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名人字画 > 在找工作,也在找寻自我

在找工作,也在找寻自我

来源:人民网 | 时间:2023-11-13 21:02:37 | 点击:8262

夜深了,上海的郊区公园更安静了。扎克杨(网名)将露营椅收进车子后备厢,钻进帐篷,整理好防潮垫,打开手机播放郭德纲相声,关掉露营灯,酣然入睡。

“27岁,来上海找工作,搭帐篷睡公园可行吗?”这是天津小伙儿的突发奇想。露营爱好者,骨子里积极乐观的性格,说干就干的行动力,交织成了一个多月的“荒野求生”体验。

扎克杨在找工作,也在找寻自我,关于工作、生活、未来的图景,都在这段时间不断建构。

扎克杨做手冲咖啡。

趁年轻,疯狂一把

小伙跨越千里来求职

“哎呀,今天外形有点不行,但有点流浪气质,哈哈。”在郊区公园的停车场,记者见到了扎克杨,他拨动着微卷的头发,一开口就暴露了天津人属性,热情又幽默。

“您带杯子了吗?”扎克杨从后备厢里搬出了一箱子装备,点火、烧水、手磨咖啡豆……一杯热乎乎的手冲递了过来,坐在露营椅上,伴随着风声、孩童奔跑呼叫声,扎克杨讲起了他的故事。

“我大学学的英语,毕业后在珠海工作过一段时间。”扎克杨说,2020年前后回到天津,过上了吃住在家里、什么都不操心的“神仙”日子。

今年初,变故来了。“我被裁员了,那时候觉得没啥,先玩儿呗。”扎克杨边说边乐,“过了大半年,就觉得还是要找个工作,但想去闯一闯。去哪儿呢?我要去中国最棒的城市,上海就蹦进了我心里。”

扎克杨自驾到上海第一天,已经是深夜,他突然想看看这个时间的外滩什么样。“当我吹着风,靠着栏杆,欣赏黄浦江两岸的美景时,想起了我们天津的海河,有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上海挺好,我喜欢,我要在这里。”

初见如故,激情满满。扎克杨住进了青旅,开始找工作,但并不太顺利。大概半个月之后,扎克杨第一次算起账来。“青旅住宿一晚上50至80块钱,加上三餐费用,开销有点大。”

有没有省钱的法子?他看到了车后备厢的露营设备,灵机一动,网上查了下上海可以免费停车的公园,立即出发,就此安营扎寨。

浪漫与现实

撞了个满怀那就享受吧

扎克杨打开后备厢,记者看到了他全部的家当。少量衣物、生活用品,还有做饭工具。“用这个户外燃气罐烧热水,小锅煮面,还能加把青菜,打个鸡蛋。”扎克杨甚至能用饭盒蒸米饭,在A4纸大小的菜板上切土豆丝、青椒丝、白菜段儿,小锅里炒一下,一日三餐就地解决。饭后再手冲杯咖啡,或者喝点酒,日子过得还有些浪漫。

“我以前就经常和朋友们去露营,偶尔也过夜,有些经验。”扎克杨说,从一开始露营想省钱,到现在他有点享受这样的日子了。他把自己的经历发到了社交媒体上,引来了不少网友的围观和鼓励。

“还有人说要给我送物资,我婉拒了。”扎克杨还特意录了一段视频,回答网友的好奇。“他们很关心我怎么洗澡、用电。”扎克杨说他会去周围的商场给充电宝补电,或者是出门的时候用车载充电。洗澡就更简单了,烧点热水,在厕所帐篷里洗一洗就行了。

白天,扎克杨会开车出去,去面试、去寻找工作机会、去市区四处逛逛。夜晚,开启并不孤独的时光。“你看,这些房车,都是退休的叔叔阿姨们在这里停车过夜的。”扎克杨说,他们有时候会一起聊聊天,还会交流露营装备和心得。

