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名人字画 > 吴佳骏《行者孤旅》:在文字与自然间独自探寻身心灵的融合_

吴佳骏《行者孤旅》:在文字与自然间独自探寻身心灵的融合_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5-04-03 11:02:47 | 点击:255

《行者孤旅》是作家吴佳骏的大地行走散文集。他将多年来融入大自然的所思所想,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宁静与和谐之美。这些文字大多是即兴发挥,充分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大地的和谐关系。每一篇文章,都像是孤寂的身心灵与天地万物碰撞出的火花。

这部作品以地域景观和事物为触发点,引发对人生的深刻感受,打开作家的精神之门。无论是面对历史还是当下,作者都在文字与大自然之间,探寻身心灵的完美融合。即使是一个人的孤旅,他始终以自我为舟,丈量着大地,解救着灵魂。他致力于释放出时间和大地深处那些被遮蔽的人与物,让它们重见天日,焕发生机与活力。他既扎根于传统,又执着于在传统中寻找新的主题;既关注万物的悲喜,又一再确认自己的使命。

翻开这本“未完成”的散文集,扑面而来的不是精心雕琢的沉香,而是带着露水气息的草木本真。吴佳骏坦言,这些文字“缺乏精巧的构思,没有刻意的谋篇布局”,恰似山民随手编织的竹篓,枝条交错间自然形成盛放天光的容器。在《涞园寻雨》中,我们看到文字如何遵循雨水的轨迹流淌——石板路上的琴键纹路、竹影晃动的秘密手势、荷塘里未及绽放的莲蓬,每个意象都像是水雾中突然显现的萤火,被直觉的网兜轻轻捕获。

这种“全凭直觉的捕捉和呈现”的写作方式,恰似武陵人缘溪而行。当我们在《龚滩夜行人》中读到“我伸出手,想把风抓住,结果抓住的只是一把虚无”,在《百里竹海的风》里感受“风把竹子的骨节越拉越长,似乎都快接近苍穹了,但就是不断裂”,便知这些文字绝非刻意经营的盆景,而是野地里自生自灭的蒲公英。正如作者所言:“高蛋白的东西吃多了,喝几口清汤也是必要的。”这些散文的“毛边”,正好保留了思想最原始的肌理。

作者在山川草木间行走的姿态颇具禅意——“双脚朝外走,思绪却在朝内走”。这种相向而行的步调,在《一个人的巫山》中化作苍鹰的姿态:“我变成了一只苍鹰,在山的上空翱翔和俯冲”,这既是对群山的丈量,也是对精神高度的攀援。

这种双重行走的智慧,体现在武隆山水间,他捕捉到的既是“云中日照”,也是生命原初的光晕;在竹海东大门站成竹子的瞬间,骨骼里响起的是风的呼啸,同时也是存在本身的震颤。正如他在创作谈中剖白:“我看山看水,看花看草,根本看的还是自己。”

当夜色漫过龚滩古镇的石板路,那个“惊扰着古镇的魂”的夜行人,何尝不是所有写作者的缩影?作者笔下“独自提灯夜行”的意象,直到我往前翻阅再次细品《涞园寻雨》,才在结尾处获得终极解答——当寻雨者跨出园门落泪的刹那,方才惊觉“这场雨就藏在我的心间”。这种顿悟,与他在巫山江岸行走时体味的“没有孤独的爱是虚幻的”形成奇妙互文,道出创作的本质:所有的远行都是对内心秘境的开垦。

这种孤独并非苦行僧的枷锁,而是创作者与大自然万物对话的无形窗口。在《百里竹海的风》里,风拉长竹节的过程,恰似文字在稿纸上生长的轨迹;当作者说“我站在竹海的东大门眺望,感觉自己也成为了一棵竹”,我们仿佛听见的是天空的雨声,更听见了身心灵的融合之声。这种创作观照,使得《行者孤旅》中的每篇文章都如同一扇通往广阔世界的窗,透过有限的文字,展现出无限的想象空间。

全书最动人的张力,在于始终处于“在路上”的状态:“我究竟是人间的一个过客,还是一个暗探,抑或是一个出逃者,一个逐梦人。”就像《追故乡的人》中那些“承载记忆的泥土”,作者的文字始终在完成与未完成之间摇摆。当他在涞园的太极广场陷入混沌,在荷塘边“差点把自己走成了一朵莲”,这种迷失恰恰是最深刻的抵达。那些“被布谷鸟喊去劳作”的空屋主人,何尝不是被时代驱赶的我们?而写作者正如那个在紧锁的房门前抽烟的夜行者,“听见屋内主人的鼾声和幽梦正在吵架”。

这种永恒的漂泊感,在《去武隆》的晨光中显现:“早起,感受云中日照、雾中微风,街道与行人,迎着晨光诉说热情。”读到此,再回顾散文集的或长或短的篇章,我们瞬间明白:那些散落在巫山云雨、龚滩月色、竹海风声中的文字碎片,正在拼凑一幅大自然与身心灵完美融合地图。

