茂的草木与秀美旖旎的山水交织成一幅生动的夏日画卷,吸引着人们踏出家门,探寻这自然的奥秘。国家植物园不仅是赏花观景的绝佳之地,也是避暑纳凉的理想之选,雨后露珠玲珑剔透,山间草木郁郁葱葱,池...

宁夏吴忠红寺堡区青年志愿者参加生态护绿行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韩英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焦敏龙)7月1日,共青团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委联合宁夏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组织40余名青年党员、青年志愿者,在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先锋建功”生态护绿...

年轻人喜爱的文旅“新物种”长什么样

  达那也·金华山小冰岛把废弃矿坑打造成年轻人的向往之地。受访者供图  当机械巨兽成为商业街区的潮流地标,当废弃矿坑化身北欧风情的“小冰岛”,当荒芜矿山蜕变为文化度假小镇……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蜕变,正在中国文旅版图上书写着...

内蒙古乌兰察布:夏日火山引游人

  6月17日,游客在乌兰哈达火山地质公园6号火山留影。  夏日,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的乌兰哈达火山群迎来旅游旺季。独特的火山地貌与草原风光相映成趣,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打卡。2024年,察哈尔右翼后旗接待游客...

以伊冲突第10天 进入消耗战可能性增加 美部署B-2轰炸机

  6月21日,以色列和伊朗继续相互军事打击,双方均称对方遭受重创。  当天,以军空袭伊朗伊斯法罕离心机生产设施,国际原子能机构表示,该设施没有核材料,不会造成放射性后果。  与此同时,美国正将可能携带巨型钻地弹的B-2...

强对流+暴雨双预警 多地将有短时强降水天气 局地将有大暴雨

 中央气象台6月18日发布强对流天气蓝色预警和暴雨黄色预警。内蒙古、东北、华北等地将有8级以上雷暴大风或冰雹天气,重庆、贵州、广西等地部分地区将有大暴雨。  强对流天气蓝色预警  中央气象台6月18日6时发布强对流天气蓝...

高考志愿规划收费21800元,高价辅导是否物有所值?

  最近,高考志愿规划领域引起舆论关注。据津云新闻报道,天津某志愿填报机构的老板兼志愿规划老师透露,他的辅导价格为每名学生21800元,其机构内还有其他4名老师,收费价格为17800元。面对如此高昂的辅导费用,仍有不少家...

夏日荷韵

  这是6月14日在湖南省衡阳市雁峰区南湖公园拍摄的荷塘景色。  新华社发(曹正平摄)  6月14日,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柴武台公园荷塘,蜜蜂落在荷花上。  新华社发(李明发摄)  这是6月14日在广西贺州市平桂区鹅塘镇...

2024
10/23
18:35
浏览量: 330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第十六届中国杯帆船赛在深圳展开竞逐

第十六届中国杯帆船赛在深圳展开竞逐

闽南匠人留乡愁 精耕古建传技艺

闽南匠人留乡愁 精耕古建传技艺

第十一届中国大理巍山小吃节启幕 全国小吃汇聚大理巍山 八方游客共享长街盛宴

第十一届中国大理巍山小吃节启幕 全国小吃汇聚大理巍山 八方游客共享长街盛宴

蒋旭光:加快构建国家水网 为保障国家水安全贡献国资央企力量

蒋旭光:加快构建国家水网 为保障国家水安全贡献国资央企力量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景区人流如织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景区人流如织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