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名人字画 > 小物件重铸旧时光 80后手艺达人专注“复刻回忆”

小物件重铸旧时光 80后手艺达人专注“复刻回忆”

来源:中国网 | 时间:2023-06-12 15:10:22 | 点击:11907

在上海吴淞区的弄堂里,36岁的赵培艺经营着一间主打复刻老物件的微缩模型工作室。它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时光通道,将许多褪色的回忆唤醒。

赵培艺:这个应该是1991到1995年左右上海的弄堂,奶奶早上拎着煤球炉出来,每天的两顿饭基本都是靠这个煤球炉来做的,一天大概要四个煤饼。

赵培艺:其实像我们80后,基本都有坐在二八杠这个杠子上的回忆,记忆当中就是爸爸下班,基本上都是屁股后座上夹一份《新民晚报》,然后就慢慢骑过来。

赵培艺:回忆当中的最开心的一个点,是一个又爱又怕的东西,声一响,马上从床上蹦起来,就让妈妈拿那个米就出去爆,但是你当要爆的那个时候,你又去躲得远远的。

记忆里的早餐摊,大饼从铁桶里夹出,又香又脆,油锅里翻腾的油条,长的是咸的,圆的是甜的,每个小孩儿都记得清。家里哪块儿会藏着饼干和零食?那一定是五颜六色的麦乳精盒子。

赵培艺:我一开始想法是做了哄家里老人开心,做一些比较有历史价值的东西,他们会比较喜欢一点,一下子话题就多了很多,给你讲这个煤球炉应该怎么生,先用报纸还是先用柴。

微缩模型等比例缩小了十几、二十倍,却依然逼真生动,这源于赵培艺扎实的基本功。他的父亲一直从事金银饰品设计,盼望子承父业,从赵培艺初中开始,就每天让他练习绘画、雕刻、焊接。而他自己也喜欢研究,每个物件除了要做得像,还必须能够使用。

赵培艺:这里面所有的脚踏板,包括上面的滚轮全部都是可以动的,都是可以穿线的。

赵培艺:小时候去外婆家,基本上都是外婆把缝纫机的机头降下去,在上面让你做作业,下面脚肯定是不闲着的,踩那个踏板,做得不好,妈妈总会在边上抽出来一把竹尺。

踏板上抛光做旧的脚印,可能就是赵培艺特意给顽皮的童年留下的痕迹。由于复刻的都是民间用品,很多并没有准确的数据资料,为了逼真,他常常跑旧货市场。有些旧货市场找不到时,他就要求助家人的回忆。

赵培艺:我们80后,因为时代变迁会比较快,不像是90后、00后,其实很多东西都是有录影、摄影保存下来。像我们小时候有可能只有两三张照片,很多勾起回忆的场景,可能就是小的台秤,有可能小的爆米花机。

随着老物件一起复活的,还有许多如今已经很难再见到的民俗。过去,磨刀师傅走街串巷,每逢过节,生意好得不得了;家家户户的棉被不松软了,给弹棉花的送去,不一会儿就又和新的一样。从前小孩儿逛公园要追着家长买棉花糖,元宵节牵着兔子灯到处跑,赵培艺把微缩视频发到网上,没想到同样念旧的人有很多。

赵培艺:有一位网友外婆腿脚不好,没有办法回老家。然后他跟我说,能不能给他复原一个小的,给她放在床头上让她看着,大概拍了二十几张照片,然后测量数值是测了大概三四次,他原本是什么材质,我就尽量去用什么材质,例如小的瓷砖,我都是去厂里订的小陶瓷片,像地板之类的,我都是用手工烧的小红砖去做。想家里了,一歪头就能看到。

赵培艺说,最喜欢的留言就是网友帮他指出制作中的错误。微缩自行车已经随着技术更新到了第四版,涉及三四百个零件,链条都需要他自己打造。为了做微缩,他购入了很多设备,他的工作室已然成了小型工厂。而网友们发来的订单,也让这家工厂,多了些“梦工厂”的味道。

赵培艺:订单都是有一些故事在里头的,比如说家里是剃头匠,找我订了一个小的理发推子。家里爸爸以前是卖水果的,就有可能找我订一个小的杆秤,我觉得自己像是一个故事收集者,我也可以去作为他们一个梦想的载体。

