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名人字画 > 研究隋唐五代关键读懂一个“变”字

研究隋唐五代关键读懂一个“变”字

来源:中国青年网 | 时间:2025-02-21 13:51:04 | 点击:210

原标题:地气东移,运河之变,阶层跌宕——   研究隋唐五代关键读懂一个“变”字   宁欣

《隋唐五代史》宁可 宁欣 著 人民出版社

清代学者赵翼云:“地气之盛衰,久则必变。唐开元、天宝间地气,自西北转东北之大变局也”,指的是古代中国的重心已经从秦始皇以来的西北逐渐向东北转移,当然,主要是指政治和军事重心,经济重心则是南移,主要是东南移。这里指的就是隋唐五代。

地气盛衰中的东北亚格局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原王朝的政治重心、军事重心都偏在西北,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由于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与政治中心的关系,也是中原王朝的经济重心。这一格局的形成与北方草原民族的活动方式也有密切关系。北方草原以游牧经济为主的民族,由于气候的变化和生存的需要,不断追逐更丰美的草场和水源,他们倏起倏灭,不断崛起新的民族,形成一波一波的南下浪潮。陆续兴起的草原民族与中原民族的关系发展,基本态势可以看到是在逐渐东移。隋唐以前,中原王朝的三大重心(政治、经济、军事)都偏在西北。隋唐时期,这一格局已经出现变化。变化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东北亚民族格局的变化。北方草原新崛起民族重心东移,从阿尔泰山一线转移到大兴安岭一线,使得中原王朝的政治、军事重心也随之转移。隋炀帝修大运河,其实已经有向东北进行战略倾斜的考虑,但因内外因素而导致隋朝的倾覆。赵翼所谓的“地气”,就包括我们所说的“政治、经济重心”。地气自西北转向东北,其实就是指政治和军事重心自唐中叶发生的转变趋势。其次是以丝绸之路为主要对外交通线的格局,随着东北亚民族格局的变迁、中原王朝政治和经济重心的东移,走向衰落,东南海路交通线日益兴盛。再次是政治和军事重心的东移及东北移的同时,经济重心南移和东南移。

大运河带来的重心之变

开凿大运河和充分发挥其作用,是隋唐时期的大事,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大事。

经济重心与政治和军事重心的分离,有多种因素。战争和民族大迁徙,造成中原人口多次大规模南迁。人口的南迁不仅给南方地区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北方的农业生产技术。气候的变迁,也是经济重心东南移的重要原因。南方地区气候逐渐温暖湿润,水网纵横,更有利于农业发展,水利的兴修也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因此,气候、民族、人口、战争都促使经济重心向南方,主要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转移。长江中下游自唐中叶以后,成为经济发展最快、最发达的地区。

由于有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解决了物资运输的部分问题。从大运河走向的变化,也可以看到自隋朝以来,历代政府力图解决三大重心分离造成的运输问题的努力。隋唐时期运河呈现西北—东南、西南—东北的走向,中间由于淤塞而停运,继而元代运河的走向变为南北走向,河道也得到重新疏浚,运河继续发挥着连接南北的重要作用,标志着政治重心和经济重心转移的最后完成。大运河从西北—东南走向,变为南北走向,正是中原王朝三大重心格局变化的反映。

社会阶层的跌宕起伏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代政治家、诗人刘禹锡的一首《乌衣巷》把我们带入了那个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时代。乌衣巷口从喧嚣繁盛到只有一抹斜阳凄凉而落寞,反映了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的科举制所蕴含的社会及社会阶层的巨变。其背后有着广阔、深刻的社会阶层跌宕起伏的历史背景。

