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生态环境 > 建构中国自主的生态哲学知识体系(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建构中国自主的生态哲学知识体系(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时间:2024-07-15 16:53:49 | 点击:4359

  制图:汪哲平

  生态哲学既包含对自然生态系统构成要素及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的思辨,也包含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与之相伴的是我国生态哲学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长足发展。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原理性理论成果为基点,建构中国自主的生态哲学知识体系,是进一步深化生态哲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明确中国自主的生态哲学知识体系的理论基点

  建构自主的知识体系,集中体现一个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水平及其国际学术话语权。知识体系的建构,既不是搭建空中楼阁,也不能凭空产生,而是建立在坚实稳固的理论基点之上,是理论和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形成完整、成熟的知识体系,是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意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建构中国自主的生态哲学知识体系,应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这一重要思想中的原理性理论成果为基点,不断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持续深化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的体系化研究、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

  以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本体论基点。哲学学科的发展,哲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基础和前提在于具有自身的本体论基点。本体论基点是否坚实稳固,能否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决定了哲学知识体系是否稳定,是否具有长远发展的空间和张力。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生态哲学研究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也是建构生态哲学知识体系的基本命题。正是基于对这一基本命题的思考和回答,不同生态哲学发展衍生出各自的源流体系。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等一系列重要理念。生命共同体理念,从本体论层面深刻回答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摒弃了将人与自然主客二分、割裂对立的观点。在生命共同体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彼此依存、互融共生的有机整体,自然是生命之母,人因自然而生,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必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生命共同体理念既体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的魂脉,也蕴含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等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根脉,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的高度契合性,开创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体论新图景。建构中国自主的生态哲学知识体系,应以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本体论基点,遵循生态哲学创新发展规律,立足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的高度契合性,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中,不断探索和延展知识体系建构的空间、进路,构建和完善新时代生态哲学的知识话语、研究范式、学术理论,推动形成概念之间、范畴之间、理论之间相对成熟稳定的经验联系和结构关系,建构并不断发展以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思想脉络的知识体系。

  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价值观基点。哲学社会科学意义上的知识体系建构,并非绝对价值中立的知识概念集成,而是具有鲜明的价值立场和价值追求。生态哲学研究注重从整体性、系统性层面认识和把握人类活动与自然界的互动过程和内在机理,自然而然会形成看待自然、对待自然的价值观点,并逐渐发展形成生态价值观。生态价值观内嵌于生态哲学知识体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塑造着知识体系的价值立场、价值导向、价值判断。不同的生态哲学知识体系,蕴含其中的生态价值观也具有差异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彰显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价值观。这一生态价值观强调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强调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一生态价值观与将人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价值观和片面追求生态至上而“去发展”“去增长”的生态中心主义价值观有着本质区别。新时代,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既体现在指导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中,也内化为社会个体的思想和行动自觉。建构中国自主的生态哲学知识体系,应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生态价值观转化为中国自主的生态哲学知识体系的价值内核,坚持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价值观基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理解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中对自然天地运行规律的敬畏意识和遵从意识,以理性思辨的解释力、影响力巩固壮大全社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为实践论基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的人与自然关系,并非从理论到理论的关系构建,而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和纽带的双向作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通过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自然以相应的方式反作用于人类。顺应自然规律的实践活动,就会得到自然的回馈,而违背自然规律的实践活动,则会遭到自然的报复。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也有不少内容基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比如,《孟子》中讲:“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荀子》中讲:“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又如,《吕氏春秋》中讲:“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中国式现代化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构中国自主的生态哲学知识体系,应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为实践论基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实践导向,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关注实践、指导实践的优良品格,注重人作为实践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立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的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探寻、梳理、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在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取得的原创性贡献,将知识体系的建构置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加以检验,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提供体系化、学理化支撑。

  拓展建构中国自主的生态哲学知识体系的方向和路径

  中国自主的生态哲学知识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进程中建构,并在认识、阐释和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这是这一知识体系彰显自主性、巩固主体性的关键所在。这一知识体系的建构,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以破解当今世界普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推动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世界为使命任务,具有多学科融合发展等特征。

  坚持融会贯通,构建多学科融合发展的学科体系。跨学科性,是生态哲学研究的鲜明特征。生态哲学知识体系是多学科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生态哲学以生态环境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往往是多维度、多层面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的,全面、彻底地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要求生态哲学研究必须突破单一学科的局限,整合融通生物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这样才能发展形成理解、分析、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科学认识论、方法论,才能形成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认知。伴随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美学等学科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为进一步深化生态哲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建构中国自主的生态哲学知识体系,应充分利用多学科融合发展带来的机遇,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和全人类共同面对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发掘跨学科研究的交汇点、融通点,推动形成多学科交流对话、协同攻关的研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在多学科融合发展中探寻生态哲学研究的新领域、新问题、新框架,推动中国自主的生态哲学知识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另一方面,借助中国自主的生态哲学知识体系的不断发展,为生态文明相关学科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方法论支撑。