赵培艺原本作为设计师,经营着一家首饰店,三年前,因为生意不好,才转行做起一直想玩的微缩模型。没想到,这不仅让他有了更多订单,月收入破万,他慢慢也感到这份由热爱开启的工作,可能还衍生了别的意义:上月底,他被评为“吴淞工匠”,理由之一就是为看似平平无奇的民间生活,留下了一份微缩的历史底稿。

赵培艺:高楼大厦、建筑它有照片去做回忆,你像我现在做的这种东西,有时候连张照片都找不到的,我放了一些制作的过程在里面,我视频有几千万的播放,一万个人里面能有一个对他有感兴趣,能去钻研它,也有几千个人了,我觉得也就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小时候的玩具就是一罐橡皮泥,坐在那能捏一天,现在做这个东西,也就是为了自己开心,出发点都是一样的。

在大多数人的心中,喜新厌旧算不上是一个好词,但如果把它改成喜新“念”旧,估计很多人都喜欢,让很多生活的痕迹、美好的画面别消失得太快,其实是每一代人的共同责任。

【责任编辑:赵超】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国图藏着一个“人类文明火种库”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缩微胶片。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摄  “方寸真微集万象 寿越千年存古今——中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事业四十年”展览,近日在国家图书馆开幕。展览通过文献实物、技术设备、历史档案、影像资料和沉浸式...

于雕梁画栋中看到热爱生活的心

 莫高窟第431窟(北宋)窟檐内侧彩画 孙儒僩临摹 1949年  金荣临摹 元代永乐宫三清殿拱眼壁(复制品) 1959年    明清时期官式彩画方心中龙纹尾部形状比较 王仲杰绘制  西华门等明清官式旋子彩画分析图 王仲杰...

军旅作家丁晓平:读懂中国故事里的家国情怀

 人物简介:  丁晓平,安徽怀宁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鲁迅文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获得者。解放军出版社副总编辑、大校编审。出版诗集、散文集、文学评论集、长篇小说、报告文学、...

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各民族团结和谐的生动图景

高原之春(中国画)叶浅予垛草的妇女(油画)妥木斯节日(水彩)陈 坚追梦(雕塑)鲁迅美术学院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近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出民族题材中国画作品近80件。这些作品既反映了对现实主义创作理念的坚...

“抢救”濒危语言 填补国家记忆 一群年轻人参与拯救“失声”的满语

 沙琪玛、躲猫猫、咋呼……这些从满语音译过来的词语,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吉林、牡丹江,这些地名也由满语演化而来。  满语是清朝的官方语言。伴随时代发展,这种语言逐渐“失声”。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4》,满族人口超...

舍家卫国的女英雄赵一曼:甘将热血沃中华

 “宁儿……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在位于四川宜宾翠屏山麓的赵一曼纪念馆内,抗日英雄赵一曼牺牲前写给儿子的家书感动了无数参...

河南内河首航满载96标箱集装箱船

  6月15日,“润兴集699”号集装箱船抵达信阳港·淮滨中心港。田苗 摄   本报讯(记者 卢松 刘宏冰 通讯员 田苗)6月15日,随着“润兴集699”号集装箱船满载着96标箱铁矿砂顺利抵达信阳港·淮滨中心港...

上海至日内瓦首条直飞航线开通

  6月16日,在瑞士日内瓦,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起飞的MU217航班穿过象征民航最高礼仪的“水门”。  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上海至日内瓦直飞航线16日正式开通。当地时间早上7时25分,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起飞的MU217航班平...

苏州园林的“数字化生活”(解码·文化数字化)

 原标题:一砖一瓦可动态监测,古建古树存电子档案  苏州园林的“数字化生活”(解码·文化数字化)  本报记者 王伟健夏日的拙政园。冷 文摄(影像中国)退思园里用数字技术营造出的意境。同里旅游公司供图 ...

《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感受文明不息的脉动(序与跋)

  《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中国国家博物馆编著;中信出版社出版。  当你翻开这本书,我想邀请你一起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共赴一场千年之约,去认识一群从岁月皱褶里跋涉而来的“老朋友”。...

2023
06/12
15:10
浏览量: 11907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