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名人字画 > 如泉吐凤 为海吞鲸——《石台孝经》及唐隶的临创

如泉吐凤 为海吞鲸——《石台孝经》及唐隶的临创

来源:光明日报 | 时间:2025-05-19 19:59:09 | 点击:335

【学书心得】

作者:薛 飞(上饶师范学院副教授)

当下学书者对隶书的临摹和学习,取法主要集中在汉碑、简牍和清隶之上,在近年的全国展中备受争议的“展览体”,以对汉碑进行改造,使之夸张与变形的现象尤为突出,引起一些质疑之声。纵观书法史的发展脉络,唐隶亦是隶书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它上承汉魏隶书之方整精密,下启清人隶书之灵动多变,亦兼具盛唐正大之气象,也是我们临习隶书的经典范本。

唐隶中兴,出现了一大批隶书名家,先有唐玄宗李隆基以帝王之尊开风气之先,后有蔡有邻、史惟则、韩择木和李潮等馆阁书家扬其波,一时蔚为大观。在诸多唐隶作品中,最出名的当属李隆基亲自书写、作序并注解的《石台孝经》,对学习唐隶具有典范意义。《石台孝经》现藏陕西西安碑林,上覆有碑亭,亭上匾额为林则徐所书“碑林”二字,此碑矗立于西安碑林的中轴线上,位于整个碑林的中心位置,被称为“碑林第一碑”。在央视《国家宝藏》第三季的节目中,西安碑林博物馆于馆藏四千余方的历代精品碑刻中首推《石台孝经》,可见其背后历史人文之厚重,翰墨之精妙。

《石台孝经》刻于唐天宝四载(745),碑身由四块青石围绕一方形中心石柱组成,四面均刻字。碑的上端有方形碑首,刻卷云华盖,代表着天空,其顶有九宫格,格中四方各有山峰代表五岳中的四岳,中岳被中间石柱所替,代表帝都长安。碑的下端立于三层石台基座之上,故被称为《石台孝经》。碑座四周线刻双狮、蔓草纹,气象不凡,寓意大地。中间石碑顶天立地,内容刻孔子儒家典籍《孝经》,有大唐盛世孝道长存天地之意。此碑通高6.2米,是碑林所有碑刻中规格最高、形制设计最独特的皇家巨制。《石台孝经》的碑额,上刻唐肃宗李亨所书“大唐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注孝经台”十六字篆书,四行四列,书法线条流畅,体势婀娜,为李亨太子时所题。碑文有四面,正面前部为李隆基所作《孝经序》,后部至第四面,为《孝经》正文、玄宗所作注释,以及国子祭酒为刻孝经台所上表文、李隆基的批答等,史称《御注孝经》。《石台孝经》,共50行,经文大字,注文小字,均为李隆基隶书所写,后面的表文为楷书,批答为李隆基的行书。明人赵崡评《石台孝经》云:“开元帝书法与《泰山铭》同,润色史惟则。老劲丰妍,‘如泉吐凤,为海吞鲸’,非虚语也。后有李齐古表,行书亦佳,同勒诸臣名字,字不草草,至如行押数十字,尤豪爽可喜,乃知前代帝王留心翰墨如此。”观其隶书呈现出势若飞动、丰茂妍美的时代审美特征,玄宗以帝王之力倾注于隶书创作,开辟出一种全新的自信娴熟的书写范式。如泉吐凤,为海吞鲸,点画之间皆展现出盛唐书法恢宏博大的气势与格局。

临创《石台孝经》及唐隶,学书者首要解决的应是章法问题。唐隶在形制的大小上,与汉隶拉开了极大的差距。我们所熟悉的东汉碑刻高度一般在2米左右,最高通常不会超过3米,如《鲜于璜碑》高2.42米,《张迁碑》高约2.9米。而唐隶多为高碑巨制,《石台孝经》碑通高6.2米,李隆基书《纪泰山铭》刻于泰山,高达13米之巨,其中隶书字径大者达20厘米左右,比汉隶的字大了数倍有余,非常壮观。唐人窦臮《述书赋》称玄宗书法:“开元应乾,神武聪明。风骨巨丽,碑版峥嵘。思如泉而吐凤,笔为海而吞鲸。”一语道出唐隶章法的特点,可谓“风骨巨丽,碑版峥嵘”,汉隶对此不可与之相抗衡。故在临摹唐隶的时候,学书者一是要打破日常临习的常规大小书写习惯,着意加大单字的字径,大者为佳;二是要从章法上汲取营养,有所借鉴,篇章布置,整齐划一,行列分明,书写时可撑满界格,远观如排兵布阵,密密匝匝,静穆森严,秩序精神要强烈而弥满,才能精准把握唐隶的章法特点。