  坚持以我为主,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术体系。中国自主的生态哲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基于学术体系的深度发展。中国生态哲学学术体系具有深厚的理论积淀和文化传承,集中体现中国学界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国外生态哲学研究中的先进方法和有益成果,我们应当学习借鉴,但不能将之奉为圭臬,在学术体系建设上搞成套拿来。构建和发展中国生态哲学学术体系,必须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坚持以我为主,不断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另一方面,将中华民族的丰富生态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中国生态哲学学术体系的鲜明标识和理论优势,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生态哲学知识体系提供有力学理支撑。

  坚持胸怀天下,构建具有国际引领力的话语体系。生态环境问题具有跨国界、跨地域的全球性特征,生态哲学研究以全人类共同面对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对象,具有鲜明的世界情怀。建构中国自主的生态哲学知识体系,需要开放式的交流交融。交流交融的前提和载体,是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引领力的话语体系。中国生态哲学的话语体系,既要有浓郁的“中国味儿”,又要有鲜明的“国际范儿”,既体现中国生态哲学研究特有的理论观点、价值观念、文化特征,又易于被国际学界所理解、所接受、所认同。中国自主的生态哲学知识体系在国际学术交流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生态哲学研究才能更好走向世界,为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15日 09 版)

(责编:牛镛、曲源)


【作者:郇庆治】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多地“桑拿天”来袭 如何应对“高温刺客”

 今年副高提前北抬,暖湿气流来袭,多地已提前进入“桑拿天”。一图速览如何科学应对闷热“蒸笼”体验,安全、健康度过提前到来的“烤”验!整理/朱梓轩 制图/程璨

各地频出“妙招” 带活“避暑经济”

 炎炎夏日、暑期临近,记者走访看到,景区依托生态、文化等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避暑游,防暑消夏产品在政策红利助推下广受欢迎,城镇以商文旅融合拓展夜间多元业态……各地频出“妙招”,不断激发消费潜力,有力带活“避暑经济”。  ...

避暑纳凉!来国家植物园赏绚烂夏花

【环球网文旅报道】炎炎夏日,枝繁叶茂的草木与秀美旖旎的山水交织成一幅生动的夏日画卷,吸引着人们踏出家门,探寻这自然的奥秘。国家植物园不仅是赏花观景的绝佳之地,也是避暑纳凉的理想之选,雨后露珠玲珑剔透,山间草木郁郁葱葱,池...

宁夏吴忠红寺堡区青年志愿者参加生态护绿行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韩英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焦敏龙)7月1日,共青团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委联合宁夏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组织40余名青年党员、青年志愿者,在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先锋建功”生态护绿...

年轻人喜爱的文旅“新物种”长什么样

  达那也·金华山小冰岛把废弃矿坑打造成年轻人的向往之地。受访者供图  当机械巨兽成为商业街区的潮流地标,当废弃矿坑化身北欧风情的“小冰岛”,当荒芜矿山蜕变为文化度假小镇……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蜕变,正在中国文旅版图上书写着...

内蒙古乌兰察布:夏日火山引游人

  6月17日,游客在乌兰哈达火山地质公园6号火山留影。  夏日,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的乌兰哈达火山群迎来旅游旺季。独特的火山地貌与草原风光相映成趣,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打卡。2024年,察哈尔右翼后旗接待游客...

以伊冲突第10天 进入消耗战可能性增加 美部署B-2轰炸机

  6月21日,以色列和伊朗继续相互军事打击,双方均称对方遭受重创。  当天,以军空袭伊朗伊斯法罕离心机生产设施,国际原子能机构表示,该设施没有核材料,不会造成放射性后果。  与此同时,美国正将可能携带巨型钻地弹的B-2...

强对流+暴雨双预警 多地将有短时强降水天气 局地将有大暴雨

 中央气象台6月18日发布强对流天气蓝色预警和暴雨黄色预警。内蒙古、东北、华北等地将有8级以上雷暴大风或冰雹天气,重庆、贵州、广西等地部分地区将有大暴雨。  强对流天气蓝色预警  中央气象台6月18日6时发布强对流天气蓝...

高考志愿规划收费21800元,高价辅导是否物有所值?

  最近,高考志愿规划领域引起舆论关注。据津云新闻报道,天津某志愿填报机构的老板兼志愿规划老师透露,他的辅导价格为每名学生21800元,其机构内还有其他4名老师,收费价格为17800元。面对如此高昂的辅导费用,仍有不少家...

夏日荷韵

  这是6月14日在湖南省衡阳市雁峰区南湖公园拍摄的荷塘景色。  新华社发(曹正平摄)  6月14日,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柴武台公园荷塘,蜜蜂落在荷花上。  新华社发(李明发摄)  这是6月14日在广西贺州市平桂区鹅塘镇...

2024
07/15
16:53
郇庆治
浏览量: 4359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第十六届中国杯帆船赛在深圳展开竞逐

第十六届中国杯帆船赛在深圳展开竞逐

闽南匠人留乡愁 精耕古建传技艺

闽南匠人留乡愁 精耕古建传技艺

第十一届中国大理巍山小吃节启幕 全国小吃汇聚大理巍山 八方游客共享长街盛宴

第十一届中国大理巍山小吃节启幕 全国小吃汇聚大理巍山 八方游客共享长街盛宴

蒋旭光:加快构建国家水网 为保障国家水安全贡献国资央企力量

蒋旭光:加快构建国家水网 为保障国家水安全贡献国资央企力量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景区人流如织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景区人流如织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