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名人字画 > 《微相入:妙手修古书》——我在图书馆修古籍

《微相入:妙手修古书》——我在图书馆修古籍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5-05-07 14:59:29 | 点击:452

《微相入:妙手修古书》:王岚著绘;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为《微相入:妙手修古书》书中插画《书香与花香》。

王 岚供图

古籍修复,是一个古老而小众的行业。

许久以来,售卖书籍的书肆、书坊和字画装裱店也兼做修书生意。修书人,是传统手工业者中的一员。新中国成立后,拥有一定古籍藏量的博物馆、图书馆专设有修书岗位。近些年来,随着古籍保护工作的加强,古籍修复渐为人知。

提到修书方法,至今,我们仍遵循着1400多年前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的记载:“书有毁裂……裂薄纸如薤叶以补织,微相入,殆无际会,自非向明举而看之,略不觉补。”意思是说,撕出如薤叶般窄小的纸条,用以修补书中断裂。“微相入”一词精辟、准确地描述了补纸与书页粘接、微微相搭的状态,修补痕迹难以察觉,体现了修复师精细入微的操作,与今日文物修复理念所倡导的修旧如旧和最小干预原则亦相契合。

这本《微相入:妙手修古书》是我在首都图书馆从事16年修书工作后写下的关于古籍修复的故事。我尝试用散文的叙述方式,分别从劫、器、纸、修、缘五个部分介绍修书这项传统技艺。

我国古代典籍文献浩如烟海。自造纸术发明后,纸张承载着华夏文明一路走到今天,大量脆弱的纸质文献在时间进程中饱受水火、战乱摧残。火烬、虫蚀、鼠啮、粘连、霉斑、纸张酸化……种种伤残,如今悉数归纳为《古籍破损定级参考图例(试用本)》中13种常见的破损形式。修书人面对破损古籍,如同医生面对患者的不同病症,需对症下药。为书延寿,便是古籍修复工作存在的意义。

若想把书修好,除了专业技术,必然也少不了修复工具这些好帮手。“器篇”中列举的竹启子、镊子、针锥等小物件,都是修书人应对各种书籍破损时的常备利器。其中用于裁纸和揭起托裱书画的竹启子多为修复师自制:劈出一个竹片,再用废布包裹上一块碎玻璃,对竹片进行刮削,慢慢打造成一柄薄刃的竹刀。用它来裁切绵软的补书纸,再合适不过。

除了修复工具,适宜的补纸也是修书的重要材料,“纸篇”中,讲到为古籍选配补纸的重要性。传统手工造纸以植物的韧皮或茎秆为原料,经过蒸煮、漂洗、碓捣、制浆等一系列工序制成,质量上不同于市面售卖的书画宣纸,甚至不会刻意追求白净无瑕,反而特地保留一些暗黄和陈旧,这样的纸与晦暗的旧卷典籍相得益彰。用这类手工纸修书,由于纸张厚度和颜色的随机性,选配补纸经常需要反复比对、甄别,耗时费力。

现实工作中,我们也不是每一次都会遇到稀世的珍本、善本。修复最多的还数清代普通古籍。这类古籍通常是单张折页或部分粘连,严重妨碍阅读,不得已才送来修复,并要求不能拆书,快速修完。有点像医院里的急诊科,说是简修,其实对修复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是一种考验,光是书页折角挡字的情况就林林总总。“修篇”里讲述了这些匆匆来去的工作,虽然它们在档案记录中只留下一两个数字或寥寥数语,但修复师仍要认真对待。

最后的“缘篇”里,提到国家图书馆两位古籍修复专家不同以往的处理方式:一为胡玉清老师在修复敦煌遗书中没有撤出原有的粗硬麻线;一为朱振彬老师修复《韶山毛氏族谱》时刻意留下少许水痕的做法。在不妨碍阅读和不违背修复原则的前提下,老师们将书中损伤作为一种历史痕迹予以保留,这种做法无疑是大胆的尝试,也是他们基于多年实践探索而成,让我们对修复原则中的“修旧如旧”有了进一步认识。古籍修复的技法和理念正是这样,在一代代修复师的传递中不断调校改进,不断与时俱进。