中国古代社会很长时间,都维持着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由此被某些学者称之为“超稳定结构”。但是,这种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也是有变化和调整的,也曾发生局部或阶段性的重要变化。这里指的就是自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一重大变化的重要表现就是中国的社会阶层、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居主导地位的是新老门阀士族,在隋唐时期他们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过去门阀士族拥有政治上的垄断特权、经济上的大土地所有制,拥有大量不受国家管理和控制的依附人口。通过婚姻文化等社会关系来形成封闭的凝固的社会等级和结构,已经逐渐打破。因此刘禹锡的这首诗在感慨世事变迁的同时,其实也蕴含了中国古代社会阶层重组变迁更新的历史大趋势。

在本书中,无论是政治的权力重组、国家机器的运行;经济发展中的南北交集、区域模块;文化中的革故鼎新、兼容并蓄;民族关系中的战争与和平、风云聚散;国际交往中的吸收融合、宏博开放;抑或是深入到地缘格局的地气盛衰、区域经济的九国盛宴、科举取士的深远影响、社会阶层变迁的跌宕起伏、城市变化的从坊市到街市、农民起义与盛世王朝的关系,关键在于读懂一个“变”字。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张建伟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一部返璞归真的书话集——评北乔《南人书话》

 在《晦庵书话》中,唐弢曾对书话的特点做过如下概括——“书话的散文因素需要包括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它给人以知识,也给人以艺术的享受。”由此观之,现代书话虽然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其形制上的杂糅...

南宋的四大藏书系统与藏书家

 ■陈锴  纵观中国古代的藏书发展史,南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时期。一方面,随着北宋中期问世的雕版印刷技术的不断进步,南宋的刻印本图书已成为官方与私人藏书的主要来源之一;另一方面,寺观藏书与书院藏书在南宋时期逐渐发展成新...

国图藏着一个“人类文明火种库”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缩微胶片。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摄  “方寸真微集万象 寿越千年存古今——中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事业四十年”展览,近日在国家图书馆开幕。展览通过文献实物、技术设备、历史档案、影像资料和沉浸式...

于雕梁画栋中看到热爱生活的心

 莫高窟第431窟(北宋)窟檐内侧彩画 孙儒僩临摹 1949年  金荣临摹 元代永乐宫三清殿拱眼壁(复制品) 1959年    明清时期官式彩画方心中龙纹尾部形状比较 王仲杰绘制  西华门等明清官式旋子彩画分析图 王仲杰...

军旅作家丁晓平:读懂中国故事里的家国情怀

 人物简介:  丁晓平,安徽怀宁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鲁迅文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获得者。解放军出版社副总编辑、大校编审。出版诗集、散文集、文学评论集、长篇小说、报告文学、...

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各民族团结和谐的生动图景

高原之春(中国画)叶浅予垛草的妇女(油画)妥木斯节日(水彩)陈 坚追梦(雕塑)鲁迅美术学院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近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出民族题材中国画作品近80件。这些作品既反映了对现实主义创作理念的坚...

“抢救”濒危语言 填补国家记忆 一群年轻人参与拯救“失声”的满语

 沙琪玛、躲猫猫、咋呼……这些从满语音译过来的词语,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吉林、牡丹江,这些地名也由满语演化而来。  满语是清朝的官方语言。伴随时代发展,这种语言逐渐“失声”。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4》,满族人口超...

舍家卫国的女英雄赵一曼:甘将热血沃中华

 “宁儿……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在位于四川宜宾翠屏山麓的赵一曼纪念馆内,抗日英雄赵一曼牺牲前写给儿子的家书感动了无数参...

河南内河首航满载96标箱集装箱船

  6月15日,“润兴集699”号集装箱船抵达信阳港·淮滨中心港。田苗 摄   本报讯(记者 卢松 刘宏冰 通讯员 田苗)6月15日,随着“润兴集699”号集装箱船满载着96标箱铁矿砂顺利抵达信阳港·淮滨中心港...

上海至日内瓦首条直飞航线开通

  6月16日,在瑞士日内瓦,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起飞的MU217航班穿过象征民航最高礼仪的“水门”。  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上海至日内瓦直飞航线16日正式开通。当地时间早上7时25分,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起飞的MU217航班平...

2025
02/21
13:51
浏览量: 210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