审视自我

寻找本身就充满意义

浪漫之下,现实闯进来。露营是为了降低找工作的成本,扎克杨在求职APP上投递了不少简历。

扎克杨投了几家招聘英语客服的工作,有家企业进入了二面,但感觉希望渺茫。“竞争很激烈,也和我能力没达标有关吧。”扎克杨低头喝了口咖啡,又望向远处。

“这些天,我一直在想,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这一个多月来,扎克杨不断地审视自我,探寻方向。扎克杨说,“现在,我很渴望能稳定下来,我有点向往这种踏实感。就像一只鸟,不想飞了,想停在树枝上。”

每当周末的时候,公园里都是来露营的家庭,喧闹无比。天黑了,人们离开了,公园又安静下来。扎克杨坐在帐篷前观察、想象、描摹,建构起关于自己生活和未来的图景,这成为他此行最大的收获。

“我准备先去找日结的工作,手里先赚点钱。同步在看合适的工作机会,最好是能提供住宿。”扎克杨说着甩了甩头发,大概烦恼也随之而散了些。

27岁的扎克杨,在尝试和寻找。或许并不顺利,或许他会转身离开,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一直充满勇气。而人生,何不是靠着这股勇气,踏过荆棘。

(劳动报记者 郭娜 文/摄)

 

【责任编辑:赵超】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国图藏着一个“人类文明火种库”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缩微胶片。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摄  “方寸真微集万象 寿越千年存古今——中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事业四十年”展览,近日在国家图书馆开幕。展览通过文献实物、技术设备、历史档案、影像资料和沉浸式...

于雕梁画栋中看到热爱生活的心

 莫高窟第431窟(北宋)窟檐内侧彩画 孙儒僩临摹 1949年  金荣临摹 元代永乐宫三清殿拱眼壁(复制品) 1959年    明清时期官式彩画方心中龙纹尾部形状比较 王仲杰绘制  西华门等明清官式旋子彩画分析图 王仲杰...

军旅作家丁晓平:读懂中国故事里的家国情怀

 人物简介:  丁晓平,安徽怀宁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鲁迅文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获得者。解放军出版社副总编辑、大校编审。出版诗集、散文集、文学评论集、长篇小说、报告文学、...

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各民族团结和谐的生动图景

高原之春(中国画)叶浅予垛草的妇女(油画)妥木斯节日(水彩)陈 坚追梦(雕塑)鲁迅美术学院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近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出民族题材中国画作品近80件。这些作品既反映了对现实主义创作理念的坚...

“抢救”濒危语言 填补国家记忆 一群年轻人参与拯救“失声”的满语

 沙琪玛、躲猫猫、咋呼……这些从满语音译过来的词语,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吉林、牡丹江,这些地名也由满语演化而来。  满语是清朝的官方语言。伴随时代发展,这种语言逐渐“失声”。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4》,满族人口超...

舍家卫国的女英雄赵一曼:甘将热血沃中华

 “宁儿……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在位于四川宜宾翠屏山麓的赵一曼纪念馆内,抗日英雄赵一曼牺牲前写给儿子的家书感动了无数参...

河南内河首航满载96标箱集装箱船

  6月15日,“润兴集699”号集装箱船抵达信阳港·淮滨中心港。田苗 摄   本报讯(记者 卢松 刘宏冰 通讯员 田苗)6月15日,随着“润兴集699”号集装箱船满载着96标箱铁矿砂顺利抵达信阳港·淮滨中心港...

上海至日内瓦首条直飞航线开通

  6月16日,在瑞士日内瓦,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起飞的MU217航班穿过象征民航最高礼仪的“水门”。  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上海至日内瓦直飞航线16日正式开通。当地时间早上7时25分,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起飞的MU217航班平...

苏州园林的“数字化生活”(解码·文化数字化)

 原标题:一砖一瓦可动态监测,古建古树存电子档案  苏州园林的“数字化生活”(解码·文化数字化)  本报记者 王伟健夏日的拙政园。冷 文摄(影像中国)退思园里用数字技术营造出的意境。同里旅游公司供图 ...

《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感受文明不息的脉动(序与跋)

  《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中国国家博物馆编著;中信出版社出版。  当你翻开这本书,我想邀请你一起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共赴一场千年之约,去认识一群从岁月皱褶里跋涉而来的“老朋友”。...

2023
11/13
21:02
浏览量: 8262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