其次,唐隶的用笔要重视骨力和节奏感。世人谈到唐隶多评其“专取姿媚”“笔画肥美”,不如汉隶在审美上古朴质拙。但如果你走出书斋,放下字帖、拓本,直接去面对矗立在西安碑林中的《石台孝经》,或登临泰山览《纪泰山铭》石刻,就会明显发现唐隶是极重视骨力的。字口清晰可见,线条劲健有力,骨气洞达,用笔蚕头燕尾,其节奏感和波磔上的字势飞动,炯炯有神气,可引人久久驻足。这种视觉的冲击感只有观、摹原碑,才可真正体会到,不可人云亦云,丧失自己的审美判断。这是我们临习时在用笔上要尤为注意的。“透过刀锋看笔锋”,才能掌握到唐隶的临习要点,做到形质上的精准临摹和神采上的气息相接,方可为进一步的创作夯实基础。在唐隶的学习过程中,易出现宋人米芾口中“肥俗”的情况,对此可在掌握了章法和用笔特点后,在线条质感的提炼上下功夫。唐隶的线条要厚重结实,结字要紧密,不要一味追求线条的光洁,以至于书写轻滑,沾染俗气。可在中锋行笔铺毫时加入绞转用笔,追求万岁枯藤般的老辣与迟涩,方能破除唐隶之肥而媚,达到调节书法审美的作用。

启功曾评唐隶:“能在汉隶的基础上开辟途径,追求新效果,不能不说是一种创新。”隶书发展到盛唐时在书写范式和风格上的突破和创新,可为我们当下隶书的创作提供借鉴及法度规范。丛文俊认为:“唐人眼中的隶书之美,是自内而外、群体式的理想与艺术追求,还可以视为一种含义复杂的文化现象,很值得关注。”《石台孝经》除了书法价值之外,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所传承不断的孝道文化在唐代的体现。古人认为“金石不朽”,将《孝经》正文及玄宗所作御注,刻于碑上立于石台,可达到教化与正心之功。中华民族的“孝”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石台孝经》兼具书法和人文历史价值,其中所蕴含的“孝道”思想,亦值得我们不断学习。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18日 12版)

责任编辑:李婧怡


【作者:薛 飞】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国图藏着一个“人类文明火种库”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缩微胶片。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摄  “方寸真微集万象 寿越千年存古今——中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事业四十年”展览,近日在国家图书馆开幕。展览通过文献实物、技术设备、历史档案、影像资料和沉浸式...

于雕梁画栋中看到热爱生活的心

 莫高窟第431窟(北宋)窟檐内侧彩画 孙儒僩临摹 1949年  金荣临摹 元代永乐宫三清殿拱眼壁(复制品) 1959年    明清时期官式彩画方心中龙纹尾部形状比较 王仲杰绘制  西华门等明清官式旋子彩画分析...

军旅作家丁晓平:读懂中国故事里的家国情怀

 人物简介:  丁晓平,安徽怀宁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鲁迅文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获得者。解放军出版社副总编辑、大校编审。出版诗集、散文集、文学评论集、长篇小说、报告文学、...

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各民族团结和谐的生动图景

高原之春(中国画)叶浅予垛草的妇女(油画)妥木斯节日(水彩)陈 坚追梦(雕塑)鲁迅美术学院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近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出民族题材中国画作品近80件。这些作品既反映了对现实主义创作理念的坚...

人物题材美术作品展:以鲜活的人物形象书写中国故事

    油画《互联网的春天——农村电商》,作者郭健濂、马静、梁祖伟、董雯怡。    油画《画廊经纪人》,作者靳尚谊。    中国画《恩师秦征先生》,作者何家英。    中国画《我们在可可西里——索南达杰保护站》,作者赵奇...

论书法为生命之学

  草书《冠军贴》(节录) 资料图片   汉字自诞生起,就与世间生命有着深层次的关联。传说中的仓颉造字,通过“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从各种生命样态中摄取字形。直至汉字书法出现,不仅笔画被赋予“筋、骨、血、...

五位书法家卜算子咏梅书法欣赏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是毛泽东读陆游同题词,反其意而作。写严酷的生存环境中,梅花的美...

一张图藏8个字,看出来就是火眼金睛!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有一幅神秘的图画隐藏着8个字,等待着你的发现。现在就来测试一下你的视觉敏锐度吧:若你只能辨认出4个字,这可能意味着你的视力有所下降,或者是老花眼和近视的征兆;如果你能看到5个字,那么说明你的眼力还算不错...

“富豪”直播间低价卖古董字画 只为回馈粉丝?人设假、字画假!

“名家字画,有鉴定证书,低价回馈”,这样的宣传语一出,让很多字画收藏爱好者很难不心动。有这样一个直播间,主播自称是某拍卖公司董事长、博物馆馆长,直播间里出售的都是名家字画,直播内容都相当重磅,这个直播间究竟是什么来头?这...

“抢救”濒危语言 填补国家记忆 一群年轻人参与拯救“失声”的满语

 沙琪玛、躲猫猫、咋呼……这些从满语音译过来的词语,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吉林、牡丹江,这些地名也由满语演化而来。  满语是清朝的官方语言。伴随时代发展,这种语言逐渐“失声”。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4》,满族人口超...

2025
05/19
19:59
薛 飞
浏览量: 335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