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闻网
网站首页 每日要闻头条快讯纪实现场专题报道社会热点就案说法海疆之声 成为会员
成为会员诗坛荟萃焦点网谈生态环境热点追踪群众来信乡村振兴企业风采监督与法名人字画人物·访谈关注民生人民视点文化·旅游科技前沿快闪中国深度观察名医·健康关于我们免责声明联系我们 人员查询
  • 浙江
  • 新疆
  • 内蒙古
  • 吉林
  • 重庆
  • 辽宁
  • 贵州
  • 四川
  • 海南
  • 云南
  • 福建
  • 台湾
  • 江西
  • 湖南
  • 湖北
  • 河南
  • 广西
  • 江苏
  • 安徽
  • 山东
  • 青海
  • 甘肃
  • 陕西
  • 山西
  • 河北
  • 黑龙江
  • 天津
  • 上海
  • 北京
  • 广东
  • 宁夏
  • 西藏
每日新闻网 > 名人字画 > 网络文艺,重在由“技”入“艺” 彭宽

网络文艺,重在由“技”入“艺” 彭宽

来源:人民网 | 时间:2023-04-16 22:48:32 | 点击:3101

网络漫谈节目《文学馆之夜》畅谈文学审美与美好生活 资料图片

网络文艺作为当下富有创新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文艺新形态,正在为新征程上能有更好的作为而努力攀登新高度、迈向新境界。在此进程中,有意识地研究和把握其美学特征,推动网络文艺尽快走向“美学自觉”,以“美学自觉”进一步擦亮这一文艺新形态的精神标识,是促进网络文艺不断向精神维度更高处攀登、向人类精神最深处探寻的必要条件。

网络文艺深刻影响大众的审美趣味

当前,“大力发展网络文艺”已经成为社会基本共识。这些年来,随着相关部门着力倡导和追求精品化,接续开展网络文娱生态治理,进而鲜明强化现实主义创作导向,网络文艺的创作生产实践,走过从懵懂自发到“艺术自觉”的成长过程。网络文艺的性质地位、功能作用、发展方向等基本问题,在这个成长过程中初步得以明确。

以此为新的起点,面对新目标和新要求,网络文艺正在蓄力走向新的发展阶段。有从业人员建议将“网络文艺”确定为专门文艺类别,以完善中国文艺发展格局,强调“网络文艺的文化自觉和审美自觉已经逐步觉醒”。希望网络文艺成为“专门文艺类别”,实际上已经显示出网络文艺对“美学自觉”的触及。这是网络文艺在“艺术自觉”达至一定阶段后,更深刻的自我认知追求和自身成长需求。

网络文艺正在持续刷新人的审美体验,深刻影响大众的审美趣味,悄然衍生出独特的审美机制,并强力催发新的美学观念。网络文艺的“美学自觉”,就在其中生发、酝酿、萌动。归根结底,文艺是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网络文艺是审美的精神活动,其本质力量是源自审美的精神力量。这一根本性质在具体形态的不断演化中,被渐趋聚焦、日益凸显,最后走向自觉认知和主动运用的新阶段。

一个由各种新兴样态组成的“丰富的总体”

迄今为止,网络文艺是全球开放度、融合度最高的文艺形态,是人类传播活动中最便捷高效的文艺形态,也是青年审美经验中最具成长潜力的文艺形态。正因它所显示出来的这一系列价值和潜力,其文艺理论与美学层面的思考必须与时俱进。

网络文艺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文艺形态?它的精神探索和想象力如何展开?如何让人感受美?又让人感受什么样的美?面对这些问题,已经不能简单沿用传统文艺美学研究提供的现成答案,也不能直接套用这些现成答案去分析和指导网络文艺的实践。

网络文艺要从传统文艺与互联网的“技”“艺”融合创新,进一步发展为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支撑下,各传统文艺门类之间互融互通、全面立体的综合形态创新。实际上,网络文艺作为一种综合性文艺形态,一个由各种新兴样态组成的“丰富的总体”,从整体态势特别是发展趋向看,其“综合”程度远超我们长期视为综合艺术之典型形态的电影。两者之间“综合”程度的跃升幅度之大,恰如当年电影之于传统戏剧的差别,已经不是“量”的差别,而是“质”的改变,是艺术形态在“综合性”发展进程中的又一次重大跃升。

由于网络文艺诞生的时间还过于短暂,特别是由于技术发展存在的加速度,网络文艺在过去短暂而耀眼的爆发式生长中,外在表征上一直致力于对技术马不停蹄地追赶和融合,热衷甚至依赖于对技术创新的吸收转化和对服务场景的快速适应。相比之下,这一文艺新形态让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让审美的精神活动有了哪些新的特色,让人以艺术精神掌握世界的能力有了哪些提升,这些理论上的深入省思和总结梳理则明显没有跟上。

目前,网络文艺在审美领域的理论言说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很大程度上将交互性、虚拟性、扁平化等互联网的媒介特征和传播特征,直接移植为网络文艺的艺术或美学特征;二是将网络文艺单纯视为传统文艺的新媒介传播的延伸样态,依然通过传统文艺的美学理论,去寻求、把握网络文艺的审美模式和审美规律;三是试图嵌套某种西方的现代、后现代文化理念或理论,将网络文艺对接为某种既有的西方现代、后现代文化理念或理论的现实映像。

这三种情况,在网络文艺发展初期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理论探索的作用,但随着网络文艺的快速成长,这三者要么在理论创新上难以真正深入美学领域,要么在美学阐释上难以摆脱传统文艺形态的美学窠臼,要么在文化理念或理论框架上难以充分契合当下的审美实践,都无法满足网络文艺向纵深发展的现实要求。

