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名人字画 > 印象的消失与生存的焦虑——安妮·埃尔诺《悠悠岁月》的一个切入_

印象的消失与生存的焦虑——安妮·埃尔诺《悠悠岁月》的一个切入_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5-03-06 15:09:11 | 点击:269

“所有的印象都会消失。”这是《悠悠岁月》开篇的第一句话。诚然,历史可以在时间的长河中延绵不绝,亦能消逝在时代的洪波里。正如安妮·埃尔诺所意识到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社会的演变和人生的短暂,一切事情都以一种闻所未闻的速度被遗忘”“一切都将在一秒钟内消失”。这种遗忘大到可以是对战争的遗忘,可以是对死亡的遗忘,也可以小到对一部电影、一首歌、一个人的遗忘。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了人们的社会意识”,这是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也是文学创作所遵循的基本维度。因此,作者借自身经历并选取时代中的典型印象以引起读者对于历史时刻的某种共鸣并唤起“集体记忆”。

如何唤起?

“碎片化”的场景及语言组织是作者通常采用的手段。《悠悠岁月》没有大篇幅的故事情节,而是采用一段段“画面”进行叙事。例如,战后的废墟、服药的女人、夏洛的影片……这些看似没有关系的“画面”恰恰是读者十分熟悉的过往,从而在读者的脑海里构建记忆的堡垒。同时,作者在选取这些“有意味的画面”的时候也是有意为之的,例如书中提到的影片《长离别》讲述的是二战期间一家咖啡馆的女主人等待上了战场16年后音讯全无的丈夫的故事,影片最具讽刺与标志性的情节是,她的丈夫成为了失去记忆的流浪汉,女主人公在影片的结尾对着流浪汉喊了一声丈夫的名字,不料流浪汉却举起双手,随即逃离。这部电影在法国家喻户晓,也许读者忘记了影片的某些情节,但是影片的名字以及女主人公的面孔依然会使人回想起什么。无疑,这是他们的“集体记忆”。

但这些“集体记忆”的背后却潜藏着生存的困境与焦虑。

战后废墟旁撒尿的女人;怀着孕的女人没有限度的吃着止吐药;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夫人;具有极强视觉冲击的魔术把戏表演;修道院墙边褴褛的木乃伊;《动物模仿秀》中的人型动物;孩子们焦虑着关注着父母的说法;肮脏的工作将由机器人去完成……这些画面给人带来的并不是愉悦的体验,而是充满着紧张与焦虑,这种焦虑随着作者的不断描写而愈加强烈。不同时代则面临着不同的生存焦虑,如果说20世纪60年代的人们活在战后的反思与焦虑中,那么新世纪的人们则面临着消费与科技的焦虑。究其根本,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异化”,“我们被物质时代超越了”。

所以,《悠悠岁月》不仅是作者60余年的见闻经历的见证、“集体记忆”的唤起,更是对法国社会存在问题的批判与反思。

这些“集体记忆”也是最真实的历史记忆,历史随着时代而更迭,但是记忆却永远的存在于人的脑海里。“拥有记忆的人民”在不同的国家及其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

作者所选取的“画面”都是离我们生活很近的,而非宏大的历史叙事,即使是描写战争与死亡,也只是把它们作为一个切入点。故,作者又通过“个人历史的书写”映射到属于某个时代的历史,这样叙事下的历史,显得更加真实。

语言是文学艺术的材料。作者运用出色的语言唤起读者对过往法国社会的“集体记忆”,她也认为“随着历史的推进,语言会继续把世界变成词汇,我们只会是一个越来越没有面目的,直到消失在遥远一代无名大众里的名字”,进而表现出存在于“集体记忆”中的生存与焦虑。就像作者说的,“我从来没有想过,我是一个女性作家。我不是一个女性作家,我是一个写作者,只是我有些女人的故事,与男人的故事有所不同……对于一个女人而言,困难的是,(即使这种困难我并没有感觉到),是将她写的女性经历不带有性别意识的去审阅。”

责任编辑:张建伟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一部返璞归真的书话集——评北乔《南人书话》

 在《晦庵书话》中,唐弢曾对书话的特点做过如下概括——“书话的散文因素需要包括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它给人以知识,也给人以艺术的享受。”由此观之,现代书话虽然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其形制上的杂糅...

南宋的四大藏书系统与藏书家

 ■陈锴  纵观中国古代的藏书发展史,南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时期。一方面,随着北宋中期问世的雕版印刷技术的不断进步,南宋的刻印本图书已成为官方与私人藏书的主要来源之一;另一方面,寺观藏书与书院藏书在南宋时期逐渐发展成新...

国图藏着一个“人类文明火种库”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缩微胶片。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摄  “方寸真微集万象 寿越千年存古今——中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事业四十年”展览,近日在国家图书馆开幕。展览通过文献实物、技术设备、历史档案、影像资料和沉浸式...

于雕梁画栋中看到热爱生活的心

 莫高窟第431窟(北宋)窟檐内侧彩画 孙儒僩临摹 1949年  金荣临摹 元代永乐宫三清殿拱眼壁(复制品) 1959年    明清时期官式彩画方心中龙纹尾部形状比较 王仲杰绘制  西华门等明清官式旋子彩画分析图 王仲杰...

军旅作家丁晓平:读懂中国故事里的家国情怀

 人物简介:  丁晓平,安徽怀宁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鲁迅文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获得者。解放军出版社副总编辑、大校编审。出版诗集、散文集、文学评论集、长篇小说、报告文学、...

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各民族团结和谐的生动图景

高原之春(中国画)叶浅予垛草的妇女(油画)妥木斯节日(水彩)陈 坚追梦(雕塑)鲁迅美术学院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近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出民族题材中国画作品近80件。这些作品既反映了对现实主义创作理念的坚...

“抢救”濒危语言 填补国家记忆 一群年轻人参与拯救“失声”的满语

 沙琪玛、躲猫猫、咋呼……这些从满语音译过来的词语,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吉林、牡丹江,这些地名也由满语演化而来。  满语是清朝的官方语言。伴随时代发展,这种语言逐渐“失声”。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4》,满族人口超...

舍家卫国的女英雄赵一曼:甘将热血沃中华

 “宁儿……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在位于四川宜宾翠屏山麓的赵一曼纪念馆内,抗日英雄赵一曼牺牲前写给儿子的家书感动了无数参...

河南内河首航满载96标箱集装箱船

  6月15日,“润兴集699”号集装箱船抵达信阳港·淮滨中心港。田苗 摄   本报讯(记者 卢松 刘宏冰 通讯员 田苗)6月15日,随着“润兴集699”号集装箱船满载着96标箱铁矿砂顺利抵达信阳港·淮滨中心港...

上海至日内瓦首条直飞航线开通

  6月16日,在瑞士日内瓦,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起飞的MU217航班穿过象征民航最高礼仪的“水门”。  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上海至日内瓦直飞航线16日正式开通。当地时间早上7时25分,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起飞的MU217航班平...

2025
03/06
15:09
浏览量: 269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