《微相入:妙手修古书》中有近200幅插图,均来自我的手绘,那些小工具和修书的场景,皆是我亲眼所见或亲身经历过的工作日常,描绘它们的过程就像是在心里将喜爱的事物又深切地温习了一遍。

从贾思勰第一次写下“微相入”三个字的时代,到历史上书坊匠人默默无闻的时代,再到新中国成立后老先生们承袭古法修书的时代,及至今日,我的老师们于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修复理念的时代,修书技法或随时间流转,或因材料和工艺的不同而有些许变化,但修书人对待工作的耐心,以及秉持传承精神的责任感并未减少半分。

这个源自千年前的手工劳动,目前还无法被人工智能替代,修书人依然日日直面书卷中的脏污、顽固的霉菌、虫吃鼠咬的缺损……用指尖的劳作为残旧古籍接续一段光阴。在寂寞的工作之内,在精巧的技法之外,还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内容,也有许多值得静下心来、沉浸其中的乐趣存在。

(作者为首都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责任编辑:张建伟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国图藏着一个“人类文明火种库”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缩微胶片。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摄  “方寸真微集万象 寿越千年存古今——中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事业四十年”展览,近日在国家图书馆开幕。展览通过文献实物、技术设备、历史档案、影像资料和沉浸式...

于雕梁画栋中看到热爱生活的心

 莫高窟第431窟(北宋)窟檐内侧彩画 孙儒僩临摹 1949年  金荣临摹 元代永乐宫三清殿拱眼壁(复制品) 1959年    明清时期官式彩画方心中龙纹尾部形状比较 王仲杰绘制  西华门等明清官式旋子彩画分析...

军旅作家丁晓平:读懂中国故事里的家国情怀

 人物简介:  丁晓平,安徽怀宁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鲁迅文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获得者。解放军出版社副总编辑、大校编审。出版诗集、散文集、文学评论集、长篇小说、报告文学、...

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各民族团结和谐的生动图景

高原之春(中国画)叶浅予垛草的妇女(油画)妥木斯节日(水彩)陈 坚追梦(雕塑)鲁迅美术学院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近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出民族题材中国画作品近80件。这些作品既反映了对现实主义创作理念的坚...

人物题材美术作品展:以鲜活的人物形象书写中国故事

    油画《互联网的春天——农村电商》,作者郭健濂、马静、梁祖伟、董雯怡。    油画《画廊经纪人》,作者靳尚谊。    中国画《恩师秦征先生》,作者何家英。    中国画《我们在可可西里——索南达杰保护站》,作者赵奇...

论书法为生命之学

  草书《冠军贴》(节录) 资料图片   汉字自诞生起,就与世间生命有着深层次的关联。传说中的仓颉造字,通过“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从各种生命样态中摄取字形。直至汉字书法出现,不仅笔画被赋予“筋、骨、血、...

五位书法家卜算子咏梅书法欣赏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是毛泽东读陆游同题词,反其意而作。写严酷的生存环境中,梅花的美...

一张图藏8个字,看出来就是火眼金睛!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有一幅神秘的图画隐藏着8个字,等待着你的发现。现在就来测试一下你的视觉敏锐度吧:若你只能辨认出4个字,这可能意味着你的视力有所下降,或者是老花眼和近视的征兆;如果你能看到5个字,那么说明你的眼力还算不错...

“富豪”直播间低价卖古董字画 只为回馈粉丝?人设假、字画假!

“名家字画,有鉴定证书,低价回馈”,这样的宣传语一出,让很多字画收藏爱好者很难不心动。有这样一个直播间,主播自称是某拍卖公司董事长、博物馆馆长,直播间里出售的都是名家字画,直播内容都相当重磅,这个直播间究竟是什么来头?这...

“抢救”濒危语言 填补国家记忆 一群年轻人参与拯救“失声”的满语

 沙琪玛、躲猫猫、咋呼……这些从满语音译过来的词语,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吉林、牡丹江,这些地名也由满语演化而来。  满语是清朝的官方语言。伴随时代发展,这种语言逐渐“失声”。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4》,满族人口超...

2025
05/07
14:59
浏览量: 452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