网络文艺释放文艺创造力

网络文艺最初诞生,不是基于组织推动和理论先行,其深入发展和成长成熟,有赖于更高程度的组织化水平和更为自觉的理论指引。

网络文艺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网络文艺的“美学自觉”也不可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从传统文艺形态以静观默察为主的“虚构式沉浸”审美,转向网络文艺形态以泛态交互为主的“虚拟式沉浸”审美,网络文艺重新接驳经典审美与大众性、通俗性文艺创造,接通现代审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接续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的全新表达,深刻体现着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展示出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影响力。这不是什么偶然现象,而是文艺顺应历史发展与时代进步的必然趋势,其中饱含时代的强劲生机和奋进脉动。

网络文艺提高了文艺生产力,释放文艺创造力,为更多人成为“审美的人”创造条件,进一步深化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为“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特别是通过审美实现人的精神解放和完美人性,打开了新的实践领域和美学视野。因而,自觉重返美学立场,推动网络文艺对世界的把握方式进一步由“技”入“艺”,以更加深刻的审美启迪不断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是网络文艺进一步激发和转化人们创造生活、改造世界的能动性,将人的本质性力量更加充分对象化到这一文艺新形态中去的重要途径,这也是大众基本的审美期待和精神需求所决定的必然路向。

(作者:彭宽,系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副主任)

(责编:罗知之、杨迪)


【作者:】

文章评论
评论
全部评论
更多推荐

国图藏着一个“人类文明火种库”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庭审记录缩微胶片。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摄  “方寸真微集万象 寿越千年存古今——中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事业四十年”展览,近日在国家图书馆开幕。展览通过文献实物、技术设备、历史档案、影像资料和沉浸式...

于雕梁画栋中看到热爱生活的心

 莫高窟第431窟(北宋)窟檐内侧彩画 孙儒僩临摹 1949年  金荣临摹 元代永乐宫三清殿拱眼壁(复制品) 1959年    明清时期官式彩画方心中龙纹尾部形状比较 王仲杰绘制  西华门等明清官式旋子彩画分析...

军旅作家丁晓平:读懂中国故事里的家国情怀

 人物简介:  丁晓平,安徽怀宁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鲁迅文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获得者。解放军出版社副总编辑、大校编审。出版诗集、散文集、文学评论集、长篇小说、报告文学、...

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各民族团结和谐的生动图景

高原之春(中国画)叶浅予垛草的妇女(油画)妥木斯节日(水彩)陈 坚追梦(雕塑)鲁迅美术学院  “‘中华民族一家亲’中国画作品展”近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出民族题材中国画作品近80件。这些作品既反映了对现实主义创作理念的坚...

人物题材美术作品展:以鲜活的人物形象书写中国故事

    油画《互联网的春天——农村电商》,作者郭健濂、马静、梁祖伟、董雯怡。    油画《画廊经纪人》,作者靳尚谊。    中国画《恩师秦征先生》,作者何家英。    中国画《我们在可可西里——索南达杰保护站》,作者赵奇...

论书法为生命之学

  草书《冠军贴》(节录) 资料图片   汉字自诞生起,就与世间生命有着深层次的关联。传说中的仓颉造字,通过“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从各种生命样态中摄取字形。直至汉字书法出现,不仅笔画被赋予“筋、骨、血、...

五位书法家卜算子咏梅书法欣赏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是毛泽东读陆游同题词,反其意而作。写严酷的生存环境中,梅花的美...

一张图藏8个字,看出来就是火眼金睛!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有一幅神秘的图画隐藏着8个字,等待着你的发现。现在就来测试一下你的视觉敏锐度吧:若你只能辨认出4个字,这可能意味着你的视力有所下降,或者是老花眼和近视的征兆;如果你能看到5个字,那么说明你的眼力还算不错...

“富豪”直播间低价卖古董字画 只为回馈粉丝?人设假、字画假!

“名家字画,有鉴定证书,低价回馈”,这样的宣传语一出,让很多字画收藏爱好者很难不心动。有这样一个直播间,主播自称是某拍卖公司董事长、博物馆馆长,直播间里出售的都是名家字画,直播内容都相当重磅,这个直播间究竟是什么来头?这...

“抢救”濒危语言 填补国家记忆 一群年轻人参与拯救“失声”的满语

 沙琪玛、躲猫猫、咋呼……这些从满语音译过来的词语,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吉林、牡丹江,这些地名也由满语演化而来。  满语是清朝的官方语言。伴随时代发展,这种语言逐渐“失声”。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4》,满族人口超...

2023
04/16
22:48
浏览量: 3101
大字号
分享
今日热点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躬耕不辍享百年——书法老人袁鸿典印象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热烈祝贺世界名人厉恩海欧洲参赛夺得冠军荣获二块金牌凯旋回国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2024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北京举行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拍张CT,看一下5亿多年前的化石长啥样!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贵州赤水:采收竹笋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海彊之声
  • 小红书
  • 中国长安网
  • 海外网
  • 中国警察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老区网
  • 新华网
  • 中国台湾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新闻网
  • 每日新闻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法制网
  • 中国青年网
  • 求是网
  •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 扫码看全网内容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定慧西里乙18号 联系电话:电话/传真010-88117470 010–52463177 18611141167(微信同号)邮箱1026329972@qq.com (每日新闻) 内线800转108
    网站备案/许可证工信部:京ICP备202511169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82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537号
    每日新闻网http://www.everyday-news.com/提供最新国内外新闻及新闻资讯
    每日新闻网秉承“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脚踏实地”的理念,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技术和丰富的移动链接平台,每日新闻网正确引导社会思想意识,传播优秀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快速展示网络舆论的优势。