在《行者孤旅》的自序中,作者这样写道:“唯有把自己放逐到大自然中去,才能做到真正的超脱,也才能对万事万物怀有敬畏之心,并深刻认识到人的渺小和伟大,局限性和创造力。当一个人走的地方多了,他的视野方才宏阔,心胸方才宽广,思考方才深邃,才可能对未来的人生做出正确的选择——以独立的姿态认真地活着。行走在路上的人,不是跋涉者,便是归乡者。出发和回归,不是同一条路,又是同一条路。故许多时候,我的远行也是归途,归途也是远行。每一条路所指引的方向,都在通往我灵魂的家园。”

他在大地上的行走,将融入大自然的所思所感一一成文。这些文字多为即兴观察,即兴书写,自由本真,从中能看见一个寂寞的灵魂与天地万物擦出的电光石火。作者始终追求与自然万物共生长,与天地精神独来往。大地伦理,心性探索;哲思叙事,诗意栖居。这部散文集以诗性的独特叙事方式,触摸到大地的脉搏,体察宇宙的奥妙,感悟行走的乐趣,追问存在的思想,充溢着一种宁静和谐之美。

华灯初上,我合上这本带着草木体温的书卷,窗外的城市正被霓虹浸染。恍惚间,那些在涞园失踪的雨滴、在竹海游荡的风声、在龚滩迷路的影子,都化作文字的青苔,悄悄爬上现代人精神荒漠的断壁残垣。吴佳骏用孤独行者的感悟与哲思,再次诠释了在文字与山水自然间,我们如何进行身心灵的完美融合。

责任编辑:张建伟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国图藏着一个“人类文明火种库”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缩微胶片。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摄  “方寸真微集万象 寿越千年存古今——中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事业四十年”展览,近日在国家图书馆开幕。展览通过文献实物、技术设备、历史档案、影像资料和沉浸式...

于雕梁画栋中看到热爱生活的心

 莫高窟第431窟(北宋)窟檐内侧彩画 孙儒僩临摹 1949年  金荣临摹 元代永乐宫三清殿拱眼壁(复制品) 1959年    明清时期官式彩画方心中龙纹尾部形状比较 王仲杰绘制  西华门等明清官式旋子彩画分析图 王仲杰...

军旅作家丁晓平:读懂中国故事里的家国情怀

 人物简介:  丁晓平,安徽怀宁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鲁迅文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获得者。解放军出版社副总编辑、大校编审。出版诗集、散文集、文学评论集、长篇小说、报告文学、...

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各民族团结和谐的生动图景

高原之春(中国画)叶浅予垛草的妇女(油画)妥木斯节日(水彩)陈 坚追梦(雕塑)鲁迅美术学院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近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出民族题材中国画作品近80件。这些作品既反映了对现实主义创作理念的坚...

“抢救”濒危语言 填补国家记忆 一群年轻人参与拯救“失声”的满语

 沙琪玛、躲猫猫、咋呼……这些从满语音译过来的词语,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吉林、牡丹江,这些地名也由满语演化而来。  满语是清朝的官方语言。伴随时代发展,这种语言逐渐“失声”。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4》,满族人口超...

舍家卫国的女英雄赵一曼:甘将热血沃中华

 “宁儿……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在位于四川宜宾翠屏山麓的赵一曼纪念馆内,抗日英雄赵一曼牺牲前写给儿子的家书感动了无数参...

河南内河首航满载96标箱集装箱船

  6月15日,“润兴集699”号集装箱船抵达信阳港·淮滨中心港。田苗 摄   本报讯(记者 卢松 刘宏冰 通讯员 田苗)6月15日,随着“润兴集699”号集装箱船满载着96标箱铁矿砂顺利抵达信阳港·淮滨中心港...

上海至日内瓦首条直飞航线开通

  6月16日,在瑞士日内瓦,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起飞的MU217航班穿过象征民航最高礼仪的“水门”。  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上海至日内瓦直飞航线16日正式开通。当地时间早上7时25分,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起飞的MU217航班平...

苏州园林的“数字化生活”(解码·文化数字化)

 原标题:一砖一瓦可动态监测,古建古树存电子档案  苏州园林的“数字化生活”(解码·文化数字化)  本报记者 王伟健夏日的拙政园。冷 文摄(影像中国)退思园里用数字技术营造出的意境。同里旅游公司供图 ...

《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感受文明不息的脉动(序与跋)

  《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中国国家博物馆编著;中信出版社出版。  当你翻开这本书,我想邀请你一起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共赴一场千年之约,去认识一群从岁月皱褶里跋涉而来的“老朋友”。...

2025
04/03
11:02
浏览量: 255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